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雅,和胡杨对话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车行大漠,茫茫无际。
  这儿是新疆沙雅,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故地。
  朋友说,这儿的每一处,都可能诞生过一首唐诗,产生过一段传奇,留下过一个故事。听了,我的心里陡然静了下来,一种神圣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悠然而生。望着窗外,望着眼前的沙漠,望着无边的天空,望着晨曦中的朦朦胧胧,我的耳边响起了驼背上公主的琵琶声,响起了向晚的胡笳声,响起了驼铃清新如水的声音,也响起了诗人们长长的吟诵声。
  这儿,就是大唐诗人们笔下阳关之外的大漠吗?
  这儿,就是西域三十六国的繁华故地之一吗?
  这儿,就是龟兹古乐的故乡吗?
  张骞曾杖着牦节,骑着马儿,一步步从这儿走过,走向遥远的大月氏。班超投笔,长衫飘飘走出书房,带着微笑,带着东汉皇帝的殷切希望,曾一路出关而来,站在这儿驻马远望。玄奘法师曾数着念珠,冒着风沙,经声不断,从这儿一步步走向遥远的印度。左宗棠曾以古稀之年,带着一种悲壮,带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决心,走上西征之路,旌旗猎猎,路过这儿,大败阿古柏侵略军,一战让敌酋毙命。
  这儿,有一条路,和丝绸相连,和希望相连,和繁荣相连,和友谊相连。这条路,名叫丝绸之路。
  风沙,掩埋了马蹄印,却淹没不了历史。岁月,掩盖了千年的面容,却掩盖不了悠扬的歌谣。时间,让竹简、木片长满青苔,却磨灭不了希望。
  沙雅,证明着一切。
  二
  车,在晨曦中奔驰,和大天大地相比,小如一蚁。人,在车内静观,总感觉到自己不是行走在现实中,而是行走在历史中,行走在长长的竖行文字里,行走在古诗词的翰墨芳香中。可是,心里仍有点不足,总觉得这儿不应该只是这样,静悄悄的,阒无人声。这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自己一时也说不清道不明。
  “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总显得色彩单调。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又有些缺乏生气。
  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显得如诗如画,色彩红艳,可是总给人以孤寂冷清之感,给人以悲壮之感。
  车沿着沙漠驰骋,扬起的尘沙如千年来的岁月烟尘,飞扬开来,遮住来路。车窗外的风,仍是千年前磨穿鼓角的风,撩动着牧歌长啸的风。可是,风中的商人呢?驰骋的健儿呢?歌舞的女子呢?还有青衫飞扬的诗人们呢?他们去了哪儿?
  我面对远天远地,像是询问自己,又像是在询问这儿的每一寸大地。
  车突然停下,不走了。朋友对我说:“下车看看吧。”
  我下车,四处张望,一片荒漠。早晨的薄雾,此时慢慢散开,浑圆的太阳,挂在遥远的天边,红得如血。不,比血还要红。这,是我在别处从没看见过的浑圆,血红。
  三
  朝阳下,霞光如潮,在天际处涌动着,如一波波的水起伏不定,无有底止。地平线上,有一丝蓝灰色,和血红色交杂着、浮荡着、掺和着,如铁炉一般。隐隐约约地,光影里有黑影漫出,随着光照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显,如一群埋伏的武士,如一支即将发起偷袭的部队,如一队拥盾带刀的壮士,静静埋伏在地平线上,注视着前方。
  甚至,隐隐地,我在心里能听到战马喷鼻的声响,听见沉沉的呼吸。
  金鼓息声,号角未鸣,三军将士,侧耳听命。晨光下,黑红的影子,如刚出炉的铁,如煅红的钢,如无声涌动的生命之潮。
  朋友告诉我,那是胡杨林。
  胡杨,有人又称英雄树,是新疆的一张名片,更是沙雅的一张名片。图片中、电视里,多次看到这些树,都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震颤,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可是,真真实实地面对着它们,只有咫尺之遥,这还是第一次。
  我们走过去,披着一身晨光,一步步走过去。近了,再近了……
  大漠寂静,四野无声。
  这会儿,不知什么原因,面对着这些胡杨,我们竟然不由自主地噤了声,甚至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四
  我们轻轻地,一步步走向那儿,走向那片胡杨林。不,不是林,这是一个庞大的军团,一支铁血的战阵,一支威武的雄师,一个永不妥协的种群。
  我们走进去,脚步轻得如一片浮云,尽量不惊动它们。
  一棵棵胡杨静静地立在那儿,有的如拄剑问天的将军,有的如低头思乡的壮士,有的如横笛斜吹的甲士,有的如抽刀断水的健儿,有的如拍案而起的勇士。有的还年轻,枝叶繁茂,青葱碧绿,映一身朝阳;有的已近中年,叶脉苍劲,磨风砺沙,铁骨铮铮;有的已经老去,岁月的痕迹斑斑驳驳地爬上树干,雕刻着每一根枝丫,虽然只有几支枝、数片叶,预示着生命的尾声,可那叶依然高高举向天空,如一声声生命的呐喊,如一种意志在招展。
  活着的,在风沙中排开阵势,即使疲乏得直不起腰,即使中心已空,即使已经奄奄一息,也绝不退后一步!
  死了的,仍保持着死前那一刻的样子,把每一根枯枝都高高扬起,指向同伴冲锋的方向,指向自己曾经面对的方向。多少年了,从不改变。多少年了,死的是生命,没死的是愿望,是梦想和精神。也有的已干枯,即使这样,仍显示出死前不屈的情态:用手一敲,树干发出金铁声,“咚咚”直响。
  這是一群铁血汉子。
  这是一群即将开赴沙场的志士,扶伤携老,没一人落伍。
  这是一群经历过生死血战的将士,刚刚打退敌人的进攻,还没来得及休整。它们或立、或卧、或睡,或磨砺刀枪,或包裹伤口,或略作休息。其中一棵树斜歪着,作弹奏琵琶状。旁边,几棵树靠拢,在静静地听着,享受着战斗间隙的刹那宁静。
  在灾难面前,它们永远那样,竭力伸开肢体,发出生命的呐喊,抖动全身的筋脉,鼓起浑身的血液,去迎接风雨、沙尘,甚至岁月的刀枪剑戟。
  这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朋友轻声说,在这儿,所有的美丽、诗歌,还有爱情,能青葱地诞生、美丽地开放,都是因为有这片胡杨林,是它们阻挡住风沙的脚步,遏制住大漠的入侵。这群胡杨,用它们的生命,营造出一片片绿洲和希望,才使得这儿生长出甜瓜、葡萄,生长着牛羊和微笑,也生长出优美的龟兹音乐和龟兹歌舞。
  我听了,觉得他说的是胡杨,更说的是人。
  五
  面对这片胡杨林,我仿佛听到了沉沉的呼息声,听到了生命的呐喊,听到战鼓如雷号角嘶鸣。
  一时,我的心里也急潮澎湃。
  我仿佛看到了,几千年来,先民在历史深处,就这样负重前行;仿佛看到了抵御阿古柏时,将士们铁甲如水的背影;仿佛看到了八年抗战期间,华夏各族在炮火硝烟中浴血进军;仿佛看到了飞沙扬尘中,十万壮士解甲天山,建设边疆的情景。
  胡杨林,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不屈军阵。
  胡杨魂,是一个国家5000年文化涵养的精神。
  如果你忘记了自己的根,如果你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如果你忘记了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是如何崛起的,那么,你就独自去一趟塞外的沙雅吧,去看看那一片静静的胡杨林,看看那一群凝固的生命吧。
  它们,是一群生命的雕塑,是一种精神的雕塑。
  面对这片胡杨林,你的灵魂就会变得广阔洁净,广阔如无边的蓝天,洁净如澄碧的湖水。这时,你就知道,做一棵沙雅大漠里的胡杨,真的很好。
其他文献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功能不断发展中永恒的主题。本文以靖远博物馆为例,参照国内外博物馆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出分层观众、因人施教,精选内容、突出特色,内外结合、
用传统开路式牛用呼吸面具对青年尼里-拉菲水牛绝食产热(fasting heat production,FHP)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尼里拉菲水牛平均FHP为301.28kJ/kgW^0.75.d,绝食期间试牛的混合RQ(呼
摘要:介绍了变电站数字化技术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关键词:变电站;数字化;继电保护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6-8828-02  1 概述  理想的数字化变电站是指变电站内一次电气设备和二次电子装置均实现数字化通信,并具有全站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通信平台,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智能装置之间的互操作性。数字化变电站在物理结构上可分为智能化一次
为了解决传统信息检索存在的效率低、精度不高以及无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问题,提出了将领域本体引入到信息检索的思路,并构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在探讨基于
【甘肅兰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