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育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经济的突飞猛进有着高等教育不可磨灭的功勋。但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其面临着不少挑战。本文以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为基础,谈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个变化,提出几点建议,以加强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变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92-02
一、环境的变化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为代表的政策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宗旨。随着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不断加强,校办企业的兴起,受教育群体的复杂化,“精英化”的教育转向了“大众化”的教育。随着成人教育及高校承担各种职业培训,导致校园中的受教育群体及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不再执着于知识体系及深度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到的专业不对口。另外一方面,许多社会现象揭露社会对于金钱的尊崇,对于知识的不甚重视。现实生活中,收入与知识不成正比,学生因缺少甄别判断能力而造成误解,多学而无用的观点难免影响着学子的深究学问的心态,由此可能发展演变成为校园中散乱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切身体验到的许多奖励并非靠真才实学,而是与领导、辅导员、老师的关系的好坏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种种迹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心里感受,努力学习还不如多花时间和精力在接近甚至讨好奖励的评价者上。
二、教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改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众多教育途径在高校的落实,学生由此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便捷化,也因此减少对教师课堂授课的依赖性;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学生学习的惰性和滞后性也由此养成。当教师的知识面不是十分全面或者对信息没有形成独特的视野、有自己的观点时,学生通过有效途径来获取知识,产生课堂无用的观念,导致对课堂授课的怠慢。政治课程对于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继续发展和深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授课方式急切改进,过于本本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忽视政治教育。政治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严重脱离,没有将实际生活和高深的理论相联系相关联化,两者之间没有一座合适的桥梁。
三、素质继续教育的忽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在无意中忽视素质的继续教育,类似马加爵之类的事件就发生了,自杀竟成为大学里上演的悲剧,对于不让座、不礼貌、素质低下的行为司空见惯。高校学生素质表现与“高等”两字不相符不能单单归咎于高等学校,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似乎本末倒置,幼儿和中小学阶段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但过多强调“分数”和“大学”等知识的灌输。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关注程度往往高于幼儿及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新闻媒体等更多报道的是大学生行为素质的表现。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变得更为微妙和复杂,要做到在短期内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是不切实际的,但有必要吸取管理领域中合理有效的因素来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该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来加强高校学生的管理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和效率,促成高等教育目的的达成,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该注重吸取“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对于期待在大学期间蜕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温情,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教会他们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人才会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学校对于学生的尊重就体现在是否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学校的主人、学校发展的强劲潜力股,而不是视学生为扰乱学校制度执行、造成管理有难度的不安分子;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加以关注和提高,而不是将“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奋斗才能让人成长和进步”的道理作为挡箭牌。让学生在允许的范围内参与到管理当中,必要的信息公开,多听听学生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而不是利用权威横下断论。
(二)加强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等心理问题。脱离父母的管教,逃脱压力甚重的中学,进入宽松的大学校园,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等因素让一些不善自我控制和寻找解决方式的同学陷入困境。感恩教育,是打破困境的突破口。感恩教育,让学生怀着感激之情对别人给予的恩惠施与真诚的行为;感恩教育,让学生逃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位观念,逃离对自身悲苦情怀的关注,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与他人友善交往的桥梁。胡锦涛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常保进去之心,常存感恩之念,常怀进取之心。多举办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在学校中营造识恩、知恩、报恩的氛围,日积月累,使更多的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是增强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需要,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应承担起学生素质的继续教育责任:例行感恩活动月,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运用学校宣传媒体进行感恩事件的报道等。让感恩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萌生回报他人恩惠、施与他人恩情的行动。
(三)实施多途径的奖励,营造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
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高校学生管理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及时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获取他们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才能激起最大的激励作用。辅导员同志有责任对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对学生群体进行区分,但注重信息的保密性。学校视实际情况提供派学生代表外出交流、图书奖励、荣誉颁发、实习机会和工作推荐等途径的奖励来实践物质和精神奖励的结合来鼓舞学生争取进步的斗志。许多学校的奖励制度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仍是营造不起来,明争暗斗等情况仍存在,实施奖励制度中用人不善和信息不对称成为主要原因。在评价中确保评价主体去除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客观合理地评价每一位竞争者。评价主体应该采取由领导、老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评价团体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评价。对考核团体进行必要的培训,获奖者名单确定之前贴告示进行一定时期的公布,能够使他们接受更多学生的考核。对于反馈上来的意见评价团体要及时地处理,如是否情况属实,反映情况人员的品行考核等。
四、结论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环境形势变化发展中日趋复杂化,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借助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主动有利的措施适应环境的改变,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斯蒂芬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变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92-02
一、环境的变化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为代表的政策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宗旨。随着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不断加强,校办企业的兴起,受教育群体的复杂化,“精英化”的教育转向了“大众化”的教育。随着成人教育及高校承担各种职业培训,导致校园中的受教育群体及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不再执着于知识体系及深度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到的专业不对口。另外一方面,许多社会现象揭露社会对于金钱的尊崇,对于知识的不甚重视。现实生活中,收入与知识不成正比,学生因缺少甄别判断能力而造成误解,多学而无用的观点难免影响着学子的深究学问的心态,由此可能发展演变成为校园中散乱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切身体验到的许多奖励并非靠真才实学,而是与领导、辅导员、老师的关系的好坏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种种迹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心里感受,努力学习还不如多花时间和精力在接近甚至讨好奖励的评价者上。
二、教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改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众多教育途径在高校的落实,学生由此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便捷化,也因此减少对教师课堂授课的依赖性;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学生学习的惰性和滞后性也由此养成。当教师的知识面不是十分全面或者对信息没有形成独特的视野、有自己的观点时,学生通过有效途径来获取知识,产生课堂无用的观念,导致对课堂授课的怠慢。政治课程对于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继续发展和深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授课方式急切改进,过于本本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忽视政治教育。政治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严重脱离,没有将实际生活和高深的理论相联系相关联化,两者之间没有一座合适的桥梁。
三、素质继续教育的忽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在无意中忽视素质的继续教育,类似马加爵之类的事件就发生了,自杀竟成为大学里上演的悲剧,对于不让座、不礼貌、素质低下的行为司空见惯。高校学生素质表现与“高等”两字不相符不能单单归咎于高等学校,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似乎本末倒置,幼儿和中小学阶段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但过多强调“分数”和“大学”等知识的灌输。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关注程度往往高于幼儿及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新闻媒体等更多报道的是大学生行为素质的表现。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变得更为微妙和复杂,要做到在短期内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是不切实际的,但有必要吸取管理领域中合理有效的因素来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该如何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来加强高校学生的管理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和效率,促成高等教育目的的达成,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该注重吸取“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对于期待在大学期间蜕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温情,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教会他们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人才会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学校对于学生的尊重就体现在是否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学校的主人、学校发展的强劲潜力股,而不是视学生为扰乱学校制度执行、造成管理有难度的不安分子;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加以关注和提高,而不是将“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奋斗才能让人成长和进步”的道理作为挡箭牌。让学生在允许的范围内参与到管理当中,必要的信息公开,多听听学生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而不是利用权威横下断论。
(二)加强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等心理问题。脱离父母的管教,逃脱压力甚重的中学,进入宽松的大学校园,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等因素让一些不善自我控制和寻找解决方式的同学陷入困境。感恩教育,是打破困境的突破口。感恩教育,让学生怀着感激之情对别人给予的恩惠施与真诚的行为;感恩教育,让学生逃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位观念,逃离对自身悲苦情怀的关注,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与他人友善交往的桥梁。胡锦涛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常保进去之心,常存感恩之念,常怀进取之心。多举办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在学校中营造识恩、知恩、报恩的氛围,日积月累,使更多的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是增强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需要,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应承担起学生素质的继续教育责任:例行感恩活动月,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运用学校宣传媒体进行感恩事件的报道等。让感恩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萌生回报他人恩惠、施与他人恩情的行动。
(三)实施多途径的奖励,营造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
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高校学生管理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及时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获取他们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才能激起最大的激励作用。辅导员同志有责任对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对学生群体进行区分,但注重信息的保密性。学校视实际情况提供派学生代表外出交流、图书奖励、荣誉颁发、实习机会和工作推荐等途径的奖励来实践物质和精神奖励的结合来鼓舞学生争取进步的斗志。许多学校的奖励制度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仍是营造不起来,明争暗斗等情况仍存在,实施奖励制度中用人不善和信息不对称成为主要原因。在评价中确保评价主体去除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客观合理地评价每一位竞争者。评价主体应该采取由领导、老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评价团体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评价。对考核团体进行必要的培训,获奖者名单确定之前贴告示进行一定时期的公布,能够使他们接受更多学生的考核。对于反馈上来的意见评价团体要及时地处理,如是否情况属实,反映情况人员的品行考核等。
四、结论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环境形势变化发展中日趋复杂化,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借助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主动有利的措施适应环境的改变,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斯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