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用演示实验突破“液体压强”中的两个难点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19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0-02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中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相关背景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实践证明: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形成学生鲜明的表象,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掌握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认识越完善、越丰富,则理性知识的形成也就越顺利;并且演示实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我就谈谈通过自制仪器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教材,在液体压强公式推导中,曾提到“液柱”;在解释连通器特点: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高度;提到“小液片”。液体压强公式“P=ρgh”是本节的重点;是进行液体有关计算的根据和解释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的依据;也是学习大气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连通器是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解释连通器特点也是液体压强公式“P=ρgh”的具体应用。而教材中设想的“液柱”和“小液片”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这对于思维能力不强,空间想象能力弱的八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我认为仅靠教材中的插图去解决实质性问题,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若自制实验器材,用直观的演示方法,化抽象为形象,定能化难为易,则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在此,我就谈这两个难点的突破。
  一、在推导液体压强公式“P=ρgh”中,提到的“液柱”,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形象“液柱”的概念,可以借助于一个深为20厘米,底面内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透明玻璃筒来解决。具体做法是:
  (一)仪器的制作:
  1.用厚度为2毫米的玻璃,割成长为20cm,宽为1cm的玻璃条两条;20cm×1.6cm的玻璃两块和1.6cm×1.6cm的小正方形玻璃一块。
  2.用玻璃胶把上述玻璃胶成底面内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深为 20cm的长方体玻璃筒,使之能装水而不渗漏。
  (二)演示步骤:
  1.把制成的长方体玻璃筒放入大量筒正中。
  2.往量筒和玻璃筒注水。(注意:水的深度以恰好浸没玻璃筒为宜)。
  3.讲到“液柱”时,可以从量筒中取出装满水的长方体玻璃筒让学生观看,指出这就是液柱,进而进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三)说明:
  1.用长方体玻璃筒装满水代替教材中的“圆柱形液柱”。
  2.上述长方体玻璃筒的形状和尺寸可以调整。
  用这种自制仪器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就可以把抽象的、无形的“液柱”变为直观、形象的一筒液体,学生就能更容易的接受。
  二、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高度”时,教材中“设想在连通器下部有一个小液片”。而学生对“小液片”这本无存在的事物,会感到迷惑,心理上难以接受。这样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我在这个问题上,自制了仪器,把“小液片”直观地表现出来。具体办法如下:
  (一)制作方法:
  1.取一根两端开口长为30cm、内直径为1.5cm的直玻璃管。
  2.取一片直径为 1.4cm的红色硬塑料片。
  3.取一根 10cm长的细金属丝。
  4.把金属丝的一端并穿过塑料片的中心,把塑料片放在金属丝的中点处。
  5.把金属丝的两端折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
  6.把图1所示带有细金属丝的塑料片放入直玻璃管的中间处。
  7.把放入塑料片的直玻璃管,用酒精喷灯弯折成如图2所示的连通器。
  8.把图2所示的连通器固定在铁架上(如图3所示);或把图2所示的连通器加上底座(如图4所示),这样使用就更方便。
  (二)演示步骤:
  1.把连通器放在水平面上。若使用前,塑料片不在连通器底部的中间,可用软金属丝伸向底部调整其位置,让塑料片置于底处的中间。
  2.先往左容器缓慢注入一部分水,停止注水,由于塑料片与玻璃管间的缝隙小,水流慢,这样可看到左容器水面高于右容器,水会流向右容器,这时塑料片会向右移动。
  3.再往右容器缓慢注一部分水,同样可看到右容器水面高于左容器,水会流向左容器,塑料片向左移动。
  注意:(1)注水不可太多,以免水会溢出。(2)要揭示塑料片就相当于“小液片”。
  4.待塑料片静止后,用刻度尺量出左右容器中水面的高度。观察到左右容器水面的高度相等。
  通过使用上述演示的手段,就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而又形象的“小液片”,同时,学生可观察到:各容器中水面不相等时,水会流动;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水面总保持相平。这样再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这个特点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说明:
  1.仪器中的细金属丝一方面能使塑料片像“小液片”一样立在水中;另一方面防止由于塑料片的密度比水小而上浮。
  2.塑料片选用红色是为了便于学生观察。
  3.当塑料片静止时,可能不在连通器底部的中间,但由于是平底连通器,无论塑料片静止在底部的何处,它对于左右两容器中水的深度(h)都没有影响。
  通过以上两个自制仪器的演示实验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材中这两个难点;同时,也会对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实验课程资源。教师可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也可用效果更明显、实验误差更小的新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还可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同时,应大力提倡根据教学目标,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这样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又补充实验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其他文献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生产体系以及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全球化”视角就成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知识以及新问题不断地涌现,利用有效的手段去获取有用的知识,成为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创新以及终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高二生物教学 问题意识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
在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今天,我国受影响最大的是民营企业。中山DG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其研究就有其积极而又深刻的意义。论文在中山DG
【摘要】通过构建化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多维互动,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高效课堂 互动生成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9-01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切磋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生物新课程改革中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其教学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观察发现让学生切实参与探究的各个过程实施对于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明确探究目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动手参与方案制定及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分析实验现象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直接影响探究效果。本文期望可以为同行提供教学参考依据,为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提供
2005年5月9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它成为改变股票市场历史运行格局的重大事件,倍受市场各方的关注。至今股改已历时三年多,它使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逐步同国际接轨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教学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主要介绍创设问题情境的五条途径和四种探究方式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情境 问题 探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 [2012] GSG203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作为当今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也不断涌现,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的运作机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