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杀狗记》作为“四大南戏”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它不写皇权人性不描摹风花雪月,而是秉持中国传统的儒家“教化”的思想,围绕着“异姓结义”的故事,讲述了兄弟情谊间的波澜起伏。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用“南戏遗脉——瓯剧”来重新搬演,契合了孕育南戏的地方文化的艺术基因,继承及保留了南戏的特色。通过兄弟之间的关系的转变与升华,点明“世上小人到处有,结交不慎鬼进门”的主题。
1.故事线的压缩与重构
原本南戏的《杀狗记》被收录入毛晋的编撰的《六十种曲》中,因时间久遠,以及资料的缺失,当时演出状况不得而知,但从遗留下的剧本中,可以窥见这部作品因其宣传的“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的思想,是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但是以现代眼光重新视,则渗透着浓厚的封建伦常说教气息。因此其艺术成就普遍被曲论家放在“四大南戏”之末的吕天成在《曲品》中仅将其列位“能品之二”,清人梁廷枏更是在其著作《曲话》中指出:“《荆》、《刘》、《拜》、《杀》,曲文俚俗不堪,《杀狗记》尤恶劣之甚也。”以上评论虽有过度之嫌,但南戏《杀狗记》确实存有咬文嚼字、掉书袋的问题。
瓯剧《杀狗记》首演于1998年,2020年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再度上演。该部作品由剧作家尤文贵改编,坚持“复古如古”的原则,不诘问传统、也不挑战秩序,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巧妙地用“减法”的方式,在突出戏谑性与观赏性质的同时让主题和人物形象更加集中突出。并且将“当我们的生活不再为贫困而忧愁的时候,兄弟间的亲情应当如何自处?这种带有现代社会的反思加以融合,通过兄弟情谊之间的起伏变化,勾勒出一条波澜起伏的情节线,宣传正确的到的关于价值观点。因此可以看出瓯剧《杀狗记》的改编与创新在固守了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的同时又拓宽了当代传统戏曲的审美内涵。
南戏原本的全名为《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剧中突出表达的是借画劝夫的“奇计”在杨氏的精心策划下“处理狗尸”成为内、外姓兄弟之间的一道必答题,亲疏远近、兄弟情谊在这这样的考题面前一览无余。原本中两位朋友的戏份很足,他们呈现的是赤裸裸的“恶”,先是以“搓盐如火”的方式一步步离间孙家兄弟的感情,为了不让哥哥孙华有一丝丝反悔的机会,他们还企图谋杀孙荣。但是在瓯剧版为了在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长中,保持了原本故事的完整性,将叙事的重点放在兄弟间感情的变化上。孙家亲兄弟两人之间误会的在亲人劝诫和巧合中逐渐加深,后来通过“处理狗尸”以及“对簿公堂”两个事件的让兄弟二人重归于好。正当真相大白,故事即将落幕之时,师爷跑上告诉知县大人他的二奶奶和自己的好朋友私奔了,通过戏剧性的处理揶揄了审案的知县大人,突出喜剧性的风格,进一步点明“结交不慎鬼进门”的主题!
2.通俗性化与寓言性
有别于传统喜剧惯用的“笑中带泪”的艺术风格,瓯剧的《杀狗记》对于喜剧化的追求更多的是偏向于“通俗夸张”的处理手法。这种艺术风格的舞台表现,首先体现上语言风格的通俗化上,孙荣劝诫哥哥远离小人,孙华反口指责其弟像“一只好斗的鸡”这种俚俗的语言风格一下子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除了语言上通俗化以外,在胡文卿和两位丑角人物的表现也及其接地气,孙华与两位损友相约去逛青楼,三人或糊里糊涂、或神态失常、或色迷心窍,在舞台上借助程式化的手段表现纨绔子弟的醉酒后的状态,是呈现出一种“乱而不散”的通俗之美。
南戏原本中“黄狗”只是作为验证兄弟二人情谊的一个物件,但是到了瓯剧的版本中,摇身一变成了旅店老板王大绩姑家的“看门狗”通过拟人化的设置,它在剧中完成了“辨贫——引狗——杀狗——埋尸”等故事发展的线索。那些当代社会隐藏在深处人性黑暗,大黄狗的演绎通过寓言形式,用一种轻松浪漫的手法表演出来,通过的手法赋予其讽刺意味的同时,也让人物间的关系更加紧凑。这里黄狗的作用不仅促进故事发展,为剧情增添喜剧化的特征也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而且带有了明显寓言性质的指向性,让作品具有了叙事美感和艺术性,体现老戏新编的现代叙事精神。
3.传统复归的诗意表达
声腔是各种戏曲得以百花齐放的区别特征,瓯剧又名为“温州乱弹”,流行于浙东南等地,作为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它具流行于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杀狗记》这部作品中延续了这一传统。瓯剧高腔采用“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即由前台角色的“唱”与后台(或同场)的“帮”相应和,腔与帮腔组合自由、形式多样。
剧种导演借助戏曲虚拟化的动作、传统古戏台的设置、一桌二椅的物美布置,在一方舞台上实现了时空的转换。,通过步与形的组合,辅以演员的精湛的技术以功法,庭院、青楼、酒肆、县衙等场地构建多重场面串起来故事发现线索在。如果说地点转换构成了故事的情节变化,那么说书人的设置则是更大程度上还原了南戏“副末开场”的艺术形式。
如果说一定要给这出群像戏定一个主角,笔者以为那一定是孙荣的扮演者方汝将,作为瓯剧的领军人物,他将瓯剧唱做并重的特征发挥到极致,他遵循行当,又照顾剧情到人物性格与处境的关系。《杀狗记》的重点虽然是“兄弟和好”的故事母题,但是瓯剧中“孙荣”这一人物形象展现出一道独特的人物成长的弧光。先是企图用儒家的经典化解被“坏人”蒙昧的哥哥,是被赶出家门时的落魄无奈、还是被黄狗追赶时的惊慌失措,遇到守坟人张公公时的,亦或者是雪夜独白时的心酸与痛处以及雪夜送哥回家时的艰辛,方汝将在舞台上将那种传统的道德规戒下带有羁绊与解放的落魄子弟“孙荣”的形象一笔笔的勾勒出来,成为勾连当下与传统的鲜活源泉。
《杀狗记》让观众在触摸到传统戏的筋骨与温度以后,认真反思在传统社会当中应该何以自处的亲情。当我们站在时代的最前端,看着的新一代观众再次为这部穿过20年的轮回的作品鼓掌时候,我想带给他们的震撼应该是它裹挟着千百年来传统的道德思想的因子以及传统戏曲艺术特征复归。故事落幕远处剧场中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值得让每一位戏曲人思考,当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的作品?
(1.安徽省艺术研究院;2.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1.故事线的压缩与重构
原本南戏的《杀狗记》被收录入毛晋的编撰的《六十种曲》中,因时间久遠,以及资料的缺失,当时演出状况不得而知,但从遗留下的剧本中,可以窥见这部作品因其宣传的“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的思想,是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但是以现代眼光重新视,则渗透着浓厚的封建伦常说教气息。因此其艺术成就普遍被曲论家放在“四大南戏”之末的吕天成在《曲品》中仅将其列位“能品之二”,清人梁廷枏更是在其著作《曲话》中指出:“《荆》、《刘》、《拜》、《杀》,曲文俚俗不堪,《杀狗记》尤恶劣之甚也。”以上评论虽有过度之嫌,但南戏《杀狗记》确实存有咬文嚼字、掉书袋的问题。
瓯剧《杀狗记》首演于1998年,2020年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再度上演。该部作品由剧作家尤文贵改编,坚持“复古如古”的原则,不诘问传统、也不挑战秩序,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巧妙地用“减法”的方式,在突出戏谑性与观赏性质的同时让主题和人物形象更加集中突出。并且将“当我们的生活不再为贫困而忧愁的时候,兄弟间的亲情应当如何自处?这种带有现代社会的反思加以融合,通过兄弟情谊之间的起伏变化,勾勒出一条波澜起伏的情节线,宣传正确的到的关于价值观点。因此可以看出瓯剧《杀狗记》的改编与创新在固守了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的同时又拓宽了当代传统戏曲的审美内涵。
南戏原本的全名为《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剧中突出表达的是借画劝夫的“奇计”在杨氏的精心策划下“处理狗尸”成为内、外姓兄弟之间的一道必答题,亲疏远近、兄弟情谊在这这样的考题面前一览无余。原本中两位朋友的戏份很足,他们呈现的是赤裸裸的“恶”,先是以“搓盐如火”的方式一步步离间孙家兄弟的感情,为了不让哥哥孙华有一丝丝反悔的机会,他们还企图谋杀孙荣。但是在瓯剧版为了在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长中,保持了原本故事的完整性,将叙事的重点放在兄弟间感情的变化上。孙家亲兄弟两人之间误会的在亲人劝诫和巧合中逐渐加深,后来通过“处理狗尸”以及“对簿公堂”两个事件的让兄弟二人重归于好。正当真相大白,故事即将落幕之时,师爷跑上告诉知县大人他的二奶奶和自己的好朋友私奔了,通过戏剧性的处理揶揄了审案的知县大人,突出喜剧性的风格,进一步点明“结交不慎鬼进门”的主题!
2.通俗性化与寓言性
有别于传统喜剧惯用的“笑中带泪”的艺术风格,瓯剧的《杀狗记》对于喜剧化的追求更多的是偏向于“通俗夸张”的处理手法。这种艺术风格的舞台表现,首先体现上语言风格的通俗化上,孙荣劝诫哥哥远离小人,孙华反口指责其弟像“一只好斗的鸡”这种俚俗的语言风格一下子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除了语言上通俗化以外,在胡文卿和两位丑角人物的表现也及其接地气,孙华与两位损友相约去逛青楼,三人或糊里糊涂、或神态失常、或色迷心窍,在舞台上借助程式化的手段表现纨绔子弟的醉酒后的状态,是呈现出一种“乱而不散”的通俗之美。
南戏原本中“黄狗”只是作为验证兄弟二人情谊的一个物件,但是到了瓯剧的版本中,摇身一变成了旅店老板王大绩姑家的“看门狗”通过拟人化的设置,它在剧中完成了“辨贫——引狗——杀狗——埋尸”等故事发展的线索。那些当代社会隐藏在深处人性黑暗,大黄狗的演绎通过寓言形式,用一种轻松浪漫的手法表演出来,通过的手法赋予其讽刺意味的同时,也让人物间的关系更加紧凑。这里黄狗的作用不仅促进故事发展,为剧情增添喜剧化的特征也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而且带有了明显寓言性质的指向性,让作品具有了叙事美感和艺术性,体现老戏新编的现代叙事精神。
3.传统复归的诗意表达
声腔是各种戏曲得以百花齐放的区别特征,瓯剧又名为“温州乱弹”,流行于浙东南等地,作为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它具流行于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杀狗记》这部作品中延续了这一传统。瓯剧高腔采用“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即由前台角色的“唱”与后台(或同场)的“帮”相应和,腔与帮腔组合自由、形式多样。
剧种导演借助戏曲虚拟化的动作、传统古戏台的设置、一桌二椅的物美布置,在一方舞台上实现了时空的转换。,通过步与形的组合,辅以演员的精湛的技术以功法,庭院、青楼、酒肆、县衙等场地构建多重场面串起来故事发现线索在。如果说地点转换构成了故事的情节变化,那么说书人的设置则是更大程度上还原了南戏“副末开场”的艺术形式。
如果说一定要给这出群像戏定一个主角,笔者以为那一定是孙荣的扮演者方汝将,作为瓯剧的领军人物,他将瓯剧唱做并重的特征发挥到极致,他遵循行当,又照顾剧情到人物性格与处境的关系。《杀狗记》的重点虽然是“兄弟和好”的故事母题,但是瓯剧中“孙荣”这一人物形象展现出一道独特的人物成长的弧光。先是企图用儒家的经典化解被“坏人”蒙昧的哥哥,是被赶出家门时的落魄无奈、还是被黄狗追赶时的惊慌失措,遇到守坟人张公公时的,亦或者是雪夜独白时的心酸与痛处以及雪夜送哥回家时的艰辛,方汝将在舞台上将那种传统的道德规戒下带有羁绊与解放的落魄子弟“孙荣”的形象一笔笔的勾勒出来,成为勾连当下与传统的鲜活源泉。
《杀狗记》让观众在触摸到传统戏的筋骨与温度以后,认真反思在传统社会当中应该何以自处的亲情。当我们站在时代的最前端,看着的新一代观众再次为这部穿过20年的轮回的作品鼓掌时候,我想带给他们的震撼应该是它裹挟着千百年来传统的道德思想的因子以及传统戏曲艺术特征复归。故事落幕远处剧场中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值得让每一位戏曲人思考,当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的作品?
(1.安徽省艺术研究院;2.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