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与光明之间的父子之爱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奥地利重要作家阿诺?盖格(Arno Geiger)于2011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流亡中的老国王》获得了同年由德国安养及止痛协会颁发的荣誉奖(媒体及公众工作范畴)。盖格于1968年出生,是当代著名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我们过得很好》《别忘记安娜》《关于莎莉的一切》。曾获2005年的德国图书奖、2011年的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及荷尔德林奖等重要奖项。
  盖格的新作《流亡中的老国王》是一本非常感人的关于父亲的书,它源于生活、记述生活,也超出生活。它有很强的纪实性,同时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有艺术的张力和想象的色彩,有叙述时的追思,有对回忆的重整和拼接。盖格(同名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父亲(老盖格)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疾病使他慢慢丧失记忆和理智,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在这种无法阻挡的丧失中,父亲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盖格讲述了自己如何与父亲相处,如何面对他之前从未应对过因而缺乏处理经验的疾病,如何接受自己一向被视为家里支柱、权威的父亲的渐渐衰弱,而他与父亲如何通过共同面对疾病而再次建立亲密关系,以及他在相处中发现的病中父亲的智慧、父亲的话中蕴含的哲理。
  在书的开始,作者引用了一句话:
  “对最普遍之事也必须
  进行个体的描述。”
  与父亲的关系、面对长辈的病痛、照顾年迈父母,这些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而这些人类普遍的经验在盖格的笔下显得既亲切又独特。经历过的人会有切身之感,未曾经历的人也能细致地感受到其中的亲情、折磨和希望。
  小说的语言风格质朴、亲切,有一种家常的真实感,对细节的刻画非常详细、精准,既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又能在广为人知的东西中加入自己的洞见,简洁却不平庸,有许多精彩之处,整部作品很动人,不会因为描写的是最平常的感情、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而落入俗套。在阅读中,会不断遇到让人暗暗叫好之处,有不少词句写得很妙,也不乏闪耀智慧光芒的话语。比如小说开头,盖格想象父亲患老年痴呆症中期的感受:“就像人被从睡梦中扯出来,他不知道他在哪儿。事物围绕着他盘旋,不同的国度,年月,人们。他尝试辨认方位,却做不到。事物继续旋转,死人,活着的人,回忆,噩梦般的幻觉,无意义的语句碎片——而这种状态在剩余的日子再也不会改变。”“对他而言,除了痴呆之外没有别的世界。”作者后来写到,父亲一开始患病时,子女们并没有意识到,甚至父亲自己也未意识到,因而子女们对父亲的态度很不耐烦,觉得他在胡闹、虚度光阴,而后来作者反观时才明白,那个时候父亲一定感觉到“钻心的恐惧”,因为他慢慢丢掉许多自己“依恋、牵挂的东西”。
  小说第一章描写了父亲的病况以及他们的相处,而后的章节穿插讲述了父亲刚患病的状况,也有对父亲、对祖父母的回忆,讲述父亲的童年、少年以及婚后生活、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在对过去和当下状况的穿插跳跃式讲述中,父亲的一生被铺展、重现:他患病前与患病后的情形,他的性格如何形成,他经历的恐惧、噩梦和心底的渴望,他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成功,他的幸福时光和珍贵东西的丧失,他的家庭及成长历程,等等,从而使读者对父亲这一形象有一个概观。
  书的最后一章大多是很短的段落,议论和抒情多于叙述,而之前的章节则是以叙述为主,夹以自己的沉淀和思考。在最后几页,作者写道:
  “假如人会永生,那他们的思考就会变少。而假如他们思考得少,生活就不会那么美好。
  如果没有生活中的荒谬以及死亡的存在,那便既不会有《魔笛》,也不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书写……”
  面对老去的父亲,面对一个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所患的疾病,面对生命的流失,必然会让人对死亡有所思索。时间的易逝与生命的终有尽头始终是文学作品的主题,盖格在处理这一主题时并没有坠入虚无和绝望,就像他对死亡的见解一样,哀而不伤。如他所写,死亡的存在让他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生活本身。他珍惜生,想好好把握父亲最后的时光,他在最后写,这本书花了他多年时间,他想在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把这本书完成,给父亲的命运一个开放式的可能,而不是等父亲去世之后再作一个定论式的收尾。他面对父亲的疾病和衰弱会产生恐惧、无力感,但他的叙述本身也是对恐惧的克服。
  开始阶段因对病症的适应困难而痛苦的,不光是父亲,也包括子女。一方面,他们没有面对痴呆症患者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子女眼中,父母总是强大有力的,是保护伞——就像病中的父亲经常会想念自己的母亲,并且一直坚信她还活着一样——因而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患上这样一种病的现实,无法接受如今他竟然这么弱小、混乱,甚至比其他人脆弱得多。在与父亲的相处中,盖格慢慢才学会如何与他对话,如何适应他的思维方式,如何照顾他的情绪和需求,即使他的要求是荒谬的。父亲需要肯定,他希望别人需要他,而非命令式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对命令有一种强烈的抵抗,这很可能与他参战的经历相关。在病中,他常常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是一个老笨蛋,被内心深处的绝望折磨,但有时他也会回忆从前,为自己以前的能干而骄傲,觉得子女应该从他身上学习许多东西。
  在与父亲的相处中,盖格觉得重新认识了父亲。之前父子之前的冲突和不理解如今反而在父亲患病这一特殊时期得到化解,与父亲在一起生活不同于“正常”的生活,对话也往往是在虚构层面的,但这并不妨碍盖格从父亲身上学到许多,并发现父亲断片、呓语、凌乱思维的背后隐藏的智慧、幽默和美。而且,经由与父亲的相处,他也有许多深层的思考和体悟,他写道:“同时,痴呆症象征着我们所处社会的状态。对全景的把握丧失,可用的知识不再一目了然,无休无止的更新引发定位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恐惧。讲痴呆症其实是在讲这个世纪的病症。父亲的生活于不经意间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典型症状。”
  对于父亲来说,已经无法再用理智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他、理解他,而需经由另外的途径接近他。他常常唱歌,这种方式或许比语言更接近他的内心;他喜欢散步,想在街上偶遇一个还可以交谈的人;他产生幻觉,并且想让别人也承认他的幻觉。不能强迫他接受常人的世界,一个规矩、齐整的世界,而是需要耐心地对待他,了解他的需要,让他在无人能帮的病痛的折磨中能够稍微好过一点。
  整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据说,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就能成为国王。”第一章有这样的话:“因为当天黑时,恐惧便来临。这时,父亲便惶恐迷惘、无休止地团团转,如同一位流亡中的老国王。随后,一切他所看到的都会引起恐惧,一切都动荡不定,仿佛下一秒就有消散的危险。而任何东西都没有家的感觉。”这也是书名的由来。
  对归家的渴望是父亲自患病以来的最大问题,在漫长的相处中以及对父亲往事的追述中,盖格渐渐明白,父亲对“家”的渴望和寻找,其实是源于他年轻时的经历——参战,从死亡的边缘挣扎着活过来,战败后被俘,历尽艰辛才返回家乡,这种噩梦式的经历使他的内心极度渴望安全感,因而他返乡后许多年都未离开过家乡,拒绝任何旅行,因为他无法承受再度的思乡之痛。而患病后,他丧失了内心的安全感,所以总是在寻找“家”,尽管就身在自己的家,但却总不相信这里就是家,为此他和子女、和保姆发生争执,但他总是能证明自己的意见——这里不是我的家。战争带来的噩梦,对战争的创伤性记忆,以及参战的一代人与子女的关系,父辈为何沉默、回避提及战争、他们如何向下一代人传达战争的体验,子女如何理解父辈,这些都是德语国家战后文学的重要主题。
  如德国《每日镜报》评论的那样:“美妙而又感人……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它源自生活,却又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给人带来艺术之美。”《世界报》上有这样的评论:“这是爱的见证,是对于患病父亲的一份详细报告,描写了父亲与孩子们的关系,同时也讲述了对自我的追寻。时而令人感伤,时而让人抿嘴微微一笑。这是本美妙的书,它就像2月的天,已经带来了春的气息。”
其他文献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195
英国的霍加斯出版社与中国的新月书店有许多共同之处:出版社成立的起因都是创始者为方便自己或朋友出版书籍,寻得一个平台,发出自己的言声;定位都很准确,以自己所擅长的文学为主,出版新作品,提携年轻作家;都明白自己短板所在,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经营;最后都是由于核心人物的逝去或离开而转让或合并。它们的存在都为各自国家的文学发展、社会变革做出了贡献,其出版的图书在人类知识史上构成了重要的一章。初衷:方便出版作品
童年时代的泰戈尔看到哥哥们去上学,心中无比向往。他的家庭教师说:“你现在哭着要去上学,等你上学了以后,会哭着不要去上学。”泰戈尔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说这是他的家庭教师最准的预言。泰戈尔先后在四所学校求学,几个学校各有优劣,其教学方式却都是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其成长的。对知识和自由的渴望,与在学校实际经历的各种刻骨铭心的不愉快经历,促使他思考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家庭在教育中又扮演着怎样
哭墙  《圣经》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应许给犹太人迦南地,意为 “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犹太人视其为民族和精神的核心。在这片乐土的见证下,以色列民族生根发芽。“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者”: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获胜,神(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雅各有12个儿子,由此产生了12个部族。公元前1006年,犹大部族第二任族长大卫,迁都耶路撒冷,大卫本人也
东起中国西至古罗马(意大利)的古丝绸之路,绵延7000多公里,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8世纪,两千年间始终是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这条路所覆盖的区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此。  产生过对世界历史影响重大的最强盛的四大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也都位于这一区域。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也产
廊桥  当地时间2017年3月10日凌晨,美国知名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因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在其得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的寓所去世,享年77岁。1992年,沃勒以小说《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一举成名。小说中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和荡气回肠的情节,至今依然拨动着全球读者的心弦。那么,从此永别
俄国白银时代最光辉的诗人勃洛克于1918年1月创作出了一部流传久远的长诗《十二个》。这是在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勃洛克在一个极少有而又短促的时间中写成的,“这时吹来的革命旋风,在自然、生活与艺术的所有海洋上,激起了一阵暴风雨。”而且诗人还写道:“当我在写作和完成《十二个》之后,我一连好几天在生理上、听觉上,都感到周围有巨大的喧响——一种混合的喧响(大概,就是旧世界毁灭的喧响)。”诗人顺应了时
“和菓子”是日式点心的统称,它包括糕饼和甜点。最为常见的是麻薯、年糕、羊羹、大福等。“和菓子”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日本奈良时代大批入唐求法的僧侣,在学习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佛教文化同时,也将茶文化和糕饼技艺带回了日本。日本人将唐朝传人的“糖菜子”,经过大和文化的融合之后创造出了别具风格的“和菓子”。茶是当时非常高级的奢侈品,受到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特别喜爱。“和菓子”是配茶的茶点。其在形状、配色、装饰及
菲利普·弥尔顿·罗斯(Philip Milton Roth,1933— ),美国当代文坛资格最老、名气最大、争议最多的犹太裔作家,与辛格、贝娄、马拉默德三人共同成为支撑美国犹太文学这座殿堂的四根支柱,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没有“之一”,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作家。从1959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到2012年11月宣布封笔,在54年的写作生涯
坐落在法国多尔多涅河右岸的葡萄园具有千年的历史,享誉全世界,其中以圣艾美侬(Saint émilion)产区最为著名,这是葡萄酒爱好者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名字。不仅如此,这座小镇本身就是一件无价珍宝,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世纪古城,每天都会吸引万千旅者造访。  漫步在圣艾美侬城中,那些蜿蜒的小巷和保存完好的石头房子时刻在向我们讲述着它们传奇的历史故事。  这座迷人的文化古城始建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