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初读,人们就会想:初读不就是在新课开讲之前扫清文字障碍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通顺就是了,有什么可说的?其实不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开始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把初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读得熟,读得欢,读得有效,并逐渐由初读过渡到精读,就可以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初读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课文产生阅读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时,初读才能有效。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初读热情,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加投入。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中《推敲》一课,笔者在初读课文之前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站在教室门前做“推”和“敲”的动作,迟迟不进去。当学生问:“老师,你怎么不进来?”这时笔者说:“我还没有想好用推好还是敲好,到底用哪个好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国唐代诗人贾岛和韩愈曾经就这两个词语探讨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一看吧!”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有效激发,为接下来的初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媒体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初读热情。
二、明确目标,细化初读要求
对于初读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教学要求呢?教师要明确初读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让学生逐渐把课文读通顺。因此,教师在布置初读目标时,要将之细化,具体到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鉴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初读目标: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逐渐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教师在明确初读要求时,要遵循学生的读书规律,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大意。这样一步一个目标,扎扎实实,把初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精心指导,突出初读目的
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时总是采取“放羊式”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初读不同于阅读或浏览,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初读的状况,并加以指导。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提出初读目标后,学生很快融入到阅读状态中,笔者在教室巡回,主要就学生的朗读姿势进行指导。为了帮助学生从初读走向精读,笔者这样指导学生:“同学们,刚才我发现有些同学把课文已经读了几遍,达到了读得流利、读得正确的要求。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呢?或者你觉得哪段话写得很有趣,也可以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这样一来,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为接下来的精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及时反馈,夯实初读基础
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在初读教学中,教师要纵观全局,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初读的过程中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在学生完成初读以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初读情况,笔者主要采取了同桌互读和个别检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你读一个自然段,我读一个自然段,互相指正对方朗读中出错的地方,然后把读错的地方再读一遍。最后,笔者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初读情况。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读成语“披荆斩棘”时很容易出错,于是就“荆棘”一词给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明确了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以后,朗读起来就流利多了。因此,在初读教学环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初读情况的交流与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调整完善。
初读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因此,在初读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抓好初读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耐心指导,及时反馈,才能使初读教学焕发出别样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初读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课文产生阅读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时,初读才能有效。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初读热情,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加投入。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中《推敲》一课,笔者在初读课文之前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站在教室门前做“推”和“敲”的动作,迟迟不进去。当学生问:“老师,你怎么不进来?”这时笔者说:“我还没有想好用推好还是敲好,到底用哪个好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国唐代诗人贾岛和韩愈曾经就这两个词语探讨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一看吧!”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有效激发,为接下来的初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媒体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初读热情。
二、明确目标,细化初读要求
对于初读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教学要求呢?教师要明确初读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让学生逐渐把课文读通顺。因此,教师在布置初读目标时,要将之细化,具体到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鉴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初读目标: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逐渐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教师在明确初读要求时,要遵循学生的读书规律,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大意。这样一步一个目标,扎扎实实,把初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精心指导,突出初读目的
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时总是采取“放羊式”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初读不同于阅读或浏览,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初读的状况,并加以指导。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提出初读目标后,学生很快融入到阅读状态中,笔者在教室巡回,主要就学生的朗读姿势进行指导。为了帮助学生从初读走向精读,笔者这样指导学生:“同学们,刚才我发现有些同学把课文已经读了几遍,达到了读得流利、读得正确的要求。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呢?或者你觉得哪段话写得很有趣,也可以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这样一来,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为接下来的精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及时反馈,夯实初读基础
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在初读教学中,教师要纵观全局,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初读的过程中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在学生完成初读以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初读情况,笔者主要采取了同桌互读和个别检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你读一个自然段,我读一个自然段,互相指正对方朗读中出错的地方,然后把读错的地方再读一遍。最后,笔者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初读情况。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读成语“披荆斩棘”时很容易出错,于是就“荆棘”一词给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明确了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以后,朗读起来就流利多了。因此,在初读教学环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初读情况的交流与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调整完善。
初读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因此,在初读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抓好初读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耐心指导,及时反馈,才能使初读教学焕发出别样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