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资源既是科学课程体系的载体,也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媒介。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服务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实施。有效开发与利用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探索内容包括:实验室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师生人力资源建设;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结合;运用网络资源,服务科学教学等。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我国自2001年开始正式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资源?在教育理论界,许多的学者和专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大多数人认同以下的定义: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课程的要素来源和课程的实施条件。不管哪种定义更恰当,既然课程资源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则对它的任何理解就应该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思路并服务于新课程的实施。
在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下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已成为当前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就科学学科而言,《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也就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因此,当务之急,科学教师在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明确科学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实验室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把理应作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设计成教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实验室成了教师表演演示实验的试验场所。有些教材上规定的学生探究实验,但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实验安全、时间等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各种限制性引导往往使这些探究实验又变了味成了验证性实验。这种没有了科学探究意味的实验教学不利于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习惯和创新意识课程目标的实现。宝贵的实验室资源形式上派上了用场,实质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开发实验室资源、如何再利用实验室资源为科学教学服务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
鉴于新课程“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验,得出实验成果。具体做法如下:有了探究实验的内容,教师将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按照教学的进程和内容轮流交代给小组探究实验的任务,小组成员确定实验内容后就可以在教师的陪同下进实验室做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无形中培养了科学探究习惯和创新意识。科学教师通过在班级里成立“科学探究小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全体学生对科学实验进行再探索、再创造,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室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引导,也需要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热情和信心。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指学校和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江河湖水等地域优势资源为科学教学服务。丰富的地域优势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载体,是一本生活中的科学教材。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可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的生活教学,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如,温州地区就有着丰富的地域优势资源可待开发和利用。利用温州市三洋湿地丰富的生态资源,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那里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感受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组织学生去温州丽岙区的园艺林、花卉园参观学习,从而了解各种植物的结构和新陈代谢过程,土壤的基本特点及对植物成长的影响,等等。教师甚至可以请当地的园艺员给学生们做有关植物栽培技术、插花艺术等知识的讲座。有关此类的优势资源还有很多,只要学校和科学教师有对其开发的意识和利用的行动,就可以使这些长期被闲置的课程资源为科学教学添砖加瓦。
三、师生人力资源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其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就是一种丰厚的资源。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同时也是开发者,学生的特长、优点、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也是一种资源,可以向其他学生展示或与其他学生交流。
要充分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建设抓起。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形式不尽相同,教师间可以建立起教学思想共享的模式。具体做法:每个星期的科学学科研讨会上,每位教师将自己研究总结的教学上的亮点、教学经验、教学论文、教学心得体会等汇报科学组主任,主任将这些资源整理集合到一起建立一个共享的科学资源库,教师可不断地利用、补充,改进这个资源库。通过这种资源人人知、人人建、人人用的模式,教师增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也提高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学生自身资源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开展科学讨论会、科学课外活动实践等活动,共同探讨科学知识上的疑惑,探究科学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资源建设,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而且为科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科学教学打开了一个窗口。
四、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结合
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结合法是指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全方位结合,给学生提供结构科学合理的探究内容、材料和运用科学知识实践的一种好方法。对科学学科来说,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室、科学实验室、科学教材与辅导资料、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绿化带、生物角、科技景点等。家庭课程资源有家庭科普读物、家长的科技知识、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的科学小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社区课程资源有社区举办的科技活动、科学实践活动基地、社区里的科学工作者、科技员等等。
要做到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有机结合,首先要认识处理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关系。以往,有些学校非常注重校内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三位一体的结合,在开发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起了这两种资源的相互转化机制。具体做法: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互惠互利的制度和机构。如可以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社区资源共享委员会一类的机构,以协调学校与社区各方面的关系,促使学校与社区在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只注重从社区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而未能给社区提供学校特有的资源,这不利于社区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社区资源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家长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家庭间可实现科学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利用。
五、运用网络资源,服务科学教学
互联网是科学知识的汪洋大海,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正逐渐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资源使得科学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了可能。但网络资源有利也有避,科学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不加筛选地运用。网络资源虽很丰富,但只有那些直接服务于科学教学目标的资源才具有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如在上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播放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染致病的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到了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知识,又提高了警惕性,并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预防。因此,网络资源用得多不如用得巧,其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教师科学合理运用网络服务教学的过程。
总之,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教师为主体,以校内资源建设为主,校外资源建设为辅,科学合理地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挖掘隐性资源,努力提升其在科学课程实施中的功能,以形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每一位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3-19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屠红良.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9):47-49.
[4] 付淑艳,于俊才.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点滴尝试[J].黑龙江教育,2004,(1):46-47.
[5] 张亚飞,柯政.论课程资源的两种叙述[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27-31.
[6] 王红迎,张迎春.关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11).
[7] 郝桂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初步尝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91-92.
[8] 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6(2):38-40.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我国自2001年开始正式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资源?在教育理论界,许多的学者和专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大多数人认同以下的定义: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课程的要素来源和课程的实施条件。不管哪种定义更恰当,既然课程资源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则对它的任何理解就应该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思路并服务于新课程的实施。
在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下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已成为当前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就科学学科而言,《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也就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因此,当务之急,科学教师在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明确科学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实验室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把理应作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设计成教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实验室成了教师表演演示实验的试验场所。有些教材上规定的学生探究实验,但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实验安全、时间等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各种限制性引导往往使这些探究实验又变了味成了验证性实验。这种没有了科学探究意味的实验教学不利于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习惯和创新意识课程目标的实现。宝贵的实验室资源形式上派上了用场,实质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开发实验室资源、如何再利用实验室资源为科学教学服务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
鉴于新课程“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验,得出实验成果。具体做法如下:有了探究实验的内容,教师将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按照教学的进程和内容轮流交代给小组探究实验的任务,小组成员确定实验内容后就可以在教师的陪同下进实验室做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无形中培养了科学探究习惯和创新意识。科学教师通过在班级里成立“科学探究小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全体学生对科学实验进行再探索、再创造,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室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引导,也需要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热情和信心。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指学校和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江河湖水等地域优势资源为科学教学服务。丰富的地域优势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载体,是一本生活中的科学教材。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可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的生活教学,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如,温州地区就有着丰富的地域优势资源可待开发和利用。利用温州市三洋湿地丰富的生态资源,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那里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感受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组织学生去温州丽岙区的园艺林、花卉园参观学习,从而了解各种植物的结构和新陈代谢过程,土壤的基本特点及对植物成长的影响,等等。教师甚至可以请当地的园艺员给学生们做有关植物栽培技术、插花艺术等知识的讲座。有关此类的优势资源还有很多,只要学校和科学教师有对其开发的意识和利用的行动,就可以使这些长期被闲置的课程资源为科学教学添砖加瓦。
三、师生人力资源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其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就是一种丰厚的资源。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同时也是开发者,学生的特长、优点、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也是一种资源,可以向其他学生展示或与其他学生交流。
要充分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建设抓起。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形式不尽相同,教师间可以建立起教学思想共享的模式。具体做法:每个星期的科学学科研讨会上,每位教师将自己研究总结的教学上的亮点、教学经验、教学论文、教学心得体会等汇报科学组主任,主任将这些资源整理集合到一起建立一个共享的科学资源库,教师可不断地利用、补充,改进这个资源库。通过这种资源人人知、人人建、人人用的模式,教师增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也提高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学生自身资源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开展科学讨论会、科学课外活动实践等活动,共同探讨科学知识上的疑惑,探究科学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资源建设,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而且为科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科学教学打开了一个窗口。
四、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结合
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结合法是指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全方位结合,给学生提供结构科学合理的探究内容、材料和运用科学知识实践的一种好方法。对科学学科来说,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室、科学实验室、科学教材与辅导资料、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绿化带、生物角、科技景点等。家庭课程资源有家庭科普读物、家长的科技知识、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的科学小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社区课程资源有社区举办的科技活动、科学实践活动基地、社区里的科学工作者、科技员等等。
要做到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有机结合,首先要认识处理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关系。以往,有些学校非常注重校内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三位一体的结合,在开发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起了这两种资源的相互转化机制。具体做法: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互惠互利的制度和机构。如可以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社区资源共享委员会一类的机构,以协调学校与社区各方面的关系,促使学校与社区在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只注重从社区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而未能给社区提供学校特有的资源,这不利于社区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社区资源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家长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家庭间可实现科学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利用。
五、运用网络资源,服务科学教学
互联网是科学知识的汪洋大海,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正逐渐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资源使得科学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了可能。但网络资源有利也有避,科学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不加筛选地运用。网络资源虽很丰富,但只有那些直接服务于科学教学目标的资源才具有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如在上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播放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染致病的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到了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知识,又提高了警惕性,并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预防。因此,网络资源用得多不如用得巧,其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教师科学合理运用网络服务教学的过程。
总之,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教师为主体,以校内资源建设为主,校外资源建设为辅,科学合理地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挖掘隐性资源,努力提升其在科学课程实施中的功能,以形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每一位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3-19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屠红良.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9):47-49.
[4] 付淑艳,于俊才.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点滴尝试[J].黑龙江教育,2004,(1):46-47.
[5] 张亚飞,柯政.论课程资源的两种叙述[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27-31.
[6] 王红迎,张迎春.关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11).
[7] 郝桂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初步尝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91-92.
[8] 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6(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