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者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年龄在6~16岁之间[1].随着这个群体的增加,深入探讨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形成机制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生活事件是常见的社会心理应激源,大量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者之间的调节变量,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等,但针对初中留守儿童的有关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鲜见.本研究探讨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开展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一点理论思路。

其他文献
有关人类行为类型与ABO血型相关性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群体分析法对学生行为类型与血型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对个体情绪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对情绪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有助于个体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会使个体经历更少的抑郁症状,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自尊和乐观性;而对情绪事件进行自我抑制,则会使个体采取更多的回避行为,会使个体经历到更多的抑郁症状,具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自尊和乐观性[1,2].学习倦怠作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
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健康的自我能让人们快乐而充实的生活与工作.自我和谐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者罗杰斯人格理论中的概念,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1].罗杰斯[2]认为,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即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和谐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把视线集中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心理和谐上,关注初中生的研究很少[3].初中生
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指导不能脱离人的职业心理发展阶段,应该以职业成熟度为依据[1].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专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是衡量人们在面对职业问题时的"正确认识与行为"的能力[2].大学生尚未真正就业,尚在探询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努力做相应的准备.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被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包括探讨如何评估大学生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