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情境教学”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纵观近几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发现众多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的同时对其中“情境创设”的理解和把握却存在很多误区,如: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权节横生的“现实生活”;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应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在情境创设中取得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目标;内容;手段
  中国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学会了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会“变味”、“走调”,进而失去应有的价值。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挖掘“情境创设”的误区,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追求教学的实效。
  一、情境创设的几个误区
  1.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具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可后来学生却越来越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总结。教学过程中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呢?
  2.权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有的情境创设不仅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而且常常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學生思维过多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中。如教学“元、角、分”时,教者创设了“8角钱怎样拿”的教学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1:“需要一个邮局。”生2:“需要一个邮递员。”生3:“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一直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虽然教学要来源于生活,但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有的情境创设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且任意拔离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时教师出示了一座民居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行走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都不这样想,为什么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有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的,这就是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的无意义的创设的问题情境。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有的情境创设中的基本事实是以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图略),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最基本的生活逻辑。
  二、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1.明白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起,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是表,“灌输”是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创设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领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出学习需要。(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3)帮助学习有效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种种误区的出现,正是由于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原则。
  2.情境创设中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我们认为,在明白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后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抓好以下环节:
  (1)要有“真实性”。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教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时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进而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要有“发展性”。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能用多媒体简单替代;学生需要认识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4)要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综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需要的“真”情境。
其他文献
中国分类号:G633.7  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广大教师都已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潮流中来,转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笔者近些年来的了解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法的认识不够,有的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探究,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者,有的教师对探究的设计不够合理,实施过程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探究引入生搬硬套,脱离了学生
摘要:五元教学中包含疑、探、展、评、用,是结合我校实际提出的有效教学方法。探是五元教学中的第二环节,即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倡导的一种教育方式,并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应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展示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3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不禁反思,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其语文素养,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所不可避免思考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还是学生自身呢?都是值得我们思索、反思和实践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国分类号:G633.3  有人问:“雪为什么是白色?”“因为它忘了自己曾经的颜色。”是不是只有当一切回归到最原始的纯白,才能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可达40%-67%。因此,对髁状突骨折的研究一直是颌面创伤研究的重点之一。1805年Desant最早发表了有关髁状突骨折治疗的观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来设计适合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来不断激发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国分类号:G623.5  托
摘要:生命教育,应当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当今的教育处于变革之中,学生的生命发展得到一定的关注,但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诉求却尚未得到重视。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师  中国分类号:G451  弗洛姆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1]21世纪,我们在探求人在哪里。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根深蒂固,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存在,不仅摧残了学生,而且忽
摘要:当前,计算机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信息意识和操作技能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的部分。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课堂效率较低,学生计算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缓慢,无法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教学需要。本文从传统計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任务导向法教学的优点以及任务导向法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任务导向教学法;计算机教学;运用  中国分类号:G434  一、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