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方,1958年生于河北沧州孟村。参加工作后当过建筑木工、公安干警,1986年至今供职于北京铁道报社,现任北京铁道报社总编辑,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从一开始到采访结束,张志方先生多次和记者说:“千万别说我是什么书法家,我只是一个喜欢写毛笔字的人。”他说:“书法家应该是集大成者,是天赋与心灵的结果。喜欢写毛笔字的人无数,而真正的书法家则寥寥无几。自己喜欢写毛笔字,只是临古摹今,意会大家,在其中享受汉字的优美和营造悠远而悦然的心境,为生活添点乐趣,为活着添点色彩,给自己找点感觉,这就够了。况且,面对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历代大家光耀千秋,当代书家笔走龙蛇,自己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乐呵乐呵而已。”
能够成为北京书法家协会的一员,张志方说这是协会对自己的抬爱,同时又是责任和压力。责任就是促使自己为弘扬书法艺术多做些事情,压力就是迫使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毛笔字。
和张志方先生初次见面,就强烈地感觉到了他的超然和侠义。他说自己是河北沧州人,沧州人在历史上是轻生死披肝胆的。古时的沧州,京杭大运河纵穿其境,为水旱交通要冲,乃商品集散之地,也是古时官府巨富走镖要道。那时,凡镖客们护卫的镖车,只要路过沧州,都要摘掉镖车上的镖旗,就连押运皇上贡品的镖车也不例外,收起刀枪,悄然而过,不得留下半点声响。这就是沧州,几百年来培育了无数武林高手,以及众多武术宗派,让各路豪杰敬仰。张志方先生很为家乡自豪,他说沧州人杰地灵,历史上不仅有武林高手,还有神医扁鹊、战国军事家孙膑、绘制《陇右山南图》的唐代宰相贾耽、清正自守的明朝吏部尚书王翱、《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晚清重臣张之洞、当代哲学家张岱年、著名作家王蒙……
他说沧州历史上更有绘画、书法、文学、诗歌等领域的才子大家,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传世画作《游春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是现存山水卷轴画中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唐代诗人张仲素的《春闺思》1200年来让人吟咏回味:“袅袅城边草,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委婉清丽,悠然飘逸。他的《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慷慨激昂,豪迈无边。
先人们披一身原野浩荡风尘,历经风霜雪雨,为后人留下享之不尽的文化艺术财富。沧州,不仅是张志方先生的故乡,更是他一生精神畅游的家园。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张志方先生的字随意自然。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享誉十乡八里的文化人,在他记忆中,每逢春节临近,本村或外村的乡亲们就会拿着红纸登门求祖父书写春联,络绎不绝。大约在春节前一个月,祖父就不干别的了,每天在炕桌上写些“忠厚门第人丁旺,勤俭人家幸福长”之类的春联。张志方往往在一旁观看,祖父有时还要他帮着抻抻纸研研墨.耳闻目染,张志方喜欢上了毛笔字。上学后规定每天写一张大字,但有时他会写好几张,因为喜欢。参加工作后,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工厂里有什么事情都需要用些粉红色、浅黄色、淡绿色的纸写上内容糊在墙上,叫大字报,这期间张志方的毛笔字长进不小。更让他终身不忘的是,在一次电视节目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几名书法家现场表演书法,其中有李铎先生。李铎先生的书法苍劲老辣,极富张力,他崇拜至极。后来,他有幸认识了李铎先生,并多次得到李铎先生的指点和教诲。李铎先生在军事博物馆的那间工作室,一直是张志方心目中辉煌的书法艺术殿堂,那里,墨香涌动,高不可及。
尽管后来他不再去李铎先生那里当面求教,但30多年来张志方在心灵上虔诚地追随着李铎先生的书法艺术。他认为李铎先生开一代书风,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大家。
张志方说毛笔字应该写出书卷气,这需要文化的积淀。文化是思想的经脉,更是各类艺术的精髓。张志方读了很多书,也写了无数文章。1989年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浩然先生主编的《北京文学》之后,他有幸认识了浩然先生。尤其是《北京文学》在通县(现叫通州)县委招待所举办的北京青年作家培训班上,浩然先生晚上来到张志方他们住的房间,就像老家的邻居大叔,脱掉一双布鞋,盘腿坐在床上,谈天说地,无拘无束。浩然,一位可敬的长者,张志方是在读了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和他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后,真正萌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他崇敬浩然先生,是因为浩然先生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人民作家的谦恭和博爱,他是一位真正根植于大地并与父老乡亲血脉相连的作家;他的作品为历史写下了一幅永久的画卷,那就是原野的清风、五月的麦浪、如火的高粱、坚实的土地、丰收的喜悦以及可敬可爱的农民兄弟。
李铎先生和浩然先生是张志方最为崇敬的两个人,他说学习两位大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最大的受益就是充实自己的灵魂。张志方说,多读书、写好字,是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达到相得益彰,那是一辈子的追求.这种追求,需要一辈子艰苦的历程。到了,也不见得有什么所谓的“累累硕果”。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从一开始到采访结束,张志方先生多次和记者说:“千万别说我是什么书法家,我只是一个喜欢写毛笔字的人。”他说:“书法家应该是集大成者,是天赋与心灵的结果。喜欢写毛笔字的人无数,而真正的书法家则寥寥无几。自己喜欢写毛笔字,只是临古摹今,意会大家,在其中享受汉字的优美和营造悠远而悦然的心境,为生活添点乐趣,为活着添点色彩,给自己找点感觉,这就够了。况且,面对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历代大家光耀千秋,当代书家笔走龙蛇,自己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乐呵乐呵而已。”
能够成为北京书法家协会的一员,张志方说这是协会对自己的抬爱,同时又是责任和压力。责任就是促使自己为弘扬书法艺术多做些事情,压力就是迫使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毛笔字。
和张志方先生初次见面,就强烈地感觉到了他的超然和侠义。他说自己是河北沧州人,沧州人在历史上是轻生死披肝胆的。古时的沧州,京杭大运河纵穿其境,为水旱交通要冲,乃商品集散之地,也是古时官府巨富走镖要道。那时,凡镖客们护卫的镖车,只要路过沧州,都要摘掉镖车上的镖旗,就连押运皇上贡品的镖车也不例外,收起刀枪,悄然而过,不得留下半点声响。这就是沧州,几百年来培育了无数武林高手,以及众多武术宗派,让各路豪杰敬仰。张志方先生很为家乡自豪,他说沧州人杰地灵,历史上不仅有武林高手,还有神医扁鹊、战国军事家孙膑、绘制《陇右山南图》的唐代宰相贾耽、清正自守的明朝吏部尚书王翱、《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晚清重臣张之洞、当代哲学家张岱年、著名作家王蒙……
他说沧州历史上更有绘画、书法、文学、诗歌等领域的才子大家,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传世画作《游春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是现存山水卷轴画中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唐代诗人张仲素的《春闺思》1200年来让人吟咏回味:“袅袅城边草,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委婉清丽,悠然飘逸。他的《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慷慨激昂,豪迈无边。
先人们披一身原野浩荡风尘,历经风霜雪雨,为后人留下享之不尽的文化艺术财富。沧州,不仅是张志方先生的故乡,更是他一生精神畅游的家园。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张志方先生的字随意自然。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享誉十乡八里的文化人,在他记忆中,每逢春节临近,本村或外村的乡亲们就会拿着红纸登门求祖父书写春联,络绎不绝。大约在春节前一个月,祖父就不干别的了,每天在炕桌上写些“忠厚门第人丁旺,勤俭人家幸福长”之类的春联。张志方往往在一旁观看,祖父有时还要他帮着抻抻纸研研墨.耳闻目染,张志方喜欢上了毛笔字。上学后规定每天写一张大字,但有时他会写好几张,因为喜欢。参加工作后,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工厂里有什么事情都需要用些粉红色、浅黄色、淡绿色的纸写上内容糊在墙上,叫大字报,这期间张志方的毛笔字长进不小。更让他终身不忘的是,在一次电视节目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几名书法家现场表演书法,其中有李铎先生。李铎先生的书法苍劲老辣,极富张力,他崇拜至极。后来,他有幸认识了李铎先生,并多次得到李铎先生的指点和教诲。李铎先生在军事博物馆的那间工作室,一直是张志方心目中辉煌的书法艺术殿堂,那里,墨香涌动,高不可及。
尽管后来他不再去李铎先生那里当面求教,但30多年来张志方在心灵上虔诚地追随着李铎先生的书法艺术。他认为李铎先生开一代书风,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大家。
张志方说毛笔字应该写出书卷气,这需要文化的积淀。文化是思想的经脉,更是各类艺术的精髓。张志方读了很多书,也写了无数文章。1989年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浩然先生主编的《北京文学》之后,他有幸认识了浩然先生。尤其是《北京文学》在通县(现叫通州)县委招待所举办的北京青年作家培训班上,浩然先生晚上来到张志方他们住的房间,就像老家的邻居大叔,脱掉一双布鞋,盘腿坐在床上,谈天说地,无拘无束。浩然,一位可敬的长者,张志方是在读了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和他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后,真正萌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他崇敬浩然先生,是因为浩然先生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人民作家的谦恭和博爱,他是一位真正根植于大地并与父老乡亲血脉相连的作家;他的作品为历史写下了一幅永久的画卷,那就是原野的清风、五月的麦浪、如火的高粱、坚实的土地、丰收的喜悦以及可敬可爱的农民兄弟。
李铎先生和浩然先生是张志方最为崇敬的两个人,他说学习两位大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最大的受益就是充实自己的灵魂。张志方说,多读书、写好字,是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达到相得益彰,那是一辈子的追求.这种追求,需要一辈子艰苦的历程。到了,也不见得有什么所谓的“累累硕果”。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