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 促进数学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总目标具体阐述的四个方面之一。并明确指出:数学思考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数学思考目标的实现。而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凭借。因此,着眼数学思考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拓展和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数学本质和思考元素,引导学生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展开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教学更有内涵和深度,充满智慧。下面是笔者对“挖掘教材资源,促进数学思考”的思考与探索。
  一、教学中学生数学思考面临的现实问题
  1.重解决忽视本源——数学思考肤浅:方格背景的作用是什么?
  教材为什么用“方格”背景?“方格”背景在“多边形的面积”内容中起什么作用?方格背景不只是图形直观转化的依据,也不只是引发猜想的引子以及直观验证的材料,而是承载着探究面积公式的“思想源”。面积计算本质上就是度量被测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公式是对度量过程的一种优化与抽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关注学生能否将数长方形的方法“看一行有多少个,有多少行”迁移到数平行四边形中,从“纵横”两个维度思考度量平行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提供有意义的动作行为支撑。
  2.重算法忽视算理——数学思考散点:如何看待“把小數点对齐”?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哦!”,而忽视“知识点”背后所关联的知识结构性,以及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偏向于例题与习题等点状教学,导致学生孤立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考散点,缺乏对知识本质及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思考和理解。
  3.重描述忽视价值——数学思考平庸:x=2是方程吗?
  方程是代数知识的起始性知识,也是学生从算术思维飞跃到代数思维,分析思考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数量关系的重要载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非方程唯一的内涵。这一定义简单明了,但它过于关注方程的显性特征,而对方程本质内涵揭示不够,有其不足。如学生列出方程28+130=x时,如果按其定义说就是一个方程,但它完全是算术思维,没有体现方程思想,没有关注方程概念的本质,把未知量看作已知量,思考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4.重形式忽视本质——数学思考片面:三角形高的本质是什么?
  不少学生受现实生活中垂直于水平线上竖着的高直观表象负迁移影响,习惯性认为三角形的高在铅垂线位置,竖着的垂线段就是高,很难理解从另外两个顶点作的高,忽视高与底的对应关系,不能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本质含义,认为高总是在三角形内部。
  二、挖掘教材资源,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1.捕捉细节钻研编写意图,让数学思考真正发生。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认真研读,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读懂主题图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的展开过程、情境中的提示语和留白、习题的功能和思考价值,“深入浅出”地用好、用活教材,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促进课堂充满数学思考。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供生活经验支撑,通过横向数学化,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别算和“合”组算两者总数相等,借助事理形象理解算理。但这样的具体情境注重乘法分配律外型结构特点,缺少对乘法分配律内涵本质把握,重视“是什么”,缺少“为什么”的追问,要逐步实现由具体情境数量之间关系上升到对抽象数之间关系的认识。然后,通过纵向数学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号两边算式,从算式意义的角度发现算式的“形变意不变”,理解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规律,并进一步举例验证,积累归纳素材,并通过纵向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外貌”,而且真正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质”。
  2.瞻前顾后钻研知识体系,让数学思考走向结构。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抓住知识的关键点,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纵横融合,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结构,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准确的知识结构。
  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虽然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知识点不同,但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系统性。因此,教师要抓住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本质,即只有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引导学生经历“算理——算法——应用”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领悟知识本源。教学“整数加减法”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把相同数位对齐,就能保证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减,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初步感知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教学“小数加减法”,着重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所有的相同数位也就对齐,就能保证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习“分数加减法”,抓住单位思想,进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从而逐步形成稳固而系统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知识结构。
  3.由表及里钻研知识本质,让数学思考走向深刻。第斯多惠说:“只有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源,由表及里地发掘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聚焦于知识的本质内涵,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教学“方程”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方程的本质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方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初步体验方程思想,帮助学生从等号的程序观念到等号的关系观念,实现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建立代数思维。教学时,要通过逐层分类揭示“未知数”“等式”的方程显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由方程概念的“静态”描述向“动态”生成过程过渡,引导学生经历方程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理解更接近方程本质的内涵:在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建立的等量关系式,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方程是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感悟代数思想。
  4.挖掘拓展钻研习题价值,让数学思考自然生长。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旨在通过习题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深入钻研习题,深挖习题背后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捕捉数学思考生长点,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自然生长,在探究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领悟,发展数学思维。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下图1中,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根据问题中的条件,难以直接求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也诱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充分探究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现象背后的知识本质,可以通过课件演示揭示数学问题形式的“变”与本质的“不变”(如图2),以平行四边形边上的任意一点为顶点,都可以把3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得到这3个三角形面积的和总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动态化图形变换,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推理、分析、归纳等探索过程,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自然生长,帮助学生学会从变中抓不变,从更一般的层面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结构化的认识,加深数学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数学本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文言文语言精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不但能提高学生掌握与运用汉语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
期刊
读书看到一则故事,说幸福其实是一种心境,我深以为然。  25年前,我刚好初中毕业,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考上师范,当一名教师。当我接到梦寐以求的师范录取通知书时,心里的激动无以言表,感到无比幸福。  22年前,我踏上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师。最记得第一次到任教学校报到的情景:那是一所年久失修的破旧学校,东面是学校大门,西、南、北面均有房屋,北边的房屋最大,也最破旧。走进房间,我看到这
期刊
到普洱出差途中,遇到了一个茶坊店主,她出身于一个世代做茶的家族。交流间,我发现她对茶千百年来的历史、茶道和茶艺等都很熟悉。听着她的介绍,我仿佛乘上了一叶扁舟,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划曳而来,深深地陶醉其中。我从未想到,茶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正当我被她的讲述深深吸引的时候,她忽然说:“我专心研究茶17年,但是越研究越发现自己不懂得茶。”  这句话似乎叩响了我心中的某一根弦,如果不是真的研究过,真的体会到了茶
期刊
上课伊始,刘力教授就为我们提出了作为校长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问题:“校长应该是怎样的人?”“一流学校该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校长应该有怎样的哲学眼光和办学思想?”……这些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也触动了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因此,在新形势下,作为校长,应该加强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做一个“思想
期刊
每次期末考试结束,改卷任务分下来之后,我们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参考答案拿来没有?我们钟爱参考答案,这是有目共睹的,拿着它,就仿佛手握一柄尚方宝剑,判起卷子来,底气十足。然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学科,又岂是一个参考答案能囊括得了的?于是,问题来了。  案例一:把“小鳥在树枝上叫”这句话改为拟人句。一个学生改成“小鸟在树上伤心地叫着”。阅卷教师判为错,理由是参考答案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拟人,《现
期刊
2003年7月,禄丰这座小城异常热闹,酷暑阻挡不了我们这群求职者奔波的步伐,街上的冷饮摊被我们挤得火爆,尽管吃着冷饮,但身上的汗水还是不停地往下滴。我期盼已久的“三尺讲台”之梦啊,“想说爱你”不容易,尤其是面对我县历史上首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真不知该如何去做好下一步的复习准备?正处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我们,对新课程中一些主要的教育理念完全陌生,那些在校所学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理
期刊
2016年隆阳区提出“田园教育”理念,在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倡导一种师法自然田园、注重精神成长、强调劳动教育、着眼于新时期最佳发展的区域性教育发展范式。  永昌中心学校从田园教育理念出发,确立了美丽田园的办学品牌,坚持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发展之路。辖区内各小学凸显了“春雨田园”“尚美田园”“农耕田园”等思想体系,并相继开展了田园环境、田园课堂、田园校本课程等系列化校本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
期刊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春天为主题编排的,有古诗,有童话,有人物故事。“春风暖暖的,春雨细细的。我们来读读春天的诗篇,听听春天的故事吧。”其中《找春天》一课是儿童文学作家经绍珍写的一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的散文,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孩子们寻找春天的兴奋情景。  一、文本特点  1.寻找的过程,充满情趣。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课题中一个“找”字,说明春天的景象尚没有完全显
期刊
教材简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的一条线索是按游览顺序,先后写了路上风光、外洞、孔隙和内洞,最后写出洞;而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多次写到的溪流。文章段落分明,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凸显了游记的特点。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实真
期刊
云南教育·小學教2018年7、8期合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