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选自己组”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品德课堂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往往注重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却忽视了小组学习过程本身和评价的德育价值。观照儿童立场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注重“学习过程”本身,将每一个环节都视为儿童品德成长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自己和同伴之间进行比较和反思,从而在主体评价和反思中实现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儿童立场;主体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1-00-03
  【缘起:未果的“插曲”】
  在一次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新来的小蔡老师按照早已烂熟于心的备课方案,进行“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的教学。图文并茂的课件、美妙动听的音乐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此时,小蔡老师按照预设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抛出了问题:“尽管我们的教室如此漂亮,但是它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你觉得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造呢?让我们一起来为教室美化出谋划策吧!” 接到学习指令的学生热情高涨,迅速组成四人小组开始讨论。讨论结束后,按惯例由小组长将各组形成的统一意见列在黑板上。9个小组得出9条改造意见,黑底白字,直观地呈现在黑板上。
  接下来,小蔡老师组织孩子们对方案进行投票,期望通过民主票选,选出一个全班公认的改造方案。之后,学生将按照此方案进行教室美化。小蔡老师提出要求,每人只能投一票,于是,孩子们按照要求排队上台,高兴地投上了自己的一票。
  看着黑板上过度分散的投票结果,小蔡老师犹豫了片刻后说:“没有选自己组的同学请举手。”结果,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地举手示意,自己没有选本组;有的学生看到别人举手,也举起手示意;有的学生则举起手又放下;当然,更多的孩子是在揣测,老师的目的是表扬还是批评……这时,蔡老师笑眯眯地从讲台抽屉里拿出准备好的一包奖品,说道:“没有选自己组的同学,请上台拿一份礼物。”
  顿时,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上台领奖的学生们,孩子们议论纷纷:“我也没有选我们组,可是我没有敢举手。”“好遗憾啊,早知道我也不选我们组了。”……有学生不服气,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不选自己组就有礼物呢?”小蔡老师肯定地说:“他们很公正,不选自己。”孩子眼中的疑惑加重了:“可是,我们组的意见也很棒,选自己也很公正呀!为什么就不能选自己组呢?”小蔡老师一时语塞,敷衍道:“反正不能选自己,不选自己是一种无私的表现。”
  ……
  最终,学生在小蔡老师的要求下坐下来,嘴里还在不服气地嘟哝:“我还是觉得我们组的意见是最好的。”小组合作活动中这一“插曲”就这样敷衍过去了,小蔡老师继续推进教学。但是,孩子们显然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甚至开始偷偷议论:
  小A低声说:我们组的方案建立在集体的智慧上,我觉得我们组最好。
  小B生气地说:我们组分工细致,讨论多次才定下大家都满意的方案,为什么我们组的方案就不能当选最好的呢?
  小C斜着眼睛看着远处的一个学生:你瞧,第一组的组长都没有选自己组。这不是对自己组合作交流的否定吗?
  小D摆弄着老师发放的礼物:哈哈,幸好没有选自己组。
  【思维的碰撞】
  课后,笔者作为指导老师,就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插曲”和小蔡老师交谈起来:“我和那个男孩一样想知道,为什么选了自己组的同学就不能得到奖品呢?”
  小蔡老师露出义愤填膺的表情:“选自己组的孩子带有私心。如果每个孩子都选自己组,那每组都是一样多,不就没有结果了嘛。”
  “原来你是担心每组票数一样呀。”
  “只有不选自己,才能公正地区分出谁好谁坏。”小蔡老师铿锵有力地说。
  “如果不选自己就是公正,那选自己就一定是不公正吗?每个小组都是经过合作研讨才得出最佳方案,9个方案直观地呈现在黑板上,学生的选择会有哪些呢?”笔者想要启发小蔡老师打开思路。
  “一种选自己组,是为自己组拉选票。另一种选别组,觉得别组的方案比自己组的好。”小蔡老师开始思考。
  “你还漏了一种:选自己组,就是觉得自己组的方案好。”笔者提醒她。
  “这样的孩子,有吗?”
  “怎么没有呢?你否定选自己组的孩子,那是因为你从成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你觉得儿童‘选自己’的做法,就是成人眼中的‘不公平’。其实,在品德学科中,类似于这样的选择性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无标准答案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展现儿童的立场,切忌以教师个人的观点代替儿童的观点,以教师个人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
  小蔡老师似有所悟。“我给你建议一种更加客观的投票办法……”笔者笑道。
  【再来一次】
  “我是教室美容师”第二课时教学伊始,小蔡老师诚恳地说道:“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教室改造方案的票选,我仅仅表扬了没有选自己组的同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向大家道歉。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权利,也有选择别人的自由,只要是经过思考、比较,展现的是真实想法,都是正確的。今天,我们来重新选择一次!”
  孩子们欢呼雀跃,再次派组长将方案罗列在黑板上。组长代表小组阐述方案设计的观点,并简单说明佐证此观点的证据。小蔡老师采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认真地将每组方案进行归类和整理,并进行板书展示。同学们边听边看,积极地对同学的发言作出回应,有提问、有质疑、有赞赏……
  9个小组汇报完毕,小蔡老师仔细地讲述本次投票规则:“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两个方案,老师提供两张不同颜色的不干胶,红色的不干胶贴在你最支持的方案后面,黄色的则贴在你第二支持的方案后面。”孩子们依次走上讲台,庄严地投票。一时间,黑板变得红黄相间,最终,通过票数统计,得出最终方案,孩子们全体鼓掌通过。   【“插曲”带来的思考】
  这堂课结束了,但带给笔者和小蔡老师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活动方式,小组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已经成为品德课堂的教学常态。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所指出的: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注重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但是教学活动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真正将儿童放在了课堂的正中央。“从儿童出发”意味着我们必须时时以儿童立场观照教学,不断深化对儿童世界的理解,真正做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1]
  首先,观照儿童立场的小组合作学习须注重“过程”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除了需要亲身感受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以外,还需要从他人那里学习间接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們对于常规的交流汇报环节往往习以为常,却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好的小组汇报可以促使学生们在交流中形成集体共享的经验和认识,可以对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行反省、修正,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而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都能从中获得发展。小蔡老师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全班交流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不可以选自己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讨论的质量,不利于新想法、新问题、新建议等“意外”的发生和发展,也让学生的德性成长止步不前。
  此次“插曲”提醒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重视“学习过程”本身。常规的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分工、讨论、交流和汇报环节等,我们要将每一个环节都视为儿童品德成长的“过程”。尤其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汇报环节,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证据说话,在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出示支撑观点的证据,在对话中力求证据的可靠性;同时,指导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观点的同时,关注对方的证据是否可靠。如此,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事实,理性思考,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深度、有质量,更能对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其次,观照儿童立场的小组学习须注重“主体评价与反思”
  多年来,老师们秉持研究与创新精神,不断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提高小组分工的合理性、讨论的有效性、平等性等。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课堂评价这一环节的重要价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姿态评价学生的发言,而这种评价多是教师的主观判断,是否合理科学有待商榷。案例中的小蔡老师认为,“不选自己组”就是公平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在随后与笔者的商讨中,她也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误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经意的主观判断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儿童立场,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欣赏学生独特的个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品德课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道德生活的价值判断。[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发表的观点加以归类和整理,引导学生在自己和同伴之间进行比较和反思,从而在主体评价和反思中实现道德成长。
  好的教育一定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坚定儿童的立场,研究儿童的世界,学会跳出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儿童,做好正确的价值引导,才能让儿童在自主发展中学会倾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史小玲.做儿童心灵世界的守望者[J].中小学德育,2016(8):38.
  [2]刘建德.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品德教学“路径”重塑[J].中小学德育,2017(6):7.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京 210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一天,晨间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洗手、入厕,把脏兮兮的厕所留给了教师去打扫,但今天我特意不去收拾。第一个集体活动结束后,有的孩子刚走到厕所门口就惊叫起来:“好脏啊!老师,厕所里好难闻!怎么没冲啊?老师忘了吧!”更有孩子走到我面前略带责怪地说:“老师,卫生间还没收拾呢!”我假装才发现这一情况,皱着眉头说:“是啊,这么脏,怎么搞的?刚才还很干净啊!”我边说边走到水箱边轻轻地一拉绳子:“不是很简单
1.恰到好处地设计主题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规划者和执行者。对于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教师应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标和过程,使他们认识到活动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从而逐步形成一个意识: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注。    2.恰到好处地安排时间  有的活动如果确实需要家长配合,可定期安排,如每周或两周一次,以便家长灵活安排。    3.给家长布置恰到好处的任务  教师应掌握家长的工作性质、家庭资
摘 要:道德底线是近年来使用得比较频繁的一个词汇,其逻辑前提是道德层次论和道德行为化。然而,道德层次论不符合道德的基本定义,是对道德动机、道德结果和道德人格多样性的误读,是对道德教育阶段性的误解;道德行为化的思路破坏了道德内容规定的完整性,违背了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技术上隐含着根本的缺陷。此外,道德底线的过度使用将导致道德标准的丧失和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这必须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警
今年8月中旬,全国第二次实施《纲要》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自去年8月召开第一次经验交流会以来,这一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全国经验交流会业已成为幼教界的盛会。在今年的经验交流会上,许多非实验区、实验园也充分展示了他们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为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情况,我们特编发本期“特别报道”一组文章。让我们“唱响主流旋律,坚守核心价值,体现先进理念,展示科学实践”“
摘 要  在开展以公益服务任务为中心的班级惩戒过程中,既要起到“劳力”,即“身体力行”的效用,又要起到“劳心”,即“思想觉醒”的效果。针对班级学生不同类型的违纪行为,通过开展以“我是监管者”“我是设计者”“我是組织者”为主题的“班级公益服务任务”进行教育惩戒,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公益服务任务;教育惩戒;劳力;劳心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
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类型及指纹的用途,提高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准备:    1.布置“指纹画展”。  2.《黑猫警长》录像片断。  3.放大镜,印泥,白纸,实物投影仪,硬卡纸等。    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萌发探索兴趣  1.今天我们要去看一个特殊的画展,请你们仔细看。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
孙正军,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校长,首期齐鲁名校长,首届山东省十大教育科研名校长,首届山东省十佳创新校长。教育部第二期名校长领航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实践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齐鲁师范学院基地导师,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等各级教育报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的角度会
万老师带班记⑦  万博,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老师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承(协)办过各级班主任能力大赛和市、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并开设有市、区级继续教育课程;首创工作室小组自为发展、师带徒成长共同体、雷霆反馈防拖延症等培训模式。  万老师热爱教书,钟情育人,善以特色文化构建卓越班级。她用细腻而巧妙的爱心和智慧,成为一届又一届孩子生命
摘 要着眼大多数普通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炼其成长的关键词,针对班主任的成长问题设计培训主题;根据年段、成长阶段等情况创设多元研讨形式,促进每一个班主任深度“浸入”培训过程;以多元评价、关注评价后续跟进等措施,延伸培训效果 ,从而促进区域整体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发展。  关 键 词班主任队伍建设;培训方式;塔基工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立足课堂主渠道,以多彩的学习生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以生动的德育活动,让师生在生动的文化体验中生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以学习成果见证和彰显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活动体验;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7-00-03  “少成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