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与赋能致善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了刘德华主演的一部影片《热血合唱团》,影片本身其实并无多少新意,和之前的电影《修女也疯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如出一辙。剧中刘德华饰演一名有教无类的指挥家严梓朗,在事业有成之际回到家乡,带领一群被外界视为“废柴”而被迫参加“热血合唱团试验计划”的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回自我,勇于面对生命的挑战,体验成长中的挫折与喜悦,收获同伴间的友情。他对学生说:“只要你们有信心留在这里,我就有信心带你们去赢!”他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一副敬而远之的严师面孔,但却在背后为学生默默付出。
  这和时下我们所说的“赋能致善,匠心育人”何等相似!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困难和帮助他人的能力,让他们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工作的劳动者,成为幸福指数较高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我不禁想到20多年来一直在提的教育“减负”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要减负,是要帮助学生重回“三个健康”,一是身体的健康,二是心理的健康,三是精神的健康。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彻底地竞争化了,把竞争的精神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追求着胜出,但是想要所有人都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
  20年前,时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的徐传德就明确指出,要从战略高度看“减负”。因为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要从知识型转向实践型,从能力型转向创新型。他认为,必须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不得不说,当年的徐局长的确是高瞻远瞩,这和时下要培养师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总目标完美契合,即“赋能致善,匠心育人”。
  当然,教育要“减负”谈何容易!其一,国家选拔人才仍然依靠考试,目前上普通大学相对容易,但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仍比较难。从目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看,通过反复操练确实有收获,这给家长、教师和学校一种直觉——“题海战术”简单有效。其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有偏颇,大多数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主要是看这所学校是否重视抓教学,中高考成绩是否理想。其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例如,2004年南京市高考遭遇“滑铁卢”,高考成绩在江苏省13个大市中倒数,而苏北地区的高考成绩却稳中有升,人们把这归咎为南京市一直以来进行的素质教育和“减负”。于是,南京市从苏北引进一大批校长,南京市的高中从此进入“县中”模式。
  诚然,合理的负担培养人,过重的负担摧残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认识到,“减负”是让学生健康发展,“减负”不是少学甚至不学,不是仅仅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掌握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现阶段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套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那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給不足之间的矛盾”。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拥有成就幸福人生的能力,那么受教育者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为我们解读“素养”及“核心素养”。他说,素养是将受教育者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整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积淀孕养而形成的,它具有关键的、共同的但不排除差异性的特点,具有根源性和发展性。而核心素养是支柱,具有三个维度:社会参与的过程、自主发展的过程、文化修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社会责任感、把握运用甚至创造工具的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等。目前,学生的生活空间被各种课业占满,心理空间被各种考试焦虑填满,同时还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期望,学生该如何进行创新和实践?
  “减负”必须重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完全因学业负担过重导致。例如,《热血合唱团》中有几位“问题”学生,其“问题”根源均来自其原生家庭——这些社会问题抑或家庭问题,教育无法解决也解决不了。指挥家严梓朗当然也解决不了,但这不影响他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他组织学生做游戏,大家蒙着眼睛去找自己高低音声部的同学,大家绑着腿一起按拍子走路。他用音乐的方式拯救了学生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思考: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其自身是否具备“有爱”和“会爱”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有爱”较易,“会爱”实难!如何做到“会爱”呢?除了我们一以贯之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外,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想学生所想,无论课上课下,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悲与喜,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二是想学生所难,常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他们所遇到的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加以帮助解决;三是想学生所忘,及时关注学生生活或学习中不时出现的遗忘现象,及时提醒,共同解决。如此,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甚至爱戴,“会爱”便有了基础。同时,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持之以恒方能真正“赋能致善”。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一种生命的力量。
  (作者系南京商业学校副校长(正校职),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2004年以来,我在几十家国家级、省级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近400篇教育教学文章,并出版《与心灵一起舞蹈》《教育,诗意地栖居》《逆转课堂:探索快乐自学之道》《教育,从心灵启航》等教育专著。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写作体会,谈谈提升教师写作能力的几点感悟。  善待闲暇时光  一个人在闲暇时光最想做的事,决定了他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未来。教师下课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是放松一下,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新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对农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有效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推动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成为职业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浙江湖州农民学院协同政府农业部门、农业高校等相关力量,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多种农民培训模式,开创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教师越来越不愿意担任班主任了。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旨在唤起社会对班主任工作的再度重视,激发广大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如2020年12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绩效工资分配要向班主任倾斜,要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通过这些政策话语的传播,社会上将慢慢形成重视、尊重班主任及其工作的良好氛围。   但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更多时
·主持人语·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中小学生心中,让中小学生从革命传统作品中学习党的历史,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养分和力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摘 要】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以“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德育新途径,实现“人人是育德之人,事事是育德之机,处处是育德之地”的教育愿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资源整合;学生发展;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
【摘 要】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积极实践共生发展的研修模式,以学校共生文化为引领,科学管理,结对备课;以“未名教育家讲坛”为平台,锤炼素养,夯实底蕴;以课题研究和赛课为抓手,展开多层级研修,砥砺教学技艺,提升育人水平。整个团队共学共进、共生共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语文教研组;梯队建设;共
【关键词】好教师;师徒结对;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0-0048-02  2003年,我怀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憧憬走进了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至今都记得那时学校墙壁上有这样三行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也记得学校的爱心碑上刻着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话语体现出学校的仁爱教育的真谛,也坚定了我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分析了轨道交通专业群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建设背景、管理机制以及运行成效。实践表明,建设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运行高效、实训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质量,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辅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但是,当前英语教学评价依然以终结性纸笔考试形式为主导,聚焦日常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严重缺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缺乏针对不同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细则,二是缺乏科学规范的定性评价等第。本文基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对教学评价的原则、方式和手段进行探究,研制出操作
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改善远城区的居住和就业条件,促进其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发展,是国内外城市共同面对的课题。既有研究表明,合理规划远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优化其产业空间布局,是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远城区疏解的着力点。以武汉东西湖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文献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踏勘和数据收集;其次通过综合分析,找出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吸引力的规律,建立武汉远城区人口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者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识别显著要素,确定模型和要素的空间效应;最后通过对比要素的空间效应和原有规划方案,提出规划建议,改进和完善规划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