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吟且行 品诗知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美,通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朗读,把握“情”与“景”的内涵,进而读懂文字背后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写景、咏史、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问:读了这首词,你有何感受与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所讲不一定全面。)
  二、师生共读
  (先由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单独读,再全班学生一起读。此环节意在及时纠正学生读音错误。同时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进入诗境。)
  三、内容品析
  1.情景导入
  问:这首词写到了赤壁的壮丽景物,三国的风流人物,作者的多情善感,下面我们就从景、人、情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教师对学生前面所谈感受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赏析与讨论,也就是通过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情境中来)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
  讨论共分为三组。第一组: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何特点?第二组:怀了什么人?人物有何特点?第三组:抒了什么情?情感有何特点?(板书:景、人、情)
  (教师先分好组,然后分给相应的讨论题,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看到有讨论激烈的地方也要主动参与,对于不情愿讨论的同学要去带动。)
  3.分类鉴赏
  ①写了什么景?→描壮观之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PPT展示第一句)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前句诵读时语速宜慢,应读出磅礴雄浑之气势,但也要传达出豪迈中的一份深沉的伤感。后句要不疾不徐,语气平缓,在气势上和前面有较大落差。
  总结:概括出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即大气,开阔,壮观,雄浑等等。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T展示第二句写景的句子)
  (这句是全词写景最关键的句子,要重点品味和诵读。要先让学生诵读,再予以指导)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上阕最高潮,和前句有较大停顿,气势陡起,一句高过一句,语速稍快,语音激越高昂,要读出赤壁古战场的险峻壮阔。
  分析:动词→穿、拍、卷?摇名词→天空、江岸、雪(浪花)
  总结:三个动词,插入三个静物画。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力度。“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也暗写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美水美人更美。眼前如画的江山,自然会引发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所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结构上应属于承上启下。
  ②怀了什么人?→怀风流之人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此句上阕收尾,承上启下,语气平缓从容,稍带感慨。“遥想”要读出神往味道。“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要读出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要读出儒雅潇洒,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心态。要读出苏轼对英雄的仰慕之意,要读出周瑜的神韵气质,语速宜缓,但气势要饱满。并让学生比较“初嫁”与“出嫁”的区别。
  总结:“初嫁”,更加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
  (组长发言,虽然是综合了本组的意见,但不一定完整,教师要在过程中适时引导,追问,如为什么千古风流人物里只写周公瑾?为什么要写到“小乔初嫁了”?有两种“强虏”、“樯橹”的写法,你认为哪种更好?通过字词的琢磨推敲,加深学生对词的语言的感悟,品味好的语言的张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以下表格,请学生上讲台将表格填写完整,红字部分为学生填写。
  总结:全词总共100字,写周瑜的就有28字。简直就象一部小说一样详尽,写到了周瑜的气概、外貌、神态、作为,作者写周瑜其实就是为了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周瑜的年轻有为就是为了反衬作者自身因无所作为而产生的苦闷,而词作又正因词人早已生花发,却一心想有所作为,而见出其人生的大志向,大胸怀,大气度。
  (此环节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苏轼怀念这几个英雄人物的原因。特别是写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写出自己苦闷的心情。教师要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总结对比手法,以此来串联词句的情感,便于理解苏轼的心理)
  ③抒了什么情?→抒苦闷之情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讨论:谁多情?)
  D.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T展示上两句)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C句是应读出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味道还是伤感苦闷的味道?此处同学们可以思考讨论。D句要读出深沉慨叹之意,要读出那种超脱功名之后心灵的澄澈、洒脱、豁达、旷达之意。
  总结:苏轼兼有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苏轼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又何必去执着呢;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从悲哀中超脱。
  (这是全词的难点。苏轼思想比较复杂,综合了儒、道、佛三家,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估计学生会难以把握,所以由教师重点讲解。)
  板书:描壮观之景
  怀风流之人
  抒苦闷之情
  四、品读自省
  学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落实情感教学目标,通过对作者人生观的理解,来使学生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与理智)
  总结:苏轼思想蕴含着两个方面,对后世的文人以及整个民族心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苏轼的《卜算子》《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读《苏轼传》以及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更深一步了解作者。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卫前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改中,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应该放手导演,精心点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演;面向全体,多元评价,使全体学生真正品尝写作的乐趣。  【关键词】作文评改 多元合作 源头活水    一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作文教学模式禁锢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思维,每批改一次作文,不少老师少则一星期,多则半月,累得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
【教学思路】  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
【摘 要】理清思路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前提,分析语言,赏析画面是充分把握文章的基础,概括主题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散文的美。  【关键词】理思路 析画面 赏语言 审情思    散文,是作者生活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成,兴笔而书,却能使人身入其境,沁人心脾,获得快感和美感。其品味语言滋味如初泡的碧螺春,令人回味无穷。因而散文的教学常是见仁见智,不拘一格。  有人说:一朵花
所谓批注式阅读教学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教材形成一种对话,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学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功能。因此,教师应通过批注式阅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从教材的内部去感受文章,欣赏文章,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其想象。现以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谈谈我在课前
爱国主义常常与民族主义连在一起。民族主义又是从氏族主义、部落主义这种血缘情绪脱胎而来的情感。这种情感虽然是低缘性的,但与狭义的民族情绪关系含混。鲁迅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满清政府腐败,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先有改良主义者,想通过光绪皇帝启动政治改革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但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历史时刻,
高中作文不仅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一篇有思想有创意有情感的作文往往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写出最朴实的感情,引导他们在写作时放眼生活,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美。  一、视频欣赏,培养学生感情  在进行高中写作教学时,如果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学生也很难感知老师所想要传达的感情。传统的写作课堂往往是老师努力地讲解写作方法,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思考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并且在语文学科中既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还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要做到这些,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培养:  一、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大多
【摘 要】辛词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的压轴篇章。辛弃疾以爱国军人的视角认识社会,用失意英雄的心境创作作品。辛词继苏词之后将豪放雄壮,高旷开朗的风格发扬光大。理想的执着、感情的浓烈、悲凉雄壮,自成一家,辛词中蕴含着鲜明的军人情结与审美意识。  【关键词】辛弃疾 军人情结 审美意识     辛弃疾的词作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辛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总
【摘 要】在《史记》中,侯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但他的死也留给了后人许多不解与疑问。虽然各种解释都有其各自的道理,但是,太史公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应该是这种“简单”的死法,或者说司马迁应该赋予他的死以更深远的意义。他的死是当时情势的必然,是其精神追求的必然,是为他的人生理想而献身。  【关键词】侯嬴 情势 理想 献身     在《史记》中,侯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但他的死也留给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