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桂在堂:见证左宗棠的入赘生涯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qwjt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赴左宗棠(1812—1885)入赘之家——湖南湘潭县隐山桂在堂走访调研。传说中的八卦阵式青砖小瓦庭院已荡然无存,扑倒在荒草中的一方钦赐碑刻仿佛在向我们倾诉曾经的辉煌——“皇清诰赠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府君之神道”。据说清代时,凡来桂在堂的文官武将,见此石碑,都要落轿或下马叩拜。

生人入内,如闯迷宫


  桂在堂,俗称贵子堂,早年叫亭子屋场,位于湘潭县排头乡辰山村,距隐山东麓3公里,是左宗棠的岳父周系舆(1788—1815,字立齐,号衡在,诰赠奉直大夫,早卒)与岳母王慈云(1790—1864)的故居。
  桂在堂占地万余平方米,设计精巧,规模宏大。背靠凤凰山,前傍护庄河,过护庄河吊桥有一开阔地坪,入坪有墙,墙开三槽门。中槽门入正厅,左右槽门入左右横屋。整座庭院,曲折逶迤,纵横交错,难辨方向,生人人内,如闯迷宫。
  宅院整體呈八卦图状,五栋房屋,三进五开。房屋多为两层,青砖小瓦,结构奇特,在南方民宅中实属罕见。居中三栋,坐北朝南,呈乾卦形状。前栋大门居厅中,厅屋两边为门房,左门房旁边为厢房,右门房旁边为厨房。前栋后有一甬墀,甬墀内两棵桂花树东西相映,每逢八月,香飘全院,“桂在堂”即得名于此。有甬道人中栋,“桂在堂”镏金大字横匾高悬于大门之上。中栋鼓壁大门前后对开,厅两边分别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开的八角门,再两边为厢房。中栋栋梁下藏有历书。后栋正中为厅屋,厅屋两边各有厢房两间。宅院东西两侧各有一栋横屋相抱,结构与中间屋宇相似。五栋房屋分合自然,浑然一体。全院有天井四十八座,均按八卦图形排列,两边横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

入赘湘潭


  据湘潭县文史专家雍家声介绍,周系舆在世时已与左宗棠之父左观澜订为儿女亲家。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县东乡左家圾(今湘阴县金龙镇新光村)--个世代书香而渐趋没落的地主家庭。他出生时,上有两个兄长,三个姐姐,祖父母健在,全靠父母维持一家生计。全家仅有“遗田数十亩,岁收租谷只四十八石,家用日不给”。十口之家,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左宗棠的父亲只得外出设馆授徒,靠“惰脯”(本意为干肉,旧时指致送老师的薪金)来维持全家生活。后来,家庭屡遭变故:左宗棠3岁时,祖母故;6岁时,祖父故;11岁时,长兄天亡;16岁时,母亲病逝;19岁时,父亲病逝。其间,三个姐姐先后出嫁,十口之家,只剩下左宗棠和二哥左宗植两地分离,艰苦度日。左宗植远走他乡,靠谋个小差使糊口。左宗棠则师从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和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寒窗苦读。1831年,周老夫人王慈云命其子周诒煜将贫困无依的左宗棠接到桂在堂,次年农历八月,左宗棠21岁(虚岁),因家贫入赘周家,与周诒煜之妹周诒端(1812—1870)结为夫妻。婚后乡试发榜,左宗棠中第十八名举人,左宗植中解元(第一名)。直到1844年10月,左宗棠才携妻妾和四个女儿举家迁回原籍湘阴县“柳庄”,其蛰居桂在堂达13年之久。
  左宗棠岳母王慈云、夫人周诒端及其姊妹,都是湘潭有名的女诗人。王慈云工诗文,通八卦。娴于相术,她欣喜地发现左宗棠将是“日后大贵之人”。因此,虽是常人难为情的入赘生涯。左宗棠却在岳家得到了岳母的器重和诸多关爱。
  在入赘湘潭的漫长岁月里,左宗棠治学一直坚持经世致用,厌倦八股文章,直接导致3次会试落榜,虽然依旧自信,仍不免偶尔嗟叹连连、情绪低落。他29岁时曾作《二十九岁自题小像》诗8首,其六为:
  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
  娇女七龄初学字,稚桑千本乍堪蚕。
  不嫌薄笨妻能逸,随分齑盐婢尚谙。
  赌史敲诗多乐事,昭山何日共茅庵。
  夫人周诒端看了,不但没有埋怨,反而作诗来慰勉他:
  轩轩眉宇孤霞举,矫矫精神海鹤翔。
  蠖屈几曾舒素志,凤鸣应欲起朝阳。
  清时贤俊无遗逸,此日溪山好退藏。
  树艺养蚕皆远略,从来王道重农桑。
  1833年春天,左宗棠赴京参加会试不中。1834年,胸怀郁闷的他借用岳家西头后屋。另起炉灶。1835年,二次进京参加会试,因文章写得好,初步选取为第十五名,不想因湖南多中一名,只被取为“誊录”,他不甘屈就,返回湘潭。岳家虽殷实,但长期靠岳家养活小家庭的日子终不是男儿所愿。他在攻读之余,多方寻找养家的出路。
  1837年春,应吴荣光之邀,左宗棠开始主讲醴陵渌江书院。那年“双抢”时节,他回湘潭家中,于西屋书斋撰联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古人者谁?三国诸葛亮是也,从此,左宗棠以卧龙自居,自称“今亮”。

隐忍储能之地


  左宗棠执掌渌江书院时,适逢两江总督陶澍告假回安化途经醴陵。醴陵官绅为迎接陶澍。特请左宗棠在陶澍下榻的行馆题撰门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此联洋溢着对陶澍的景仰和敬佩,并写出了陶澍一生的旷世荣光——道光皇帝曾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陶澍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陶澍一见此联,激赏不已,称左宗棠为“奇才”,并和他订了忘年之交,后又订立儿女婚姻。后来左宗棠能显山露水、名垂千古,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陶澍属下林则徐、陶澍女婿胡林翼和湘军领袖曾国藩的大力举荐。
左宗棠

  蛰居桂在堂期间,左宗棠还著有《广区田制图说》,并抄录《畿辅通志》《西域图志》以及各省通志。1840年春,他赴陶澍老家安化担任陶澍之子陶桄的私塾先生。陶馆藏书万卷,左宗棠如鱼得水,深入钻研各类文献和典章制度。1841年,清军在鸦片战争前线屡败,他写感事诗四首,抒发内心愤懑。他还为岳母刊印《慈云阁诗抄》,并作序题签。
  在桂在堂,他精心将4个女儿哺育成人。所以说,湘潭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乡,蛰居20年之后的他能厚积薄发、威震华夏,桂在堂的隐忍储能应该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左宗棠曾住过的西边后屋,墙壁上还挂着一块塑料牌,是2001年湘潭市政府办公室挂的,上面写着“左宗棠故居”几个字,桂在堂从那时起就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桂在堂现在的样子着实让人担心:一块石碑,一栋破屋。一根石柱,四幅壁画。笔者询问排头乡文化宣传干部徐俊,桂在堂为什么会破败至此?现在保护得怎么样了?他说,桂在堂历经沧桑,年久失修,故此破败。现在,地方政府很重视对桂在堂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挖掘整理,已将包括桂在堂文化在内的隐山文化挖掘整理,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天下隐山》。对于桂在堂现存文物。乡政府也已成立专门机构予以保护,护旧如旧。
  (责任编辑:北鸣)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有益于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实践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语言能力方面、思维和品质方面、学习能力方面开始着手。并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教师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能够传授学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道
期刊
在湖南道县田广洞村一座山坡下,散落着数千尊用石块打制的形状像鬼的石雕,于是人们就将这座山叫作鬼崽岭。笔者曾两次到过鬼崽岭,亲眼目睹过那些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石雕。遍地诡异石雕  鬼崽岭在一座名为陈家山的大山旁,嶺上林木葱郁,高大的松树把山岭完全笼罩,太阳很难直接照射进来。人一走进这片松树林里,就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树底下、草丛里,或堆砌或躺倒着大大小小的雕像,其散落面积1.5万平方米,高度在30
期刊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阔步直达的通途,唯有一往无前的奋斗与久久为功的践行.rn发展的方向愈发明晰、制度的优势不断凸显、安全的根基更加牢靠、文化的力量源源释放……过去的三
期刊
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窗外有棵树,一眼望去,便可看见嫩嫩的细叶,小小的花苞,偶尔有不知名的小鸟栖息在树权上,清扬婉啼,犹如画一般安静,又像诗一样美丽.rn拿一个杯子,撮几片茶叶,倒上水,那茶叶便
颜希深(1729—1780)是清代广东连平县元善镇人,母亲何氏出身书香门第,秉性慈惠、知书达理,嫁到颜家后因家庭困难,常以种桑织麻供子读书。颜希深在母亲的教育下,聪颖过人、器宇不凡,成年后进入仕途,历任太原府同知、山东督粮道、湖南巡抚、兵部侍郎等职,在任上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深得乾隆帝赏识。乾隆东巡时,召颜希深晋见答话,称赞说“他时可大用”。而这一切,都与其母何氏对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何氏虽然只是
期刊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在进行防治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增强防治技术的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大科技对林业有害
康熙南巡图  自古以来,有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君王手握生杀大权,情绪喜怒无常,圣意难测。在皇帝身边侍候的人,别说做事了,说话写文章都得小心谨慎,一字一词都与祸福相倚。  传说北宋仁宗时,有个文人赵旭,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文章出众,眼见夺魁有望,不料殿试时仁宗皇帝发现他把“唯”字的“口”字旁写成了三角形的“厶”,便说:“卿文章锦绣,然将‘唯’字的‘口’旁写成了三角,有失规范。”也许宋代文人地位高些
期刊
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的实际情况,本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对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问题进行分析。 In the process of buil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管是大到国家,一座城市,还是小到每个家庭,每个人,伴随着改革开放都迎来了生活中的许多“第一次”。①1980年,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持有者是当时年仅19岁的浙江温州姑娘章华妹,她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②第一次当众看化妆——1992年12月,香港著名美容大师郑明明在上海华联商厦推销增白化妆品“奇妙换肤霜”③1980年,山西左云县上张家坟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