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唐丝路交流看中国人的外交心理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唐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是经济上的物质往来,还是文化中的精神交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文章拟从汉唐之际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入手,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崇尚和平,平等交流,兼容并包”的外交宗旨,以此站稳中国当下谋求丝路共赢发展的坚定立场。
  古往今来,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是“儒雅温和、文质彬彬”。“和”作为宝贵的儒家文化遗产,在古老辉煌的中华文明史中随处可见。对内,我们一向讲求“家和万事兴”,以此促进家族兴旺发达;对外,我们注重国际形象,“协和万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准则。单纯追溯“和”这一理念的起源,恐怕很难一言以蔽之,但如果发掘承载这种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就必须提到偶然之中踏出的一条与外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丝绸之路。文章以汉唐之际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为视角,浅论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所秉持的理念和心态。
  一、以和为贵,平等交流
  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可见,即使在诸侯割据、动荡纷争的年代,平等意识依然普遍存在,这种朴素的平等思想在当时就已经逐渐渗透进百姓生活,甚至进入上层国家意识。毋庸置疑,此时,民族平等观处于最初形成时期,自然与当下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所形成的“各族一家亲”的观念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不能回避“夷夏对立”思想确实长期存在于历史上。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对外交往中,尤其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统治者的主流外交意识始终都是以“平等”为主,这也有理由让我们更加笃定地认为中国人的外交心理自古就是“以和为贵”。
  自张骞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化为泡影之后,雄韬武略的汉武帝便把视线投向了西域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独特的民俗风情。“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犛靬、条支、身毒国” “甘心欲通大宛诸国”,出于对西域诸国的好奇与向往,汉武帝一次又一次派遣使者,行王道以安四夷,对西域诸国采取以文德为主、武力为辅的策略。至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更对西域进行“无为而治”,建武十七年,刘秀自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建武二十七年,臧宫等人上书要求攻击匈奴,刘秀诏报“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此举虽有经济凋敝、政局不稳等客观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汉王朝对西域诸国内部事务的不干涉态度,这也恰恰体现了民族间的相对平等。至于盛唐时代,虽然国力鼎盛、空前强大,却也并没有以此为砝码欺压外族,相反,唐朝统治者的民族平等观念较以往更有很大进步,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明确体现出以德服人、华夷平等的民族政策。如果说唐之前的民族交往之中,平等观仅处于萌芽阶段,那么自唐之后,这一观念便开始真正成熟,太宗的“天可汗”之称,也真正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他的由衷敬佩和尊重。
  以上是从汉、唐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如果从中外交流的过程来看,平等、和平观念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与西域、中亚、西亚、及南亚地区开始了频繁往来。在交流过程中,以物易物的方式正折射出双方的平等地位。汉武帝时期,“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令西汉王朝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二师城善马”等,自此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从西汉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开始,就显示出等价物质交换的特点,于本国习以为常的物品在对方眼中变成了珍宝,物以稀为贵,各自都以对方眼中的“珍品”作为交换对象,双方的心理特点在这点上是相同的。而在文化层面,双方更是由好奇向往进而到热情欢迎。唐朝在西域采取的置县、垦屯、设官等措施使得去西域的汉人数量大增,这些汉人必然会将先进的汉文化、生产方式与技术等传播到西域各国。有史料记载,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好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可见,中原文化在西域是很受欢迎的。同时,西域文化传播至中原,待遇也是非同一般。在著名的唐朝十部乐中,西域乐就占了五部,分别为《疏勒乐》《龟兹乐》《安国乐》《南昌乐》《康国乐》。《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逐渐沾染“胡气”。西域文化自传入中原以来,激起了汉地百姓的极大热情,人们竞相效仿,风靡一时。可见,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西域各国,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未曾对对方文化持有歧视态度,这也是平等交流的重要表现。
  通俗来讲,所谓平等交流,便是互不干扰、互不侵犯、互相尊重。汉唐统治者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上如实证明了这一点,且可以看出,在中原统治者心中,始终将我方与西域诸国视为对等的个体,相互独立,彼此平等,并无使用武力使其臣服于自己的想法。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偶有不和谐的情况发生,如汉武帝时的姑师楼兰之战,但战争的出发点却也是为了“和为贵”,是面对匈奴侵扰而不得不采取的“下下策”,是维护百姓生存、自身利益的恰当之举,与一贯的“和平外交”理念并不矛盾。
  二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突出表现在对不同文化都能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也正是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胸襟,造就了中华文明成为古代四大文明唯一未曾中断的神话。一种文化想要永存,就必须随着时代发展增添新质,并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以此适应社会,紧跟时代,而此过程又必然受到新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所以,在面对新质文化时,既不可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更不可全盘吸收新质文化。这一点,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中也有所体现。
  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初至唐代繁榮之时,各族文化都曾以丝绸之路为载体传入中原,佛教东来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佛教的传入是在两汉之际,汉明帝在位时修建白马寺,佛教由此东来。可见,统治者对于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积极接纳,给予其一个充足的发展空间。公元8世纪左右,佛教在发源地印度的发展遇到瓶颈,而在中原地区却得到巨大发展。不难发现,佛教在传入中国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生硬输入,而是有所改进,不断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要求。在敦煌绘画中,菩萨表达的意蕴是佛作为涅槃的形式,但到五代十国时期,佛教石窟的石像已不再是原始佛像,而是供养人自己的形象。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也开始摆脱呆板平滞的表情和神秘气息的笼罩,转而出现新的、圆润柔和的风格。另外,中国作为新质文化的受体,也并不是毫无保留的接受佛教,而是积极吸取了有益的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获得本土化的发展。   在物质形态上,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地区引进了大量新兴物种,如葡萄、胡桃、石榴、胡麻、胡瓜、胡豆、胡蒜、胡萝卜等,还有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它们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原百姓大多没有抵触情绪,而是热情地应用于实践,可见,对待外来文化时,汉族人民采取了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
  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无非会造成三种后果,或者出于好奇积极接纳,或者出于防卫完全抵触,而介于两者之中的情况便是新旧文化的完美融合。 概括而言,就是对待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样,文化也是具有同一性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仍有统一之处。千姿百态的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如能借助差异性实现统一性,对本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将是百利而无一害。
  三、结语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家思想一向讲求“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谓:“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林则徐曾在广州任上写过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习总书记于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互鉴交流的动机”。从古至今,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直秉承平等交流、兼收并蓄的精神理念。所谓平等,不仅指文化的平等,还包括经济交往、政治地位的平等,而所谓包容,则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交流之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呼声日渐高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来,中国提出“共建、共商、共享”原则,也一度遭到各国质疑。我们说,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对中国的误读与偏见。从汉唐丝绸之路的千年发展可以很明确地看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和平外交的心理特点,经过千年的沉积,时至今日,这种心态只会更加成熟和日臻完善。由此,丝路于当代的延续,不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是一种理念的传承。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既不采取侵略性、暴力性手段,也不采取“和平演变”式的同化性、渐进性方式,而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顺应全球化潮流,力争以维护本国发展为基点,促进各国共荣共赢,以期实现千年丝路的复兴、中华文明的新生,翻开我国外交史上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刘 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楼 劲.汉唐的外事体制与丝路古道上的基本外交模式[J].敦煌学辑刊, 1995(1):79-88.
  [6]程喜霖.汉唐西域烽燧与丝绸之路[J]. 文史知识,2006(4):71-76.
  [7]吴思科.丝路思想沉淀超拔丝路战略定性塑形评《丝路学研究——基于中国人文外交的阐释框架》[J].公共外交季刊,2015(1).
  [8]吕晓洁.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J].中州学刊,2015 (7):126-129.
  [9]朱大渭.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开拓奠基之作——《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J].中國史研究,2000(1):161-167.
  [10]朱绍侯.中国古代外交史的创新奠基之作——评《汉唐外交制度史》[J].史学月刊,2000(1):104-110.
  [11]黎 虎.汉唐外交与外交制度论略[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5):24-32.
  [12]潘文娟.中国外交决策中的心理认知因素[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其他文献
福建某低品位石英脉型钨矿石WO_30.14%,钨矿物主要为黑钨矿和白钨矿,两者比例约3∶1,含钨矿物主要有金红石、褐铁矿和硬锰矿,其中含钨金红石的发现属首例。矿石中的黑钨矿大
据英国<BBC新闻>报道,许多期待小宝宝诞生的家长会对肚子里的小孩说话,会让他们听音乐,但专家却提出一个最新的建议:小宝宝在子宫里其实是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的.一个新西兰的研
氢气露点对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钼和钼粉过程的放热控制、最终产品形貌等起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纯氢和湿氢还原时生产的二氧化钼和钼粉SEM、筛上物及氢气露点对二氧化钼和钼粉
这份报纸论述在采用一个基本存取方法的非浸透的交通条件下面考虑错误的隧道和俘获效果的 802.11 个网络的分布式的协作函数(DCF ) 的性能研究。一个实际无线本地区域网络(WL
这是自法国印象派绘画诞生以来,规模最大、主要画家代表作最全的一次来华展览,也是中国艺术家翘首企盼的艺术展览.法国奥塞博物馆是全球收藏印象派绘画最多最权威的博物馆,仅
摘 要: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其中阅读是主要的输入方式,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8  1.培养学生的
关键词:小學音乐教育;欣赏教学;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一、音乐欣赏的作用  一是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培养小学生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有欣赏、唱歌、技能训练以及音乐知识等内容。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就是教孩子唱歌,这占据了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小学生
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上的LIGA技术制作了镍模具,试验了溶液浇铸、反应浇铸、大气模压、真空模压四种不同的塑铸方法.结果表明采用自制模压装置,采用排气法可以获得与
摘 要: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为导向的伟大事业。各医学院校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现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医学院校的党员培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党员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与考核模式是推进学生党建工作进程的重中之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发展对象;教育;培训  1.选题背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民众的健身理念以及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尤其自《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积极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健身操(舞)的推广。本文就中国风健身操(舞)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国风;元素;健身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