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辨证施治
本病是指由某种因素引起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糜烂,多发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球部。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吞酸,嘈杂为特点。严重者,常伴有呕血,便血,甚至并发胃及十二指肠穿孔。
西医靠胃镜、上消化道造影以及结合临床表现确诊。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6型辨证施治,疗效甚佳,现总结如下。
肝气犯胃:此临床特点,为胃脘部胀痛连及两胁,或痛无定处,嗳气吞酸,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主。方药: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5g,香附10g,白及10g,陈皮10g,白术10g,当归10g,延胡索15g,川贝10g,煅瓦楞20g,甘草5g。
脾胃虚寒:此型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特点,胃部痛常于饥饿时发作,喜按,喜暖,手足欠温,大便溏泄,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治法:温中键脾为主。方药:黄芪20g,白芍15g,川贝10g,吴茱萸10g,桂枝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
脾胃湿热:此型特点,多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有热感,舌酸,口甜而黏,渴不欲饮或有口苦,小便赤,大便秘,舌红体胖,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利湿热,键脾和胃为主。方药:薏苡仁15g,白蔻仁15g,白术15g,厚朴15g,陈皮15g,黄芩10g,白芍10g,川贝10g,半夏10g,煅瓦楞20g,山栀20g。
胃阴不足:此型特点,为胃消多胖,有口干及烧灼感,喜饮凉,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胃阴,活血止痛。方药: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白芍10g,当归1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白及10g,川贝10g,甘草5g。
胃热炽盛:此型特点,为胃痛急迫,嘈杂吞酸,心烦不宁,舌苦而粘,舌质红,苔黄,脉数。治法:泄热和胃,活血止痛。方药:黄连10g,吴茱萸10g,黄芩炭10g,当归15g,山梔10g,白芍10g,白及10g,延胡索15g,大黄(后下)5g,煅瓦楞15g,牡丹皮10g,甘草5g。
瘀血阻滞:此型特点,表现为胃脘部隐痛拒按,固定不移,饮食后尤甚,便黑,舌有瘀点,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当归20g,川芎15g,白芍15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香附10g,乌药10g,白及10g,乌贼骨20g,甘草5g。
本病是指由某种因素引起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糜烂,多发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球部。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吞酸,嘈杂为特点。严重者,常伴有呕血,便血,甚至并发胃及十二指肠穿孔。
西医靠胃镜、上消化道造影以及结合临床表现确诊。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6型辨证施治,疗效甚佳,现总结如下。
肝气犯胃:此临床特点,为胃脘部胀痛连及两胁,或痛无定处,嗳气吞酸,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主。方药: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5g,香附10g,白及10g,陈皮10g,白术10g,当归10g,延胡索15g,川贝10g,煅瓦楞20g,甘草5g。
脾胃虚寒:此型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特点,胃部痛常于饥饿时发作,喜按,喜暖,手足欠温,大便溏泄,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治法:温中键脾为主。方药:黄芪20g,白芍15g,川贝10g,吴茱萸10g,桂枝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
脾胃湿热:此型特点,多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有热感,舌酸,口甜而黏,渴不欲饮或有口苦,小便赤,大便秘,舌红体胖,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利湿热,键脾和胃为主。方药:薏苡仁15g,白蔻仁15g,白术15g,厚朴15g,陈皮15g,黄芩10g,白芍10g,川贝10g,半夏10g,煅瓦楞20g,山栀20g。
胃阴不足:此型特点,为胃消多胖,有口干及烧灼感,喜饮凉,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胃阴,活血止痛。方药: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白芍10g,当归1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白及10g,川贝10g,甘草5g。
胃热炽盛:此型特点,为胃痛急迫,嘈杂吞酸,心烦不宁,舌苦而粘,舌质红,苔黄,脉数。治法:泄热和胃,活血止痛。方药:黄连10g,吴茱萸10g,黄芩炭10g,当归15g,山梔10g,白芍10g,白及10g,延胡索15g,大黄(后下)5g,煅瓦楞15g,牡丹皮10g,甘草5g。
瘀血阻滞:此型特点,表现为胃脘部隐痛拒按,固定不移,饮食后尤甚,便黑,舌有瘀点,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当归20g,川芎15g,白芍15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香附10g,乌药10g,白及10g,乌贼骨20g,甘草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