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采用新手段调节短期金融市场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old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从1988年11月起,采用新的方法来调节、控制短期金融市场的利率,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准。日本银行在此之前主要采用买进或卖出市场上的票据、债券等来调节市场的货币量,控制市场的利率。对票据市场上的短期利率虽然表面上已实行自由化,由借贷双方商议决定,但实际上,日本银行通过短资公司公布“行情利率”,拆借双方一般都只能按该利率进行交易。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日本银行想用这种方法控制同业市场利率,来调节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
其他文献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划时代的事件.其凸显的一点便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我们讴歌发展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时.却遗憾地看到,在整个社会的加速转型过程中.社会基本面上因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导致的冲突呈加剧之势,其突出体现在劳资关系上。今年“7.24通钢事件”被定性为“我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类似事件背后究竟隐含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与资本关
<正> 近四十年来,台湾在“稳定中求发展”原则下,物价保持基本稳定。除国民党到台初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及七十年代二次短暂通货膨胀外,其余时间物价水平较低,波动不大。物阶长时期的相对稳定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取得高速度增长。一、台湾物价与通货膨胀状况的演变 1949年到1988年,近四十年间,台湾的物价变动与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2年,是台湾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其主要原因是由内部因素
<正>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一些欠发达国家比工业化国家更早地从一种传统的英美经济学的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并非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中摆脱出来。由于这些国家一直饱受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的煎熬,被迫挣脱从“道德约束”角度考察通货膨胀的绳索,并开始探寻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操作方法。其中,巴西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一、巴西通货膨胀概说巴西已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周期性通货膨胀的冲击。五十年代以来,高通货膨胀率一
<正> 南朝鲜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借入大量外债,吸收海外资金弥补本地储蓄的不足以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其一个明显的特点。引进外资是南朝鲜经济发展总体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而对外资银行政策又是引进外资总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政策。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对南朝鲜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其在南朝鲜本地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一定地位。南朝鲜金融体系在结构上的一个特点是双层结构。第一层是正规的、受高等监管的金融架构,第二层则是无组织的、传统形式
<正> 1988年10月27日印尼政府公布了金融市场自由化的一系列措施,对一向严厉限制的银行体制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削弱国营银行的垄断性,扩大私营银行包括外资银行的活动范围,借增加竞争以促进印尼金融业的发展。印尼公布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 (1) 准许原已在首都雅加达设有代表办事处的外资银行设立分行,但外资控股部分最多不得超过85%,这意味着外资银行要
<正> 西德五大经济研究所最近联合公布一份有关世界经济形势的《秋季鉴定》报告,指出1988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形势比今年年初预测的好,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4%,其中西德、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5%、4%和5.5%,均比去年有明显提高。西方主要工业国家1988年经济明显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增长较快:1988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国内需求平均增长率达4.2%,西欧各国内部需求平均增长率为4%,其中西德为3.5%,均超过了1987年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
<正> 近年来,随着企业横向联合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中国银行也提出了“企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有的分行已经开始有所动作。然而,对什么是集团化;中国银行的集团化应是何种模式;发展规划如何等问题,人们的理解似乎并不一致,就此提出一点个人意见。 (一) 一般说来,单一的企业发展成为多个企业组成的集团,就称为“集团化”。然而什么是企业集团?“集团”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西方国家对集团的种类,大体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按集团经营涉及到的产业范围来划分,有两类企业集团。
面对全球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金融危机似乎总是“如约”与我们10年一次相遇。在困难之际,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企业通过强化现金流和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进行“开源节流”,前者为“攻”,后者为“守”,这无疑是经济紧缩期的上上之策。
<正> 证券化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1.从1982年开始,国际债券市场的实际规模及活动水平具有突破性扩张;2.国际债券取代国际银行贷款,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占统治地位的筹资方式;3.国际债券具有逐渐同化国际银行贷款的客观趋势。证券化的特征主要指1982年以来国际债券市场的特征:1.欧洲债券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外国债券的增长速度。2.工业国国际债券发行量的增长比重超过了发展中因家。3.在债券的标值货币结构中,美元仍为大头,但其比重却时起时伏,债券标值货币日益分散化、多元化。4.1981—19
为了促进中国和瑞士两国经济金融学术交流活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与瑞士银行于1989年3月中旬在北京举行题为“瑞士银行资本市场”的研讨会。本刊将刊登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