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明显。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读书环境,是丰富写作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积累材料,欣赏学生作品,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品尝成功的喜悦,是继续写作的动力。
[关键词]写作 兴趣 观察 实践 创新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只有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观察机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天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以及动物、人物的特点、生活习性、成长过程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认真观察,深入观察,使学生逐渐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作文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实践能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初学写作文的学生,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低,只要语句通顺即可,然后及时修改,积极指导,写得不好的不批评,好的及时张贴传阅。两年后,他们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做到多方位、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并能应用多种手法将所观察到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为了充实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情境,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春游、观日出、看雷雨、做游戏等活动。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有心人,动手又动脑,观察议论,活动后写篇短文。这样先说后写,以说促写,从而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
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为了让学生多积累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他们创造寻找材料的机会,提倡他们多阅读课外书,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材料库”的好处。
在积累材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开始阶段,积累量不宜过多,应提倡精彩片段熟记,以便灵活使用,随后可适量增加。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检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其中质量教高的材料,可以选用在板报上;对积累材料有成绩的学生及时表扬,以鼓励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坚持经常积累材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读书,勤于动手的习惯,能使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心理学表明:写作是外化的表达,而阅读则是内外的吸收。好比春蚕,只有吞入大量桑叶,才能徐徐不断地吐出丝来。人亲身经历的事毕竟少,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要体会吸收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
1.课内阅读指导方法。阅读教学应把学法指导作为一大重点。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好这些范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通过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和技巧。
2.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仅靠课本中例文,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设法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知识量。当然,应根据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和心理特点,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引导。首先,要坚持低起点,人人做得到,学生愿意拿出书来看。此阶段着重进行目的性教育,并在全班营造一种读书气氛。“开卷有益”,哪怕学生随手翻一翻都应加以肯定,用一两个月培养一个初步的习惯。其次,是乐读。此阶段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可以通过阅读课向学生介绍好书,根据学生私有图书列一张推荐书目置于教室后墙,便于学生根据自已喜好相互借阅。要尽可能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朗读比赛、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编小报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再次,就是广读。此时以扩大阅读量为主,广泛阅读各种书刊杂志,诸如天文、地理、常识等书,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视野,掌握快速阅读法,积累摘录一些好词佳句或记一些读书心得体会。这样,时间不长孩子们会迷上了阅读。一本本思想健康,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好书摆上了桌面,一个个好句走进了摘抄本,班级掀起了读书热潮。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最终以书面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来自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于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意蕴及含义,就给我带来了表达的多样性。
1.组织不同语言表达,有位作家曾说起自己写作成功的原因:“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种说法而已。”古人写诗锤炼字句,细细“推敲”,即是一例,又如同样写笑,可以用“抿嘴微微一笑”,也可以用“眉开眼笑”,还可以用“开怀大笑”。就要看具体的情况来运用最合适的词了。再如“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还可以说“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了”。
2.运用不同的手法表达。作文要写活,就要适当运用一些表现手法。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比喻、夸张、拟人、联想等手法,在写作中就可以灵活运用。这样能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如有一次作文写《校园一角》,有学生将红叶比作一团红火,就不但写出了它的颜色,更写出了它的动感。有位同学写垃圾箱满了,用“垃圾箱吃得饱饱的”来写,就更形象。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又是重点,我们应当以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目前,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想象,文章干瘪乏味、空洞无物。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为此,一方面借助讲读课文,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对现实事物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另一方面,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触景生情,拓展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学生有益的实践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读后感、观后感等,在写作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勇于创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所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的教育工作要有创新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在作文批改时要保护学生创新精神。总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观察”、“想象”的空间,并从培养能力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也是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DB/OL].
http://www.jljzxxx.cn/Article/UploadFiles/200807/2008072911390313.doc
[关键词]写作 兴趣 观察 实践 创新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只有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观察机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天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以及动物、人物的特点、生活习性、成长过程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认真观察,深入观察,使学生逐渐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作文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实践能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初学写作文的学生,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低,只要语句通顺即可,然后及时修改,积极指导,写得不好的不批评,好的及时张贴传阅。两年后,他们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做到多方位、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并能应用多种手法将所观察到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为了充实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情境,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春游、观日出、看雷雨、做游戏等活动。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有心人,动手又动脑,观察议论,活动后写篇短文。这样先说后写,以说促写,从而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
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为了让学生多积累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他们创造寻找材料的机会,提倡他们多阅读课外书,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材料库”的好处。
在积累材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开始阶段,积累量不宜过多,应提倡精彩片段熟记,以便灵活使用,随后可适量增加。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检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其中质量教高的材料,可以选用在板报上;对积累材料有成绩的学生及时表扬,以鼓励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坚持经常积累材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读书,勤于动手的习惯,能使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心理学表明:写作是外化的表达,而阅读则是内外的吸收。好比春蚕,只有吞入大量桑叶,才能徐徐不断地吐出丝来。人亲身经历的事毕竟少,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要体会吸收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
1.课内阅读指导方法。阅读教学应把学法指导作为一大重点。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好这些范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通过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和技巧。
2.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仅靠课本中例文,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设法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知识量。当然,应根据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和心理特点,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引导。首先,要坚持低起点,人人做得到,学生愿意拿出书来看。此阶段着重进行目的性教育,并在全班营造一种读书气氛。“开卷有益”,哪怕学生随手翻一翻都应加以肯定,用一两个月培养一个初步的习惯。其次,是乐读。此阶段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可以通过阅读课向学生介绍好书,根据学生私有图书列一张推荐书目置于教室后墙,便于学生根据自已喜好相互借阅。要尽可能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朗读比赛、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编小报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再次,就是广读。此时以扩大阅读量为主,广泛阅读各种书刊杂志,诸如天文、地理、常识等书,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视野,掌握快速阅读法,积累摘录一些好词佳句或记一些读书心得体会。这样,时间不长孩子们会迷上了阅读。一本本思想健康,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好书摆上了桌面,一个个好句走进了摘抄本,班级掀起了读书热潮。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最终以书面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来自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于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意蕴及含义,就给我带来了表达的多样性。
1.组织不同语言表达,有位作家曾说起自己写作成功的原因:“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种说法而已。”古人写诗锤炼字句,细细“推敲”,即是一例,又如同样写笑,可以用“抿嘴微微一笑”,也可以用“眉开眼笑”,还可以用“开怀大笑”。就要看具体的情况来运用最合适的词了。再如“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还可以说“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了”。
2.运用不同的手法表达。作文要写活,就要适当运用一些表现手法。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比喻、夸张、拟人、联想等手法,在写作中就可以灵活运用。这样能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如有一次作文写《校园一角》,有学生将红叶比作一团红火,就不但写出了它的颜色,更写出了它的动感。有位同学写垃圾箱满了,用“垃圾箱吃得饱饱的”来写,就更形象。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又是重点,我们应当以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目前,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想象,文章干瘪乏味、空洞无物。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为此,一方面借助讲读课文,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对现实事物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另一方面,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触景生情,拓展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学生有益的实践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读后感、观后感等,在写作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勇于创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所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的教育工作要有创新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在作文批改时要保护学生创新精神。总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观察”、“想象”的空间,并从培养能力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也是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DB/OL].
http://www.jljzxxx.cn/Article/UploadFiles/200807/2008072911390313.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