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转变数学教学观念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我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并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
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理念,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并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时,我设计这样的应用题:七年级某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48千米,一列快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一列慢车速度为35千米/小时……”(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激烈讨论,得出不同的补充内容:①快车和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经多少小时相遇?②快车和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快车用多少小时追上慢车?③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去乙地,则快车比慢车早到多少小时……就这样,在学生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中,课堂上出现情意共鸣、信息传递、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的优美情境.
三、由“接受学习”向“探讨学习”的转变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探讨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
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给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然后应用这些条件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新的教学方法却安排了比较充实的实践、探究和交流的活动.它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需要怎样的有关边或角的条件才能做出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即需要怎样的边或角的条件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了学习的功效,整个过程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则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他们的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都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顾继玲.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6.
[2]孙杰远.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学数学研究,2005(5).
(责任编辑 金 铃)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我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并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
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理念,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并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时,我设计这样的应用题:七年级某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48千米,一列快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一列慢车速度为35千米/小时……”(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激烈讨论,得出不同的补充内容:①快车和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经多少小时相遇?②快车和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快车用多少小时追上慢车?③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去乙地,则快车比慢车早到多少小时……就这样,在学生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中,课堂上出现情意共鸣、信息传递、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的优美情境.
三、由“接受学习”向“探讨学习”的转变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探讨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
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给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然后应用这些条件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新的教学方法却安排了比较充实的实践、探究和交流的活动.它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需要怎样的有关边或角的条件才能做出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即需要怎样的边或角的条件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了学习的功效,整个过程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则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他们的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都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顾继玲.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6.
[2]孙杰远.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学数学研究,2005(5).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