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读在语文课堂焕发别样精彩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na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初读,人们就会想:初读不就是在新课开讲之前扫清文字障碍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通顺就是了,有什么可说的?其实不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开始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把初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读得熟,读得欢,读得有效,并逐渐由初读过渡到精读,就可以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初读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课文产生阅读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时,初读才能有效。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初读热情,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加投入。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中《推敲》一课,笔者在初读课文之前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站在教室门前做“推”和“敲”的动作,迟迟不进去。当学生问:“老师,你怎么不进来?”这时笔者说:“我还没有想好用推好还是敲好,到底用哪个好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国唐代诗人贾岛和韩愈曾经就这两个词语探讨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一看吧!”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有效激发,为接下来的初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媒体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初读热情。
  二、明确目标,细化初读要求
  对于初读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教学要求呢?教师要明确初读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让学生逐渐把课文读通顺。因此,教师在布置初读目标时,要将之细化,具体到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鉴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初读目标: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逐渐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教师在明确初读要求时,要遵循学生的读书规律,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大意。这样一步一个目标,扎扎实实,把初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精心指导,突出初读目的
  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时总是采取“放羊式”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初读不同于阅读或浏览,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初读的状况,并加以指导。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提出初读目标后,学生很快融入到阅读状态中,笔者在教室巡回,主要就学生的朗读姿势进行指导。为了帮助学生从初读走向精读,笔者这样指导学生:“同学们,刚才我发现有些同学把课文已经读了几遍,达到了读得流利、读得正确的要求。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呢?或者你觉得哪段话写得很有趣,也可以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这样一来,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为接下来的精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及时反馈,夯实初读基础
  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在初读教学中,教师要纵观全局,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初读的过程中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在学生完成初读以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初读情况,笔者主要采取了同桌互读和个别检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你读一个自然段,我读一个自然段,互相指正对方朗读中出错的地方,然后把读错的地方再读一遍。最后,笔者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初读情况。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读成语“披荆斩棘”时很容易出错,于是就“荆棘”一词给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明确了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以后,朗读起来就流利多了。因此,在初读教学环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初读情况的交流与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调整完善。
  初读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因此,在初读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抓好初读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耐心指导,及时反馈,才能使初读教学焕发出别样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海量数据统计方法中存在的统计过程消耗时间长,无法满足数据传输的高效性需要问题,开展对海量数据统计方法的研究.通过建立基于点云数据特征组合数学模型的多维数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日益成为了企业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相关利益群体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重污染行业迫于政府和公众的压力,对环境
目的 探讨卵巢癌中泛素连接酶E3C (UBE3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蛋白酶表达和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3-1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卵巢癌患者和卵巢良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及能力为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主体学习形式,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呢?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催生自主合作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更是必不可少。教
朗读过程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过程,它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和培养形象思维。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深刻理解古诗文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以有效朗读为支撑,使他们在朗读中积极地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古诗文,使古诗文教学“活”起来。  一、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读通诗文  古诗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激发学生朗读古诗文的内驱力,教师可通过融情的范读,用绘声绘色的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判断教学效益好差的唯一标准即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因此,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应该先从研究教学对象入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儿童具有感性思维、自控能力差等学习特点,教师唯有针对这些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活跃氛围  创设情境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方法。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