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情境教学”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纵观近几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发现众多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的同时对其中“情境创设”的理解和把握却存在很多误区,如: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权节横生的“现实生活”;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应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在情境创设中取得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目标;内容;手段
中国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学会了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会“变味”、“走调”,进而失去应有的价值。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挖掘“情境创设”的误区,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追求教学的实效。
一、情境创设的几个误区
1.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具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可后来学生却越来越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总结。教学过程中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呢?
2.权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有的情境创设不仅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而且常常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學生思维过多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中。如教学“元、角、分”时,教者创设了“8角钱怎样拿”的教学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1:“需要一个邮局。”生2:“需要一个邮递员。”生3:“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一直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虽然教学要来源于生活,但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有的情境创设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且任意拔离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时教师出示了一座民居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行走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都不这样想,为什么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有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的,这就是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的无意义的创设的问题情境。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有的情境创设中的基本事实是以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图略),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最基本的生活逻辑。
二、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1.明白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起,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是表,“灌输”是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创设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领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出学习需要。(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3)帮助学习有效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种种误区的出现,正是由于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原则。
2.情境创设中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我们认为,在明白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后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抓好以下环节:
(1)要有“真实性”。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教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时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进而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要有“发展性”。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能用多媒体简单替代;学生需要认识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4)要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综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需要的“真”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目标;内容;手段
中国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学会了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会“变味”、“走调”,进而失去应有的价值。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挖掘“情境创设”的误区,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追求教学的实效。
一、情境创设的几个误区
1.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具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可后来学生却越来越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总结。教学过程中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呢?
2.权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有的情境创设不仅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而且常常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學生思维过多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中。如教学“元、角、分”时,教者创设了“8角钱怎样拿”的教学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1:“需要一个邮局。”生2:“需要一个邮递员。”生3:“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一直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虽然教学要来源于生活,但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有的情境创设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且任意拔离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时教师出示了一座民居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行走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都不这样想,为什么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有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的,这就是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的无意义的创设的问题情境。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有的情境创设中的基本事实是以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图略),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最基本的生活逻辑。
二、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1.明白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起,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是表,“灌输”是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创设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领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出学习需要。(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3)帮助学习有效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种种误区的出现,正是由于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原则。
2.情境创设中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我们认为,在明白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后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抓好以下环节:
(1)要有“真实性”。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教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时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进而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要有“发展性”。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能用多媒体简单替代;学生需要认识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4)要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综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需要的“真”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