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纪一个“90后”20天甘青川搭车之旅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南:美丽的卡加村
  20天的搭车之旅是从兰州开始的。
  从家里坐火车24个小时到兰州,火车上很多人让我很佩服,很多人让我心酸。佩服的是很多人55个小时站到乌鲁木齐,心酸的是那些孩子晚上就在过道上睡觉。
  搭车之旅,第一段是甘南。甘南的路特别难走,先不说他们的绕山公路,很多地方只有当地的桑把子(农用三轮车)才能走。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小村庄,由于不通任何车,我们花了6个小时徒步从海拔2000米的地方走到3500米。路途中的艰辛是无法想象的,原本以为已经到了,可是翻过一座大山后,迎来的却是更高的一座山,那种希望后的绝望让我永远不会忘记。
  这样的一条小路,让我知道了强大的能量总是在绝望中进发出来的,以前我从来不敢想我能爬6个小时,而且还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
  在美丽的卡加村,我的心灵在这次旅行中得到了洗涤和感动。
  这里的孩子,幸福的成本很低,但是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仍然可以学习得那么认真,他们仍然可以笑得那么天真,我的心受到了震撼。回头想想,我们城里的孩子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卡加的夭总是那么的蓝,卡加的草原总是那么的绿,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美景,更多的是这里的人,他们让我知道了,在贫穷之下,人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幸福,他们都是那么无私,那么可爱。卡加的孩子,是那么淳朴那么天真,一句“老师”让我眼泪都流了下来。我只是觉得“老师”这么神圣的词不应该用在我身上,我做得太少太少了。
  带着不舍离开了卡加,临走的时候,孩子们把我送了一程又一程。我想明年我还会来这里,我也希望明年的我可以战胜自己,在这里做一名支教老师。
  拉卜楞寺和青海湖
  一路向下,经过了甘南6线,因为这一路上人烟稀少,所以我并没有强求自己一定要搭上车。
  在西部坐车,是一种享受,沿途的风景引人入胜,即使坐了七八个小时的车,也不会感觉到疲惫,那青山,那绿水,那苍鹰,那雄峰,无不是一幅幅完美的画卷。
  经过一天坐车加搭车,我来到了佛教圣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
  在这里,我知道了僧人修行分两种,显宗和密宗。我也知道了。真正的宗教并不是去隐世,而应该去显世,用行动去普度众生。这里的喇嘛很多都用实际行动造福着世界,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却更具博爱精神。阿客昔珠(“阿客”是藏语对僧人的祢呼)是一个我极其佩服的人,他用了10年的时间去建成一所希望小学,每一分钱都是他争取来的,一个人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普度众生”。
  离开拉卜楞寺,搭了一辆货车,我开始了青海之旅。
  到了青海境内后,明显觉得山不再那么的青,水却愈发的青。如果用“雄伟”来形容甘肃的山,那么青海的山,就应该是“凄凉”,会让人心生怜悯,在“凄凉”之山上,维桑愈发显眼,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崇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寄托。
  在青海境内,从合作一路向上走,经过半天的搭车,挺顺利的,经过了尖扎,从平安到了西宁。和众多的省城一样,西宁很繁华,繁华到没有一点西部的感觉,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里,喧嚣和压力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穿梭在城市里的人们为了生存拼搏不止。
  入住青旅,相约几个驴友一起去青海湖。一夜无语。
  第二天早上6点我们出发。从西海镇租好了自行车一路骑行,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骑车确实不容易,和我一起的几个小姑娘,竟然都坚持了下来。说实话,小驴我也去过很多地方,大山大湖也见过不少,可是青海湖确实让我着迷了。这种美,无法用语言来描写,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尤其是经过了30公里的骑行,才看见仙境般的青海湖,更是别样的滋味。
  如果没有这蓝天,没有这白云,我的生命将平淡无奇。当你去过了很多地方以后,风景已经不是唯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去经历一场心灵的旅程,对心灵进行一次洗涤。
  美丽的青海湖留给我的不只是令人神往的风景,更多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欢迎你。现代商品经济把我们束缚在一个少数人编织起来的圈圈里,潜移默化中,我们习惯用对待商品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不知不觉中会把人或物也看成“商品”。
  其实,世界很大,我们不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东西很多很多。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沙漠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凄凉,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知道它是多么神奇,给了我们绝望,还给了我们希望,青海湖的沙漠,给了我无穷的遐想。让我对自己更有了信心——沙漠我都可以征服,还有什么不可以!
  清澈的黄河、7月的雪和唐卡
  骑行在晚上8点结束,洗澡、吃饭、睡觉,疲惫让我暂时无法去回想一切,熟睡。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我和几个驴友们道别,他们回西宁,我继续一路搭车南下,去我向往已久的年保玉则。
  从青海湖搭车到久治县年保玉则的过程很艰难,一路有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是一种考验。
  从青海湖出发,在西海镇我搭上了一辆也是刚旅游完的外地车,他们准备去贵德(天下黄河贵德青)。于是在三个小时后我顺利到了贵德,站在黄河大桥上,我根本无法想象,眼前这清澈见底的河水是黄河。它的清澈,让我有种畅游其中的欲望,同时,失落之情油然而生——想想兰州的黄河!
  在贵德稍作休息继续搭车,足足等了4个小时也没有搭到一辆车,就在口也干了,心也累了,人也绝望的时候,一位回族大叔带上了我,走了约半个小时后,我又搭上了另一辆车。
  其实搭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你怎么让车停下来,其次,停下来之后怎么说服他们免费搭你,在车上该怎么交流,才会让他们觉得没有白搭你,甚至可以变成朋友。一句话,出门在外一定要敢于推销自己。
  汽车行驶在省道上,和车上的人聊着天,看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因为方向不同,我在一个岔路口下了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已经7点半了,太阳即将落山,天色渐暗,等了半天也没一辆车来,我准备放弃了,开始寻找可以扎帐篷的地方。只是把背包放在马路旁,奢望经过的车可以停一下。
  原本想在今晚到达贵南,还有100公里的距离,感觉根本不可能——为什么上天总是在人准备放弃的时候才给他希望?一辆越野车停了下来,二话没说搭上了我,他们去同德,是我原计划第二天到的地方。
  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很有限,很多时候都是用手势来交流。夜晚,狐狸穿梭在道路两旁,耳边时常回荡起狼的叫声。我这才开始有点后怕,如果我没搭到车,晚上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情况。
  夜里11点,我顺利到达同德。入住、吃饭,一切照常,唯一变化的就是,我会提前到达年保玉则。
  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徒步了10公里后,搭上了一辆准备去玉树的车。二十公里后,我下了车,很顺利搭上了另一辆 去大武的车,距离年保玉则就只有200公里了。由于是山路,180公里走了4个小时。
  在经过垭口的时候,竟下起了雪。7月的雪,别样的雪,这让我一个南方人特别意外特别兴奋,7月的旅行,给了我别样的人生,180公里的路程,竟让我一下经历了春夏秋冬,到达大武时,我身上穿了4件衣服。
  一路搭车,很顺利在傍晚来到了离年保玉则只有30公里的白玉乡(因为白玉寺而得名)入住,住在让我搭车的朋友家,他是画唐卡的,临走之前还给了我几张手稿。闲逛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北京的记者,和他侃了一会儿,他很热情地请我吃了饭,和当地的两个活佛一起。一天搭车下来确实很累,可一路的风景,似乎让我忘记了疲惫,望着长长的银河触手可及,那一刻,我知道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背包客,会有那么多背起包就无法再放下的人,因为,我们拥有了,真的拥有了。
  第二天,那位让我们搭车的朋友把我们带进了年保玉则,又省了180元,从大门到风景区还有15公里的路程,特别难走,是一位好心的当地人搭我们进去的。这一段路程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此时的我,心里已经涌起抑制不住的冲动了——年保玉则,我向往的神山,我来了,我将拥抱你!
  我和我的爱人将在路上相遇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旅行,是什么初衷让你走这么远,为什么选择搭车这样的旅行方式。我努力回想初衷,我写不出1234,因为总觉得写出来又好像不是那个确切的原因,很多行动都只是一念之间,或者很多个一念之间指使的。
  一年前看了《搭车去柏林》的宣传片。“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看完后激情澎湃,可那股跃跃欲试的冲动在不久后也就被遗忘了。那时我认为,那样的行走是在很远的未知的以后。直到2011年,又重新看完了《搭车去柏林》纪录片,我不再犹犹豫豫,不再找一堆理由阻止自己的脚步。
  生命的成长就是超越的旅程,一山更比一山高,我要奔向万山之巅,迎着风雨,我要站立在万山之巅。站在年保的主峰上,俯瞰妖女湖,仙境般的地方,让我沉醉其中。人生就当如此,我没钱,但我很富有;我没钱,但我很快乐:我没钱,但我很自由:我没钱,但我有很多朋友。
  旅行,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方式。看见,即为财富,领略,即为拥有:感悟,即为收获:经历,即为永恒。一路上那些动人的温存,让我舍不得离去,我愿意用生命,换取刹那的永恒。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我在想,我以后的爱人,应该会是在路上相遇,相知相爱,我们一起搭车,一起做义工,一起徒步。这种爱情,无关家庭背景,无关金钱,无关地位,是最淳朴的爱情,是最真挚的爱情,彼此真心相爱,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我们都是背包客。
  成都:回到现实的入口
  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恋恋不舍,背起行囊离开了年保,一路向东,很快就进入了四川境内。在四川的路线是阿坝县——红原——川主寺——松潘——茂县——汶川——成都。
  第一站阿坝(很久以前很天真地认为,阿坝是不是因为某个大坝而得名的),因为我定的是25号的飞机票,还有三天时间。在四川搭车很顺利,第一天我就顺利搭车到了松潘(也是汶川地震时安徽对口援助的地方),经过红原的时候,我看见了红军走过的大草原,看着那些巨幅标语,我更多是敬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25000里都能坚持下来,想想自己,觉得太渺小了。
  第二天一早上路,在徒步了10公里后,搭上了一辆去茂县的车。司机很友好,一路聊着天也开得很慢,还顺便学了一些四川话,三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茂县。其实到这里,我20天的搭车旅行就已结束,并不是不想继续搭车,只是随着离成都越来越近,商业化的氛围也就越来越浓,搭车也就逐渐变得困难起来。
  在茂县等了两个小时后,我坐上了去汶川的大巴,一路无语,一小时后到了汶川。汶川,一个让我哭了很多次的地方,一个让我想了很多年的地方,今天我终于来了!在县城转了一圈后,发现一切都是新的,人们安居乐业,带着欣慰离开,然而一路上看见的“5·12”遗址却让我心痛,在自然面前,人总是那么渺小,那么无能为力。
  三个小时的车程后,我到达了成都,20天的旅行也在这里结束了。面对着都市的高楼大厦,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知道,我该回到现实中了。不过,记忆是永恒的,多年以后,当我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想我仍然会回味无穷——是这一趟20天的旅行,让我真正知道了旅行的意义,还有很多和生命有关的问题。
其他文献
每年高考,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最后的分数,那是从中学到大学的生死线,“高考状元”是在每个夏天都会流传的一个传奇。  目前的高考体制中,分数是唯一的标准。随着高考结束,当许多人为最后的分数欢呼雀跃时,却从不会有人去在意,经过几年超负荷压力下的学习生活,我们的身体变成了一个什么样子。每年9月开学,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的军训,都会爆出很多学生因为身体虚弱而晕倒在军训扬上的新闻。  2010年3月30日,《中
近几年常在上海出没,华东师大那已经泛了黄的白色大门我一次次靠近,又一次次望而却步,也许真应了那个成语“近乡惰怯”。  年初又到上海。是一个适合怀旧的晚上,有凛冽的风,清亮的路灯光和寂寞的影子,沿着校园小道,用半个钟头的时间,走过了这四年。  一切都还和从前一样。  这座城市的气味  中山北路3663号,这是我一生之中写下最多的一个地址,总落款在信封的下方。当我真真切切地站在这个门牌号前,就像十余年
一名优秀的侦探,必須具备细致观察物体运动轨迹的品质。通过对运动轨迹的观察,我们能够很好地还原案发现场,快速准确地找到逃跑的犯人。
平遥的火车站非常小,只有一个检票口,再步履匆匆的游客也不会走错。下车的时候还是清晨,天空运出隐约的灰色,却没有南方下城那种氤氲的味道。拨了旅店老板娘的手机,在她的无线遥控下,我背着半人高的旅行包辗转找到了预定的住处。因为不是旺季,几个房间里只住了我和一对情侣。放下沉重的旅行包,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便轻装上阵。  清晨的街道上游客不多,只有两边林立的店面三三两两地开着,我独爱这古城的清净,置身干旺季的
最初接触“exchange-student”一词是在初三的英语课上,让我想象不到的是,4年后,我也成为了一名国内院校的“exchange-student”。  我来自湖南郴州,2010年考入吉林大学新闻系,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我也算是一名“北漂”,而且“漂”得还挺北。2011年9月,因为学校的“第二校园计划”,我又“漂”到了距长春2 000多公里的武汉大学。这次是真正的“漂”,因为我只在武大待半年
阿德里安·菲斯克(Adrian Fisk)1970年出生于英国南郊德文郡,在布莱普尔与菲尔德学院获得摄影学士,后移居伦敦,成为摄影师兼制片人,并在之后的5年致力于记录年轻人在上世纪90年代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反文化斗争,如环保、非法锐舞派对、反全球化等。
最近,爸爸送给我一列“和谐号”模型。他还告诉我,咱们中国现在是全世界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要是能近距离了解咱们的高铁,该多好啊……  机会很快就来了!在乐乐姐姐的帮助下,我获得了采访动车司机李叔叔的机会。不过,采访之前,李叔叔提了一个小要求:只能他联系我,不能我联系他。这是为什么呢?  疑问先得解  好几天过去了,李叔叔那里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我沮丧地想,他多半是把我忘记了。正在这时,只听“叮咚”一响
这句话最近很流行。第一次看的时候,愣是没搞明白说的啥,不过效果很好,差点笑喷了。再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现在,也还是没真看明白。除了语言混搭产生的奇妙效果,其实这话意味复杂,调侃与机智的臂后,还有一丝无奈的落寞。  有一位“励志大师”,借这话做题目,给一些才出道的年轻人讲了一堂课,一本正经地解释:“厨师代表你的理想,裁缝代表你的现状,司机代表你的未来……”  不能说这位“大师”说的完全没有道理,
这一年,我们高三    转眼又是盛夏6月,高三学子们以最博学的装备出场,去赴那一场人生的盛宴。过去1年,又或者是3年,我们所积淀的青春、梦想、汗水和努力,都将在这一刻彰显成效。  谨以文字记录下我们曾走过的岁月,激励自己,也鼓励后来人用一如既往的勇气,迎接扑面而来的新人生。    写给高三的自己  文/高敏    今年你快要18岁,1993年的双子座,处于高三一模前的备战阶段,成绩下滑得不像话。 
我的执教生涯始于1996年,至今在小学体育教育道路上已经走过25个年头。25年来,我积极投入到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中。在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我始终追求“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让生命在小学体育教育事业中闪亮”;以“育人教书,严爱结合;时刻将学生的健康放在心中,时刻把学生的安全记在心上”为体育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以“育人育体同在,健康安全落实,主导主体相融,严爱灵活协调,规范技能教学,简约实用学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