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主要以短视频为信息呈现形式,将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形式体现,全面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探索的兴趣。通常微课视频时长在10分钟之内,将所有课程重点内容浓缩体现到视频中,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因此也受到当前初中各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认可。为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开展生物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地进行教学研究,从而全面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一、微课的特征
(一)主题明显,专业性强
微课内容的设置目标更明确,因此在选取内容素材时便更有针对性,能够充分突出教学的难点与核心,所有教学设计均以重点知识为主线进行设计。教师只需结合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开展教学,便可促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微课将以往教学课堂时间传输的信息浓缩在微视频当中,这便让学生能够获得主题突出、内容明确的学习内容。
(二)言简意赅,易于传播
微课的突出特征为时长短,通过对当前使用的微课效果进行分析可知,微课通常的时间设置为10-15分钟,这与学生的持续注意力时长基本相符。即微课视频内容可合理容纳教学重点知识,并迎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此外微课形式便于学生进行下载和上传操作,师生间可多次进行微课内容的传输共享。
(三)资源容量空间占用较小
一个微课视频的占用空间一般为几十兆,即便学生对其进行下载,也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尤其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学生可选择在线渠道观看视频,更提升了便捷性。此外微课视频由师生共同参与,这便提升了师生互动的频率。师生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交流互动,大幅节省了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
(一)准备阶段
在设计微课阶段,教师需从下述方面做好准备:准确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的难点与核心开展内容的设计,保证微课内容具有更高的探究性,便需顺利实施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
(二)设计阶段
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充分预见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将普遍问题在微课教学内容中明确列出,以此为基础设计微课内容。如在设计《植株的生长》微课内容时,便可在学生已经掌握植物各部分名称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微课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期间顶芽和侧芽等关系,从而辅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核心内容。
(三)微课制作
完成微课内容的设计环节后,便可进入到后续的制作阶段。此时,教师需结合具体的微课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并完成微课的录制工作。具体录制期间,教师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实施,视频长度可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四)应用阶段
在实施学科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组织应用微课内容。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集体观看。在此期间,学生会在微课的引导下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重点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录自己的疑问。此后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并通过小组形式进行广泛的研讨,最终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一)利用微课完成课前预习
初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小学生,其课业压力也更大。因此多数学生难以将大量的时间应用到生物学科的知识学习中。但为保证学生的学科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科教师需在教学期间有效发挥自身的启发和引领功能,使学生明确掌握预习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此外对于部分理解难度较高的概念性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需花费更多的
时间,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往往在此方面难以深化实施教学活动。对此教师便可通过微课形式,让学生利用预习时间提前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这样不但会适当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同时还可提升教学服务的功能与价值,避免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保证学生能够以持续的热情参与到学科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微课开展生物实验
生物教学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教师也需更重视实验教学的规划设置,通过实验渠道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及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但在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多数实验活动由于时间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加上学生人数偏多,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微课形式便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适当的微课内容能够辅助师生打破实验教学的各类限制,教师可通过微课将整个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大幅降低实验教学活动的时间消耗,同时还可辅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掌握实验学习内容。
(三)利用微课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在对教学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时,通常会围绕某知识点规划教学活动,但精彩部分的时间较短,且学生的注意力时长通常在5-8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在此时间段内完成教学重点内容的讲授,则学生难以体验到教学活动的乐趣,注意力集中度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微课形式更生动,时间也较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精髓融入微课内容中,形成更生动的展示形式,学生能够直接获得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可依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需求灵活运用微课,更能够体现出学习获得的个性与自主性特征。
如实施《生物的遗传》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该部分内容较多,需要四个课时才能整体完成。且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较高,因此教师通过有限的时间传输知识信息便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时,便可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和普遍存在的认知障碍作为着手点,通过浅显的方式讲解理解难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可列举生活中较常见的单双眼皮的例子让学生对遗传产生探索的兴趣,此后引导学生制作遗传图示,边讲解边记录相应的知识信息。这样便可明显提升教学的效率,解决传统教学活动存在的弊端。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开展微课教学实践,加强了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作为新时期生物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科学地进行微课教学方法运用与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微课教学质量,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进一步提高微课教学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天林.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0):52.
[2]肖丽针.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82):141-142.
[3]胡学英.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策略[J].甘肃教育,2019(19):89.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一、微课的特征
(一)主题明显,专业性强
微课内容的设置目标更明确,因此在选取内容素材时便更有针对性,能够充分突出教学的难点与核心,所有教学设计均以重点知识为主线进行设计。教师只需结合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开展教学,便可促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微课将以往教学课堂时间传输的信息浓缩在微视频当中,这便让学生能够获得主题突出、内容明确的学习内容。
(二)言简意赅,易于传播
微课的突出特征为时长短,通过对当前使用的微课效果进行分析可知,微课通常的时间设置为10-15分钟,这与学生的持续注意力时长基本相符。即微课视频内容可合理容纳教学重点知识,并迎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此外微课形式便于学生进行下载和上传操作,师生间可多次进行微课内容的传输共享。
(三)资源容量空间占用较小
一个微课视频的占用空间一般为几十兆,即便学生对其进行下载,也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尤其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学生可选择在线渠道观看视频,更提升了便捷性。此外微课视频由师生共同参与,这便提升了师生互动的频率。师生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交流互动,大幅节省了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
(一)准备阶段
在设计微课阶段,教师需从下述方面做好准备:准确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的难点与核心开展内容的设计,保证微课内容具有更高的探究性,便需顺利实施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
(二)设计阶段
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充分预见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将普遍问题在微课教学内容中明确列出,以此为基础设计微课内容。如在设计《植株的生长》微课内容时,便可在学生已经掌握植物各部分名称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微课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期间顶芽和侧芽等关系,从而辅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核心内容。
(三)微课制作
完成微课内容的设计环节后,便可进入到后续的制作阶段。此时,教师需结合具体的微课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并完成微课的录制工作。具体录制期间,教师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实施,视频长度可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四)应用阶段
在实施学科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组织应用微课内容。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集体观看。在此期间,学生会在微课的引导下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重点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录自己的疑问。此后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并通过小组形式进行广泛的研讨,最终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一)利用微课完成课前预习
初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小学生,其课业压力也更大。因此多数学生难以将大量的时间应用到生物学科的知识学习中。但为保证学生的学科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科教师需在教学期间有效发挥自身的启发和引领功能,使学生明确掌握预习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此外对于部分理解难度较高的概念性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需花费更多的
时间,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往往在此方面难以深化实施教学活动。对此教师便可通过微课形式,让学生利用预习时间提前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这样不但会适当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同时还可提升教学服务的功能与价值,避免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保证学生能够以持续的热情参与到学科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微课开展生物实验
生物教学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教师也需更重视实验教学的规划设置,通过实验渠道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及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但在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多数实验活动由于时间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加上学生人数偏多,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微课形式便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适当的微课内容能够辅助师生打破实验教学的各类限制,教师可通过微课将整个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大幅降低实验教学活动的时间消耗,同时还可辅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掌握实验学习内容。
(三)利用微课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在对教学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时,通常会围绕某知识点规划教学活动,但精彩部分的时间较短,且学生的注意力时长通常在5-8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在此时间段内完成教学重点内容的讲授,则学生难以体验到教学活动的乐趣,注意力集中度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微课形式更生动,时间也较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精髓融入微课内容中,形成更生动的展示形式,学生能够直接获得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可依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需求灵活运用微课,更能够体现出学习获得的个性与自主性特征。
如实施《生物的遗传》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该部分内容较多,需要四个课时才能整体完成。且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较高,因此教师通过有限的时间传输知识信息便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时,便可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和普遍存在的认知障碍作为着手点,通过浅显的方式讲解理解难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可列举生活中较常见的单双眼皮的例子让学生对遗传产生探索的兴趣,此后引导学生制作遗传图示,边讲解边记录相应的知识信息。这样便可明显提升教学的效率,解决传统教学活动存在的弊端。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开展微课教学实践,加强了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作为新时期生物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科学地进行微课教学方法运用与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微课教学质量,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进一步提高微课教学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天林.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0):52.
[2]肖丽针.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82):141-142.
[3]胡学英.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策略[J].甘肃教育,2019(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