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肥厚型咽炎治疗方法。方法:对55例慢性肥厚型咽炎,咽后壁淋巴滤泡隆起,症状明显者,其它方法疗效不佳,采用射频热凝治疗;同时服用慢咽合剂,6个月~1年随访。结果:治愈38例,有效17例,有效率100﹪。结论:射频结合慢咽合剂治疗慢性肥厚型咽炎,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小,并发症少,治愈率高。
[关键词] 慢性肥厚型咽炎 射频 慢咽合剂 治愈率
慢性咽炎系耳鼻喉科常见病,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20﹪[1]。由于其病因复杂,复发率高,临床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均不满意。我科自2002年2月—2006年3月在门诊采用射频热凝加服满咽合剂方法治疗55例肥厚型咽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5例患者中,男18例,女37例,年龄15—47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6个月—10年不等。临床症状:咽部异物感、阻塞感不适感或咽部敏感性增高,刺激性干咳易恶心。检查所见:咽黏膜慢性充血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有的互相融合,凸出黏膜表面,部分病例伴有咽侧索肥厚及分泌物增多等。所有患者咽部无急性炎症,排除颈、咽喉、食道器质性病变。
1.2方法
术前禁食2—4h,手术时取坐位,以1﹪地卡因对口咽黏膜喷雾3—4次,行黏膜表面麻醉。对凸出黏膜表面较高,且相互融合成片的淋巴组织以及增生肥厚的侧索用2﹪地卡因于淋巴颗粒边缘进针至其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少许施浸润麻醉,从而确保术中基本无痛。用压舌板轻压舌体前2/3,充分暴露咽后壁及咽侧增生肥厚的淋巴组织。采用西安生产的康普XVC—Ⅱ型微电脑射频治疗仪,功率置于3档,将针型射频头插入颗粒状淋巴滤泡中央,插入的深度视滤泡的大小而定,一般在2—3mm左右。然后开启电源开关,凝固淋巴滤泡组织时间2—3s,使颗粒增生样组织完全变白,咽后壁较前平坦为度。根据滤泡的形状特点可多点热凝,对略显扁平的滤泡肥厚组织,可选用平型射频头接触凝固之。注意凝固时变白的范围仅限于颗粒淋巴滤泡及增厚的侧索组织,不得伤及健康黏膜,以免术后因瘢痕引起干燥不适。术后无需特殊处理,2h后可进行半流食,餐后可用0.9%的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创面清洁。同时加服中药慢咽合剂(由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8g、红花、川穹、丹参、熟地黄、法半夏各10g,赤芍、当归尾12g、夏枯草15g。每日1剂,水煎连服14d.
结果
术后局部充血稍肿胀,第2d热凝表面白膜覆盖、咽异物不适感明显加重,于7—10d随着纤维膜逐渐脱落,创面光滑颗粒消失,异物感逐渐减轻或消失。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淋巴颗粒消失,咽后壁黏膜光滑,肥厚侧索缩小咽部不适感症状减轻消失;无效:咽后壁淋巴颗粒无明显变化,肥厚的侧索淋巴组织无缩小,咽部不适感症状无变化。
本病治愈38例,有效17例,有效率100﹪.术后6个月-1年随访53例,均未见明显咽部颗粒型淋巴滤泡增生,咽后壁较光滑润泽,亦无不适感。2例有轻度咽部干燥,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
讨论
慢性肥厚型咽炎,是咽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较常见。其病理特点为咽黏膜层慢性充血,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淋巴组织围绕黏液分泌腺增生,呈颗粒状突起形成咽后壁颗粒状淋巴滤泡。中医称为喉痹、慢喉痹多见于成人,病程较长,咽部可有各种不适感,如咽异物感,咽痒、咽部痰黏感、咽干燥、咽干痛等症状。虽然没有严重后果,但不适症状常给患者带来苦恼,部分患者四处就医,加重经济负担。此病的治疗原则是清楚病因,去除局部增生的淋巴组织,提高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但具体无特效治疗方法。雾化吸入虽能暂时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但淋巴颗粒消退较难,冷冻、激光治疗可消除淋巴颗粒,部分患者可症状消失,但操作时可控性差,难免损伤正常黏膜,导致瘢痕形成,症状加重。而射频热凝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频率为100khz以上,其主要利用射频电磁波使局部组织细胞产生强烈的内生热反应,引起蛋白热凝固,血管闭塞,组织变性萎缩[2]。
利用该原理对淋巴颗粒及肥厚的淋巴组织进行热凝,在小范围内实现高热产生凝固,以使部分组织坏死进而脱落,咽黏膜光滑,达到去除病变的目的。同时根据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和咽部病程表现,治当祛瘀化痰、利咽散结,故以桃红四物汤加减自拟慢咽合剂,以桃红四物汤养血祛瘀,加丹参助桃红於淤之力。蝉蜕利咽、夏枯草、法半夏化瘀散结,共奏祛瘀化痰,利咽散结之功。本文应用射频热凝与慢咽合剂联合治疗慢性肥厚型咽炎55例,在总的临床疗效和清除咽异物感及咽部淋巴滤泡增生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疗法。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射频热凝较高频电、激光、红外线等外部加热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直接热凝淋巴颗粒、肥厚组织深浅范围可随意控制,受热均匀,损伤部位边界清楚,无出血、无炭化、无焦痂即刻反应等优点。另外对一次治疗不满意者可重复治疗。门诊随来随治。而中药慢咽合剂对消除不适症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起到互补作用。故射频热凝联合慢咽合剂治疗肥厚型咽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樊忠、王天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8
[2] 梁建平、李冬云、刘蓓.鼻内窥镜下射频热凝治疗鼻腔血管瘤。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10):456—457
[关键词] 慢性肥厚型咽炎 射频 慢咽合剂 治愈率
慢性咽炎系耳鼻喉科常见病,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20﹪[1]。由于其病因复杂,复发率高,临床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均不满意。我科自2002年2月—2006年3月在门诊采用射频热凝加服满咽合剂方法治疗55例肥厚型咽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5例患者中,男18例,女37例,年龄15—47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6个月—10年不等。临床症状:咽部异物感、阻塞感不适感或咽部敏感性增高,刺激性干咳易恶心。检查所见:咽黏膜慢性充血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有的互相融合,凸出黏膜表面,部分病例伴有咽侧索肥厚及分泌物增多等。所有患者咽部无急性炎症,排除颈、咽喉、食道器质性病变。
1.2方法
术前禁食2—4h,手术时取坐位,以1﹪地卡因对口咽黏膜喷雾3—4次,行黏膜表面麻醉。对凸出黏膜表面较高,且相互融合成片的淋巴组织以及增生肥厚的侧索用2﹪地卡因于淋巴颗粒边缘进针至其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少许施浸润麻醉,从而确保术中基本无痛。用压舌板轻压舌体前2/3,充分暴露咽后壁及咽侧增生肥厚的淋巴组织。采用西安生产的康普XVC—Ⅱ型微电脑射频治疗仪,功率置于3档,将针型射频头插入颗粒状淋巴滤泡中央,插入的深度视滤泡的大小而定,一般在2—3mm左右。然后开启电源开关,凝固淋巴滤泡组织时间2—3s,使颗粒增生样组织完全变白,咽后壁较前平坦为度。根据滤泡的形状特点可多点热凝,对略显扁平的滤泡肥厚组织,可选用平型射频头接触凝固之。注意凝固时变白的范围仅限于颗粒淋巴滤泡及增厚的侧索组织,不得伤及健康黏膜,以免术后因瘢痕引起干燥不适。术后无需特殊处理,2h后可进行半流食,餐后可用0.9%的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创面清洁。同时加服中药慢咽合剂(由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8g、红花、川穹、丹参、熟地黄、法半夏各10g,赤芍、当归尾12g、夏枯草15g。每日1剂,水煎连服14d.
结果
术后局部充血稍肿胀,第2d热凝表面白膜覆盖、咽异物不适感明显加重,于7—10d随着纤维膜逐渐脱落,创面光滑颗粒消失,异物感逐渐减轻或消失。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淋巴颗粒消失,咽后壁黏膜光滑,肥厚侧索缩小咽部不适感症状减轻消失;无效:咽后壁淋巴颗粒无明显变化,肥厚的侧索淋巴组织无缩小,咽部不适感症状无变化。
本病治愈38例,有效17例,有效率100﹪.术后6个月-1年随访53例,均未见明显咽部颗粒型淋巴滤泡增生,咽后壁较光滑润泽,亦无不适感。2例有轻度咽部干燥,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
讨论
慢性肥厚型咽炎,是咽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较常见。其病理特点为咽黏膜层慢性充血,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淋巴组织围绕黏液分泌腺增生,呈颗粒状突起形成咽后壁颗粒状淋巴滤泡。中医称为喉痹、慢喉痹多见于成人,病程较长,咽部可有各种不适感,如咽异物感,咽痒、咽部痰黏感、咽干燥、咽干痛等症状。虽然没有严重后果,但不适症状常给患者带来苦恼,部分患者四处就医,加重经济负担。此病的治疗原则是清楚病因,去除局部增生的淋巴组织,提高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但具体无特效治疗方法。雾化吸入虽能暂时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但淋巴颗粒消退较难,冷冻、激光治疗可消除淋巴颗粒,部分患者可症状消失,但操作时可控性差,难免损伤正常黏膜,导致瘢痕形成,症状加重。而射频热凝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频率为100khz以上,其主要利用射频电磁波使局部组织细胞产生强烈的内生热反应,引起蛋白热凝固,血管闭塞,组织变性萎缩[2]。
利用该原理对淋巴颗粒及肥厚的淋巴组织进行热凝,在小范围内实现高热产生凝固,以使部分组织坏死进而脱落,咽黏膜光滑,达到去除病变的目的。同时根据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和咽部病程表现,治当祛瘀化痰、利咽散结,故以桃红四物汤加减自拟慢咽合剂,以桃红四物汤养血祛瘀,加丹参助桃红於淤之力。蝉蜕利咽、夏枯草、法半夏化瘀散结,共奏祛瘀化痰,利咽散结之功。本文应用射频热凝与慢咽合剂联合治疗慢性肥厚型咽炎55例,在总的临床疗效和清除咽异物感及咽部淋巴滤泡增生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疗法。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射频热凝较高频电、激光、红外线等外部加热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直接热凝淋巴颗粒、肥厚组织深浅范围可随意控制,受热均匀,损伤部位边界清楚,无出血、无炭化、无焦痂即刻反应等优点。另外对一次治疗不满意者可重复治疗。门诊随来随治。而中药慢咽合剂对消除不适症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起到互补作用。故射频热凝联合慢咽合剂治疗肥厚型咽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樊忠、王天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8
[2] 梁建平、李冬云、刘蓓.鼻内窥镜下射频热凝治疗鼻腔血管瘤。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10):45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