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从信息化战争的概念入手,探讨了信息化战争形态对各级指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而探讨了指挥院校对学员基本素质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旨在通过研究,为转型时期指挥院校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指挥院校学员;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武器装备效能倍增,军事理论演化更新,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信息化战争”诞生了。随着现代信息高科技的发展,使战争逐渐升级为国家整体信息效能的强弱比较,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夺取信息制高点,成为现代战争的必然。信息化战争是通过利用和改变敌方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我方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不被敌方利用和改变,以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指挥院校作为培养军队指挥人才的主渠道,对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各种素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着手指挥院校学员素质培养,提高未来各级指挥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战争形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战争形态下军人应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所有军事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及军事专业技能,灵活的作战能力及强健的体魄。不同的战争形态对参战军人的素质要求各有不同。如冷兵器战争时期,作战讲究的是对立厮杀,所以军人的体能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是信息化,技术含量非常高,主要是知识的较量,是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的竞赛。知识将成为战争毁灭力量的来源。作战力量的大小,不再以数量的多少,作战能力的强弱和人员、武器的数量决定。重要的是,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只有同高素质的战斗人员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指挥院校应着力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
今天的指挥院校学员,就是明天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指挥员,他们的素质高低成为了我军未来与强敌作战时能否取胜的关键。因此,必须适应信息化战争形态对指挥人员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素质培养,使之成为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指挥人才。因此,培养学员各种科学能力成为必然。
1.基础层次的科学能力是学员学业成功的保障
(1)观察力。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必须以学为业,机械、盲目地学习势必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学员必须对所学的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方式去探索、发现、捕捉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为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任务做好充分准备,更为毕业后的职业需要积累坚实的知识储备。
(2)记忆力。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从记忆开始的。良好的记忆能力是学员学习、积累知识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记忆的效能决定了学习的效能。记忆在量上要求学员对自己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丰富的信息量和蓄词量;在质上要求对信息储存应具有完整的次序性和严格的系统性。学员从入校开始,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记忆方法,从能准确提取所需材料开始,到有效记忆重要信息。较好的记忆能力不仅是学业成功的基础,更是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及时调取大脑重要信息的保证。
(3)知识转化能力。学员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并不意味着学员只是知识的载体。如果只是载体,我们可以充分依赖电脑,因为比较而言,电脑比人脑的容量更大且更精确。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知识转化能力,通过思考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变死知识为活知识。虽然高科技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却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培养自己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从而成为多技能、高素质的军事专业人才。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学员通过大学英语第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日常交际的必备词汇及句法,能够通过全国大学英语4级或是6级测试。但是,在各种需要用英语交流的场合,大多数学员都不敢开口或不能开口,这就是欠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现。
2.卓越的领导能力是学员迈向成功的关键
(1)表达能力。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靠语言来体现的。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优秀的指挥人员或是优秀的领导者,只有能够充分地表达思想,根据客观需要表述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对战场态势的发展等方面的观点,才能产生所需的征服力、凝聚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号召力。但良好的表达能力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因为表达者必须要在表达的过程中既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又做到深刻、周密、富于雄辩抑或诙谐幽默。这就需要指挥院校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及日常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并加强学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其日后成为优秀的指挥人员奠定基础。
(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时,能迅速采取有效对策的能力。应变能力即需要具备面对随机出现的状况进行冷静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更需要具有在冷静思考分析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的灵活应变能力,应从培养学员的应变素质入手,传授应变原则,从而帮助学员掌握应变谋略。应变素质的培养应渗透到学员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从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到三、四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再至五年级的任职阶段专业学习。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应变能力的关键,它能帮助学员摆脱习惯思维的障碍,便于产生独特的思想,从而在战时产生高超的谋略。
(3)决策能力。决策是指挥人员众多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挥人员的决策能力对整个作战具有重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战斗的成败。影响指挥人员决策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指挥人员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及专业素质。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双方的激烈对抗及众多随机干扰因素都会影响指挥人员的决策,但比较来说,指挥人员的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受战场环境的干扰比较明显。因此,在校期间,除了不断充实学员技能及信息的储备之外,更要注重学员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指挥院校应重视提高学员的身心素质
战争永远是残酷无情的,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表现得更加残酷、激烈和险恶。复杂的条件对军人,尤其是对指挥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指挥院校应更加重视对学员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培养。
1.强健的体魄是赢得未来战争的基石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论述身体的重要性时说,“体者,载只是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便无德智也”。这充分说明了健康的体魄对于人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使得军队训练和作战难度大大增加,在军队规模不断缩小而军事任务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指挥员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完成与日俱增的工作量。
2.优良的心理素质是胜利的保障
心理素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复合体,是指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反映出的基本特质。对于指挥人员来说,心理素质则更突出的指清晰的思维能力、良好的应急能力和沉着稳定的情绪。在日常教学及训练过程中,要锻炼学员通过敏锐的洞察,根据作战环境的特点,不断进行分析、甄别,进而确定作战方案,并在各个环节中始终展现出有条不紊的心理及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化战争的实质就是破坏敌方正常的政治、经济运行体制,击垮敌方军民的战斗意志,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指挥院校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员的心理建设,始终灌输学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与忠诚,树立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精神,坚定学员的政治信念及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曲喜强,李仰军,王高.信息战的发展走向和要求[J].科学技术开发与经济,2006(5):92-93.
[2]任春雷.防空兵指挥员决策能力[J].四川兵工学报,2010(3):60-61.
[3]赵玉莲.信息化条件下初级指挥军官素质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86-88.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指挥院校学员;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武器装备效能倍增,军事理论演化更新,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信息化战争”诞生了。随着现代信息高科技的发展,使战争逐渐升级为国家整体信息效能的强弱比较,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夺取信息制高点,成为现代战争的必然。信息化战争是通过利用和改变敌方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我方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不被敌方利用和改变,以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指挥院校作为培养军队指挥人才的主渠道,对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各种素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着手指挥院校学员素质培养,提高未来各级指挥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战争形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战争形态下军人应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所有军事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及军事专业技能,灵活的作战能力及强健的体魄。不同的战争形态对参战军人的素质要求各有不同。如冷兵器战争时期,作战讲究的是对立厮杀,所以军人的体能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是信息化,技术含量非常高,主要是知识的较量,是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的竞赛。知识将成为战争毁灭力量的来源。作战力量的大小,不再以数量的多少,作战能力的强弱和人员、武器的数量决定。重要的是,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只有同高素质的战斗人员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指挥院校应着力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
今天的指挥院校学员,就是明天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指挥员,他们的素质高低成为了我军未来与强敌作战时能否取胜的关键。因此,必须适应信息化战争形态对指挥人员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素质培养,使之成为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指挥人才。因此,培养学员各种科学能力成为必然。
1.基础层次的科学能力是学员学业成功的保障
(1)观察力。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必须以学为业,机械、盲目地学习势必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学员必须对所学的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方式去探索、发现、捕捉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为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任务做好充分准备,更为毕业后的职业需要积累坚实的知识储备。
(2)记忆力。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从记忆开始的。良好的记忆能力是学员学习、积累知识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记忆的效能决定了学习的效能。记忆在量上要求学员对自己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丰富的信息量和蓄词量;在质上要求对信息储存应具有完整的次序性和严格的系统性。学员从入校开始,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记忆方法,从能准确提取所需材料开始,到有效记忆重要信息。较好的记忆能力不仅是学业成功的基础,更是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及时调取大脑重要信息的保证。
(3)知识转化能力。学员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并不意味着学员只是知识的载体。如果只是载体,我们可以充分依赖电脑,因为比较而言,电脑比人脑的容量更大且更精确。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知识转化能力,通过思考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变死知识为活知识。虽然高科技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却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培养自己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从而成为多技能、高素质的军事专业人才。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学员通过大学英语第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日常交际的必备词汇及句法,能够通过全国大学英语4级或是6级测试。但是,在各种需要用英语交流的场合,大多数学员都不敢开口或不能开口,这就是欠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现。
2.卓越的领导能力是学员迈向成功的关键
(1)表达能力。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靠语言来体现的。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优秀的指挥人员或是优秀的领导者,只有能够充分地表达思想,根据客观需要表述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对战场态势的发展等方面的观点,才能产生所需的征服力、凝聚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号召力。但良好的表达能力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因为表达者必须要在表达的过程中既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又做到深刻、周密、富于雄辩抑或诙谐幽默。这就需要指挥院校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及日常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并加强学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其日后成为优秀的指挥人员奠定基础。
(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时,能迅速采取有效对策的能力。应变能力即需要具备面对随机出现的状况进行冷静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更需要具有在冷静思考分析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的灵活应变能力,应从培养学员的应变素质入手,传授应变原则,从而帮助学员掌握应变谋略。应变素质的培养应渗透到学员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从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到三、四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再至五年级的任职阶段专业学习。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应变能力的关键,它能帮助学员摆脱习惯思维的障碍,便于产生独特的思想,从而在战时产生高超的谋略。
(3)决策能力。决策是指挥人员众多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挥人员的决策能力对整个作战具有重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战斗的成败。影响指挥人员决策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指挥人员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及专业素质。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双方的激烈对抗及众多随机干扰因素都会影响指挥人员的决策,但比较来说,指挥人员的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受战场环境的干扰比较明显。因此,在校期间,除了不断充实学员技能及信息的储备之外,更要注重学员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指挥院校应重视提高学员的身心素质
战争永远是残酷无情的,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表现得更加残酷、激烈和险恶。复杂的条件对军人,尤其是对指挥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指挥院校应更加重视对学员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培养。
1.强健的体魄是赢得未来战争的基石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论述身体的重要性时说,“体者,载只是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便无德智也”。这充分说明了健康的体魄对于人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使得军队训练和作战难度大大增加,在军队规模不断缩小而军事任务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指挥员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完成与日俱增的工作量。
2.优良的心理素质是胜利的保障
心理素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复合体,是指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反映出的基本特质。对于指挥人员来说,心理素质则更突出的指清晰的思维能力、良好的应急能力和沉着稳定的情绪。在日常教学及训练过程中,要锻炼学员通过敏锐的洞察,根据作战环境的特点,不断进行分析、甄别,进而确定作战方案,并在各个环节中始终展现出有条不紊的心理及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化战争的实质就是破坏敌方正常的政治、经济运行体制,击垮敌方军民的战斗意志,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指挥院校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员的心理建设,始终灌输学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与忠诚,树立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精神,坚定学员的政治信念及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曲喜强,李仰军,王高.信息战的发展走向和要求[J].科学技术开发与经济,2006(5):92-93.
[2]任春雷.防空兵指挥员决策能力[J].四川兵工学报,2010(3):60-61.
[3]赵玉莲.信息化条件下初级指挥军官素质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