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的新冠让 2020以千年不遇特殊形式开年,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各种各样的围绕疫情新闻,开始或许是想去了解,学习防范或能为他人做点什么,后来知道自己只能通过画画间接的鼓舞士气传播正能量,有时关心网络上的新闻,会陷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当中。其实,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它们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而且铺天盖地。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你抓不住它,又被它缠绕。仔细想想,我们就是要感谢那些在一线默默付出的人,感谢那些监督的声音,感恩生在越来越好的中国。不想让自己迷失在弥漫的碎片化信息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做一些具体的事,画水彩是最好的选择。虽说画水彩是纯粹享受绘画的快乐,完全做到抛弃所有的观念与价值却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塑造了的,只是想找到一个通道去摆脱它,尽量沿着自己的兴趣点去追。我画水彩是半路出家,2016年到中国美院学习才算真正开始,期间虽然有陈坚教授、周刚教授和杜拙教授等名家指点,但是因为接触时间短,再加上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以及响应号召添了二宝,时间被生活琐事冲击的所剩无几,本来有幸参加拓福名家孙志纯教授研修班非常开心,刚好碰上那段時间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几乎就开学式上了几次后面都无法抽身参加课程,这几年能够画画的时间很少,断断续续的画所以作品不多,我喜欢画水彩,一是方便,打杯水就行了,还可以很好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二是水彩的偶然性和水色交融酣畅淋漓让我着迷;三是单纯不用思考太多问题,纯粹的享受绘画的快乐,此时只是一张水彩画没有其它。 做画时忘记你是在画水彩,不要被水彩画给你的印象所迷惑,因为只是在画一张画。在家里放一套水彩画工具,在茶前饭后或者休息时间,拿起水彩画工具涂涂抹抹,纸张可大可小随心所欲,完全凭着兴趣而来,有时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
水彩绘画的学习离不开平时的审美训练,审美是艺术鉴赏与创作中的定海神针,学习绘画首先需要学会审美。先多看多学多研究,提升个人的阅历、学识和经历,经过大量的长期的审美训练后,便自然具有一定的审美眼界,即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去“用手”,再去创作个人的作品,让审美指导创作。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由经视觉及情感的接受与感觉,万事万物在我们心中形成一片多姿多彩的现象,而这一切都源自我们自然中的色彩。色彩在我们生存的大自然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首先因为自然界中出现了不同的色彩――青山、绿水、白云、红霞、我们的大自然才显得美丽多姿多彩,所以色彩装扮着我们的自然环境,让我们身处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之中。
我不习惯用一种熟悉而又熟练的方式绘画,我不太在意画种的分界,以一种游戏状态涉及各个领域,但对于真正介入到该系统的审美体系抱有谨慎的态度,我喜欢以一种外在的、陌生的、单刀直入的方式介入。在我看来,形式和精神是我理解的创作规律的核心,所谓的无常为常,无界为界。水彩是我绘画体系中较为生疏的一种表现方式,但这并不重要,寻找自己的方式,以一种自己擅长的近似“冥想”式的状态创作,并通过用心体悟和实验,从中找出具有视觉规律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建构自己的绘画系统。无论以何种类型创作,我希望我的每一系列作品都具有“陌生”感。在技法的学习上,需要循序渐进多去实践,就是从技法到理念、从客观规律到主观自我,一步步地理解并吃透从最基础的工具开始到用笔的方式、基本技法、调色、构图等基础原理,层层递进。在此基础上,坚持下去。
从文艺复兴后,水彩画渐露头角,在国内经过几代艺术家们的改造,中国现在的水彩画,和西方现在的水彩画,已有了很大不同。西方的水彩画仍然传承西方的审美追求,但到了中国以后,因为中国人对水、对线条和笔墨的运用,拥有着天然的悟性,并将其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水彩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现当代别具一格的水彩画种。中国水彩画还着重强调色彩,强调空间,强调形体塑造。“水彩画从西方发端,传统西方色彩是讲究科学与写实的,而中国传统画讲究的是写意。我们用西方的画材,融入东方传统绘画的理解。注重从传统东方艺术中摄取素养,就可以创造出韵味别致、意境深远的作品。水彩画就是最能忠实表达情感、宣泄意念的媒体材料。“只要一有空,我就带着笔和画板,搜尽奇峰打草稿。”徜徉在水彩的世界里,去感受大千世界里的凝重和繁华,在笔下留下单纯和宁静。古人云:“写意画必有意,意必有趣,趣必有神。无趣、无神则无意。“意在笔先”就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在这种语境下,笔触、水迹、线条等都成为有无限生命力的表现手段,而各种不同色彩的赋予,亦显现出了夺人心魄的视觉张力。“境”需用心观照,有心才能生境。这就是我在碎片化时间里对艺术的承担和追求。
(福建省福清滨江中学 350300)
水彩绘画的学习离不开平时的审美训练,审美是艺术鉴赏与创作中的定海神针,学习绘画首先需要学会审美。先多看多学多研究,提升个人的阅历、学识和经历,经过大量的长期的审美训练后,便自然具有一定的审美眼界,即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去“用手”,再去创作个人的作品,让审美指导创作。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由经视觉及情感的接受与感觉,万事万物在我们心中形成一片多姿多彩的现象,而这一切都源自我们自然中的色彩。色彩在我们生存的大自然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首先因为自然界中出现了不同的色彩――青山、绿水、白云、红霞、我们的大自然才显得美丽多姿多彩,所以色彩装扮着我们的自然环境,让我们身处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之中。
我不习惯用一种熟悉而又熟练的方式绘画,我不太在意画种的分界,以一种游戏状态涉及各个领域,但对于真正介入到该系统的审美体系抱有谨慎的态度,我喜欢以一种外在的、陌生的、单刀直入的方式介入。在我看来,形式和精神是我理解的创作规律的核心,所谓的无常为常,无界为界。水彩是我绘画体系中较为生疏的一种表现方式,但这并不重要,寻找自己的方式,以一种自己擅长的近似“冥想”式的状态创作,并通过用心体悟和实验,从中找出具有视觉规律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建构自己的绘画系统。无论以何种类型创作,我希望我的每一系列作品都具有“陌生”感。在技法的学习上,需要循序渐进多去实践,就是从技法到理念、从客观规律到主观自我,一步步地理解并吃透从最基础的工具开始到用笔的方式、基本技法、调色、构图等基础原理,层层递进。在此基础上,坚持下去。
从文艺复兴后,水彩画渐露头角,在国内经过几代艺术家们的改造,中国现在的水彩画,和西方现在的水彩画,已有了很大不同。西方的水彩画仍然传承西方的审美追求,但到了中国以后,因为中国人对水、对线条和笔墨的运用,拥有着天然的悟性,并将其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水彩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现当代别具一格的水彩画种。中国水彩画还着重强调色彩,强调空间,强调形体塑造。“水彩画从西方发端,传统西方色彩是讲究科学与写实的,而中国传统画讲究的是写意。我们用西方的画材,融入东方传统绘画的理解。注重从传统东方艺术中摄取素养,就可以创造出韵味别致、意境深远的作品。水彩画就是最能忠实表达情感、宣泄意念的媒体材料。“只要一有空,我就带着笔和画板,搜尽奇峰打草稿。”徜徉在水彩的世界里,去感受大千世界里的凝重和繁华,在笔下留下单纯和宁静。古人云:“写意画必有意,意必有趣,趣必有神。无趣、无神则无意。“意在笔先”就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在这种语境下,笔触、水迹、线条等都成为有无限生命力的表现手段,而各种不同色彩的赋予,亦显现出了夺人心魄的视觉张力。“境”需用心观照,有心才能生境。这就是我在碎片化时间里对艺术的承担和追求。
(福建省福清滨江中学 3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