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深挚爱国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常常与民族主义连在一起。民族主义又是从氏族主义、部落主义这种血缘情绪脱胎而来的情感。这种情感虽然是低缘性的,但与狭义的民族情绪关系含混。鲁迅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满清政府腐败,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先有改良主义者,想通过光绪皇帝启动政治改革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但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历史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地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后有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他持之以恒地、无数次地领导了反清、反军阀的救国救民的运动,这其中以辛亥革命最为著名。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鲁迅先生可以说也是在先辈们的影响和感召下,深刻思考中国的出路,起先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寻求救国之路,后又弃文从医远走日本,想医治被冠以“东亚病夫”蔑称的国民来寻求救国之路,最后看到国民的愚昧必须通过改变思想来唤醒因而又弃医从文,拿起笔来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想通过这样来唤醒国民,最终达到救国之目的。
  当时的革命者把“复国”与“反满”相提并论。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鲁迅先生不仅非常谨慎于“爱国”这个词,而且花很大力气清理其中的狭义性。
  直到去世,他的民族都属于弱势者,处于被蹂躏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激起民族情绪,甚至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处于铁蹄下的民众,这种情绪似也无可厚非,但对他并不构成大众效应,他的理性不曾为之感动。
  救国压倒启蒙,取代启蒙,这也许是中国的历史使然。对此,作事后聪明的挖苦未必高明,而且未必道德,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工作,轻重缓急可以不必遵循“逻辑在先”。但是,如果长期地、理直气壮地视此为应然,而且似乎还以为被压倒的东西本来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似乎我们应该庆幸历史的洪流压倒了一种观念的偶然,却不能叫人放心,它至少表明我们的民族理念缺乏现代性。
  在这个“压倒”的过程中,中国知识者中不是没有高屋建瓴的清醒者存在,至少鲁迅就是一位。然而这种遗产却很少被人注意。不错,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中国人,他理所当然地挺身而出,捍卫他的祖国。然而,这不只为其国属所决定,同时也因为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启蒙主义者。民族间的以强凌弱,在这样的价值观中没有位置,无法通过。正因为如此,他从来不在价值观上将启蒙与救国对立起来理解,而是从个性独立的立场上理解民族或国家关系。
  鲁迅先生生活在三十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一个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曾有记者这样问他:“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么话,作怎样努力的方针?”鲁迅的回答十分地坚决,他固执地说:“如果一定要逼我说一点的话,那么,我说,首先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即使在外敌当前,全民怒吼的1936年,他也一边写抗战檄文,一边敲响警钟,提醒文人们在述说沦为异族奴隶之苦时,要十分小心,不可以使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做本国的奴隶比做异族的奴隶好。在他那里,“民族本位”只有在个性自由本位的意义上才有肯定的价值;只能用后者定义前者,而不是相反。在这一点上,他把文字同历史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他因此高出同时代知识者的民族本位的立场。
  所以在中日邦交日益恶化的时候,他一边拖着病体,为抗日不懈努力,一边仍然从容不迫地与日本朋友过从甚密,在日本报刊揭露当局的专制,揭露“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揭露“中国真正的王道”、“中国的监狱”。似乎压根儿就没有想到瓜田李下,没有想到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时候。
  可是“志士”们不仅不为之悲,而且“谓自取其殃而加之谤”。因此他十分敏感于文人学士们的爱国言论,十分痛心于国人对弱国的态度,“现在理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话,只要听口气,就足够教人害怕了。”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他知道,对强者媚与奴,对弱者欺或讥,是同一种价值观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他很清楚,“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种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爱国是“兽爱”,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又何以至少提到大家以为然的爱国者。
  成吉思汗横扫欧洲,曾被铁蹄下的国人引以为宽慰与荣光。尤其是“民族主义文学者”,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的口气,炫耀曾经“征服欧洲”的武功,鲁迅先生所害怕的,不只是这种的“兽爱”情绪。他说:“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莫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然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鲁迅先生的救国之路,正像历史上的“志士”们一样,寻路坎坷艰难,爱国之情炽烈,但先生对国民愚昧劣根性的思考,是何等的深邃,睿智,这也是其他“志士”们无可企及的!我深切感悟到鲁迅先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担忧,对国民“劣根性”地揭露和批判,这些其实都饱含着鲁迅先生拳拳赤子心,深挚爱国情!
其他文献
二十年前的学生时代,拜读著名诗人艾青先生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先生所塑造的大堰河形象而深情流泪,为造成大堰河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而诅咒。今天,作为老师,教读此文,亦颇多感概。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今的教育提倡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让学生做一个有德之人,而不是有才无德。特别是时下独生子女的教育,更有必要让他们上好这一课,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就很好地选用了艾青在上个
如果说主旨意趣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真情实感就是文章的血脉。没有真情流淌的文章,就如同无源之水,枯朽之木,缺乏灵动之质,感人之美。历代名家都强调了“情”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确实,真情流露的文章才有感人肺腑的力量,才经得起推敲和品读,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最好的明证。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叙写真事、抒发真情,这是写作辅导的关键。然而,写真事抒真情,说来容易做来难。学生呈交的五花八门的习作,永远达不到老
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都倾向于将《家里的灶头》的主旨解读为怀念母亲,思念故土。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失之于浅陋。笔者认为该文蕴含着作者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流逝而产生深沉的忧郁情怀。下面笔者将依循原文的脉络来透析此中深意。  一、布局建造的合理与和谐  文章紧扣“灶头”二字,以介绍灶台的各组成部分为明线,以怀念母亲为暗线。那么灶台部分的布局与建造就显得相当重要,透露出的是无限的合理与和谐。  作者将灶台上升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学生失分较多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翻译时往往忽略试题的“采分点”。教师只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学生抓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采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让学生将“考”“教”“学”三者结合起来,知道要找什么、学什么、梳理什么,使答题有指向性、预习有针对性、备考有系统性,从而提高翻译与解答文言文选择题的准确性,创造文言文阅读得分新的增长点,突破文言文翻译得不了高分的瓶颈。  高考文言文翻
杨廷芝《诗品浅解》这样解释豪放:“豪以内言,放以外言;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李白的作品气度超拔,不受羁束。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飘然物外,瑰丽的想象和夸张带领着我们的思绪自由驰骋,音韵抑扬顿挫、飞扬豪逸,他用自己的才情和遭际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世界。  天姥山的特别首先是它的高度。它高到可遮断天空,可超过几千米的“五岳”,可遮掩三百余丈赤城山,就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
【摘 要】在新课改中,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应该放手导演,精心点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演;面向全体,多元评价,使全体学生真正品尝写作的乐趣。  【关键词】作文评改 多元合作 源头活水    一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作文教学模式禁锢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思维,每批改一次作文,不少老师少则一星期,多则半月,累得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
【教学思路】  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
【摘 要】理清思路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前提,分析语言,赏析画面是充分把握文章的基础,概括主题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散文的美。  【关键词】理思路 析画面 赏语言 审情思    散文,是作者生活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成,兴笔而书,却能使人身入其境,沁人心脾,获得快感和美感。其品味语言滋味如初泡的碧螺春,令人回味无穷。因而散文的教学常是见仁见智,不拘一格。  有人说:一朵花
所谓批注式阅读教学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教材形成一种对话,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学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功能。因此,教师应通过批注式阅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从教材的内部去感受文章,欣赏文章,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其想象。现以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谈谈我在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