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的物质越丰富、科技越发达,人们越怀念精神世界、诗意生活。曾经人人都有的游戏精神,它决定着人们更多远离功利而趋于趣味,它对于幼儿教师创造职业美、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乐观地对待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重塑幼儿教师游戏精神,教育行政部门、园所和教师本人都有各自的责任。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教师;课程
“游戏精神是人的自由、自主、体验、创造性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一种摆脱繁琐的现实、追求崇高的理想的超越性境界”。可见,游戏精神是观念层面的、意识性的。“游戏精神”与“游戏的精神”的内涵都是自由、自主、体验、创造性,不同之处在于“游戏精神”的载体是所有的活动,“游戏的精神”的载体是游戏活动。一个具有游戏精神的幼儿教师就像应彩云老师说的:自己每天去幼儿园上班就像去游乐场玩耍。具有游戏精神的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是宽容的,能接受幼儿天真无邪的回答而不苛求所谓科学正确的答案;她是幼儿的玩伴,自己也很喜欢玩耍;她既爱护幼儿又信任幼儿,充分给予自主性。“游戏精神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使他们从物欲的驱使下解放出来,不再受外在功利目的的束缚同时,又使他能够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行动最终在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中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虽然人人爱玩,但是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入职之后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游戏精神,不要被日久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逼得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甚至还要赋予自己游戏精神以专业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园所和教师本人都有各自的责任。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构建有利于教师游戏精神发扬的制度体系
要给教师松绑、让幼儿教师体验职业幸福,如果没有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做保证那还是一句空话。
首先,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除了《劳动法》《教师法》等保障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继续出台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使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有法可依,教师能清晰看到光明的未来,让教师有信心和决心去形成游戏精神。尤其要杜绝聘用新教师时合同书要求不清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这种现象。
其次,要促进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制度使得我国的中小学师生压力巨大,尤其是一些寒门学子,放弃一切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等,全身心投入学科知识、应试技巧的学习中,无形中也倒逼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教师哪来游戏精神?所以,要形成教师的游戏精神,尤其是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一定要改革考试制度,全面考核、人性化考核。
最后,改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的职称待遇、工资福利待遇、专业发展等方面决定着一位好教师的标准,过去,好教师的标准在中小学里是看升学率和学生成绩,在幼儿园里也是能说会道、能演能跳、能写论文的是好教师。现在,要鼓励教师追求自由与创造,追求个性与体验的游戏精神,就算是写论文,也要体现出以儿童为中心,更多的观察儿童行为、研究儿童心理。
二、教师要树立课程整体观,以游戏精神整合幼儿在园一日活动
虽然上个世纪两次幼儿园课程改革都提到“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但是,课程整体观并没有深入人心,具体主要表现在,专业领域里更多的提倡“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教学化”,企图解决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本质不同的活动从对立走向融合。结果却是“游戏教学化”理念下的游戏是不尊重幼儿的伪游戏,教师管的、教的太多;“教学游戏化”是裹着游戏的糖衣要求幼儿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幼儿也可能被表面的糖衣吸引,忽略了知识技能的习得,教学也失去特有的發展价值。
课程整体观是幼儿园课程特色,也就要求教师在最初“保教并举”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关心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是:通过课程将“游戏精神”的内涵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过程,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真正聚焦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也就是说,在各类活动中,师生都应该富有游戏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消解主体的精神,一种对话的精神”。
三、教师要树立科学儿童观、教师观,与幼儿同做“游戏人”
石中英教授曾提出“游戏人”的概念:在教育中人人是都爱游戏的,人人都生活在游戏中,人人也都是游戏者。这里所说“人人”应该是包括了师生双方的。从“游戏人”的角度来看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我们就会看到它们的另一面。首先,教育也是游戏,参与教育活动,也要能享受到游戏般的愉悦,那是一种超越了功利的,无目的的精神享受。这也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点一致——所谓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活动之内。其次,既然师生都是游戏者,他们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教师权威,文本权威,教师和幼儿同为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人”,理解、维护、修订游戏规则。最后,人人在游戏中才能释放自我、成就自我,那么具有游戏精神的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常常置身于这样一种状态: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
因此,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重塑,教师既要认识到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要在游戏中得到身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绪的宣泄以及社会性的发展。还要认识到教师的爱玩、会玩也是专业素质的需要和体现,会玩的幼儿教师才是好教师。
四、教师要学会做自己情绪和情感的管理者
目前,幼儿教师面临来自于社会期望、园所要求的各方面压力,一个单位里同工不同酬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的情绪失控也严重影响着原有的游戏精神发扬光大,单靠教师自我调节恐难以为继。所以,一些园所也在教师培训这一块引入情绪管理的内容。一方面,能提升幼儿教师的情绪智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维护自己的游戏精神,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抓手,其前提是在幼儿园倡导游戏精神,首先要寻找和再造教师的游戏精神,因为,它将导致教师的教育言行,进而导致幼儿在游戏化课程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魏娴.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魏娴.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43.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教师;课程
“游戏精神是人的自由、自主、体验、创造性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一种摆脱繁琐的现实、追求崇高的理想的超越性境界”。可见,游戏精神是观念层面的、意识性的。“游戏精神”与“游戏的精神”的内涵都是自由、自主、体验、创造性,不同之处在于“游戏精神”的载体是所有的活动,“游戏的精神”的载体是游戏活动。一个具有游戏精神的幼儿教师就像应彩云老师说的:自己每天去幼儿园上班就像去游乐场玩耍。具有游戏精神的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是宽容的,能接受幼儿天真无邪的回答而不苛求所谓科学正确的答案;她是幼儿的玩伴,自己也很喜欢玩耍;她既爱护幼儿又信任幼儿,充分给予自主性。“游戏精神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使他们从物欲的驱使下解放出来,不再受外在功利目的的束缚同时,又使他能够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行动最终在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中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虽然人人爱玩,但是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入职之后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游戏精神,不要被日久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逼得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甚至还要赋予自己游戏精神以专业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园所和教师本人都有各自的责任。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构建有利于教师游戏精神发扬的制度体系
要给教师松绑、让幼儿教师体验职业幸福,如果没有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做保证那还是一句空话。
首先,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除了《劳动法》《教师法》等保障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继续出台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使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有法可依,教师能清晰看到光明的未来,让教师有信心和决心去形成游戏精神。尤其要杜绝聘用新教师时合同书要求不清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这种现象。
其次,要促进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制度使得我国的中小学师生压力巨大,尤其是一些寒门学子,放弃一切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等,全身心投入学科知识、应试技巧的学习中,无形中也倒逼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教师哪来游戏精神?所以,要形成教师的游戏精神,尤其是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一定要改革考试制度,全面考核、人性化考核。
最后,改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的职称待遇、工资福利待遇、专业发展等方面决定着一位好教师的标准,过去,好教师的标准在中小学里是看升学率和学生成绩,在幼儿园里也是能说会道、能演能跳、能写论文的是好教师。现在,要鼓励教师追求自由与创造,追求个性与体验的游戏精神,就算是写论文,也要体现出以儿童为中心,更多的观察儿童行为、研究儿童心理。
二、教师要树立课程整体观,以游戏精神整合幼儿在园一日活动
虽然上个世纪两次幼儿园课程改革都提到“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但是,课程整体观并没有深入人心,具体主要表现在,专业领域里更多的提倡“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教学化”,企图解决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本质不同的活动从对立走向融合。结果却是“游戏教学化”理念下的游戏是不尊重幼儿的伪游戏,教师管的、教的太多;“教学游戏化”是裹着游戏的糖衣要求幼儿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幼儿也可能被表面的糖衣吸引,忽略了知识技能的习得,教学也失去特有的發展价值。
课程整体观是幼儿园课程特色,也就要求教师在最初“保教并举”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关心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是:通过课程将“游戏精神”的内涵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过程,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真正聚焦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也就是说,在各类活动中,师生都应该富有游戏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消解主体的精神,一种对话的精神”。
三、教师要树立科学儿童观、教师观,与幼儿同做“游戏人”
石中英教授曾提出“游戏人”的概念:在教育中人人是都爱游戏的,人人都生活在游戏中,人人也都是游戏者。这里所说“人人”应该是包括了师生双方的。从“游戏人”的角度来看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我们就会看到它们的另一面。首先,教育也是游戏,参与教育活动,也要能享受到游戏般的愉悦,那是一种超越了功利的,无目的的精神享受。这也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点一致——所谓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活动之内。其次,既然师生都是游戏者,他们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教师权威,文本权威,教师和幼儿同为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人”,理解、维护、修订游戏规则。最后,人人在游戏中才能释放自我、成就自我,那么具有游戏精神的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常常置身于这样一种状态: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
因此,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重塑,教师既要认识到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要在游戏中得到身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绪的宣泄以及社会性的发展。还要认识到教师的爱玩、会玩也是专业素质的需要和体现,会玩的幼儿教师才是好教师。
四、教师要学会做自己情绪和情感的管理者
目前,幼儿教师面临来自于社会期望、园所要求的各方面压力,一个单位里同工不同酬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的情绪失控也严重影响着原有的游戏精神发扬光大,单靠教师自我调节恐难以为继。所以,一些园所也在教师培训这一块引入情绪管理的内容。一方面,能提升幼儿教师的情绪智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维护自己的游戏精神,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抓手,其前提是在幼儿园倡导游戏精神,首先要寻找和再造教师的游戏精神,因为,它将导致教师的教育言行,进而导致幼儿在游戏化课程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魏娴.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魏娴.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