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来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我在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导读式教学法”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由于学生现阶段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而且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把握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知识容量的大小和能力的培养,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必须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开始授课时就要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引导为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指明方向。
  引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过渡式引导。我们可以通过过渡式语言引导学生在复习旧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去。如我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九课中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就先让学生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内容,然后问他们: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方法论意义呢?学生回答说:“既然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所以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紧接着说:“好,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很自然地就由旧课过渡到了要学习的新课,使前后知识连贯了起来。
  2 事例分析式引导。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有趣的事例来引入要学习的新内容。如我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九课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时,我就通过给学生讲历史上有关“白马非马”这一故事的由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从而得出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弄清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新的授课内容。
  3 疑问式引导。也就是通过给学生设置疑问来导入新课,以诱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行和特殊性”这一问题时我就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疑问来导入新课并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我先说我们前边学习了矛盾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矛盾,点到了上一框的内容,然后就提出了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或事物呢?在得到回答后,我又问:如果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带着疑问进入了新课,在积极思考中学习到了知识。
  当然了,进行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还有歌曲式引导、分析式引导、反向式引导等,另外引导也不仅仅是在开头,而是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把握整堂课的学习方向。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握住一点,那就是:既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把新课程精神贯彻到底,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不能以教代学,就得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搞“一言堂”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让学生学会在教师导向性语言的引导下通过自行阅读教材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在讲授“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问题时,我就先用了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充分的阅读,在这一过程中边读边思考:本课讲了哪些问题?其中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疑点是什么?并让他们把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下来,在阅读结束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周围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来讨论解决,只要是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避免讲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进行释疑解惑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必然会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如果学生真的解决不了了,教师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讲解点拨,以释疑解惑,这也是进行“导读式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善后环节。比如说我在讲授“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问题时,我在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和自行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重难点“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异同是什么”进行了必要的点拨,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导读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也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把知识掌握到了手。这既可以通过事例分析也可以通过做练习题来进行。如我在讲授“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问题时,在解决完知识性问题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如:1.为什么我们国家不采用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采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2.我国为什现阶段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不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让他们动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导向性语言促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了起来,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在阅读和思考中真正把知识掌握到手,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探究兴趣。
  总而言之,“导读式教学法”就是说我们作为教师而言,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语言的诱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从而使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其他文献
诗歌语言是艺术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它凭借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意境,去叩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情感共鸣。诗歌语言形式的非直观性和
【定理】如果a, b是正数,那么a b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定理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将定理加以推广:一般地,如果对于n个正数a1,a2,…,an (n≥2),把An=a1 a2 … ann  ,Gn=na1a2…an  分别叫做这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那么有An≥Gn(当且仅当a1=a2=…=a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的运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英语教学资源、教材结构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已在全国大多数省市推广使用。新人教版教科书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把教学资源和语法结构融入对话情境之中,语言材料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它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然后才是读、写能力,打破了学生只会写而不会说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既节约了资源也考验了诚信,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文明,促进了和谐,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所以,如果把此活动引入县级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普及推
随着数字技术的产生和逐渐成熟,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模式。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著作权侵权纠纷将无法避免。出于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的需要,其提供实
一、主题与背景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意识、习惯、品质等方面的转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最终意味着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