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型空间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学者评论,西方教育已经过分技术化,这个时代正以几何平方的速度实现着新的工业增长,与此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产生了有效操控。虚拟社会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当代新型的生存空间,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当代的精神,对当代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语文化要求。
  而这种信息化社会技术性科学性的特点,带给这个社会多元化日渐浓重的特性。
  在多元社会里,用旧有的标准来审视《红楼梦》里的孰是孰非已然失效,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都是强悍的社会网状结构上的一点,我们在文本里读到的是整个社会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能理解黛玉入府的凄惶与谨慎,明白那逢乱失怙后的脆弱与敏感,心疼她伤痛后的自尊和坚持。我们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审视生活、审视文本,而不会简单粗暴地凌驾于生活之上吹毛求疵。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本会赋予我们更丰富的体验,任何的真理都有它的适用值域,淮南之桔淮北为枳,于此为蜜糖,在彼则为砒霜。面对刺秦的荆轲,我们会质问:为了那暗地里挟恩求报的太子丹,真的值得得樊将军之首以入不测之强秦?究竟在荆轲心中,何者为最重?而在我们的心中,何者为最重?
  当进入文本的人生场景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为了阅读的主体,老师无法继续成为高高在上的“导读”角色,而学生也不能被硬性定义在“接受”角色。E时代的阅读,号召的是每个主体结构之间要互相介入彼此整合。而且这种主体介入,不但需要基于原本的文本创作背景,更需要有超出文本经验之上的再创造,赋予它时代再生力。当教师或学生在阅读教学文本时,不自觉地携带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对文本进行试探、商榷和合成时,文本就被置于更广阔的当代生活场景,它就具有更多元的意识流动特征。正如波兰的谚语:让水自流,水自有它的出处。
  語文教学就是一门顺势而为、造势而生的艺术,当我们的患得患失在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前相形见绌时,我们豁然;当我们的畏首畏尾与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狭路相逢时,我们决然;当我们的清风明月与庄子的大鹏展翅相映成趣时,我们淡然。阅读文本就是进行一场有声有色的生命旅行,每个人都会在文本中发现自己独有的旅行意义。
  教师对于教学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只有敏锐地把握了现在教学的需要,意识到统一化的教学对学生思维会形成的重创,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观念上真正扣合教育的前景。换言之,老师要让自己的课堂转变成一个文本的生态园,与学生探讨同一文本经验的不同观点碰撞,或者是不同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在流动的思维状态中,教师的头脑中充满了对课堂阅读教学过程的种种设想,并且他要根据目标、内容和学情,构思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和媒体,并且随时准备灵活调整教学现场,实现更有意义的双向多元的思维碰撞。
  当代社会正在酝酿着一种弹性的生命空间,它既承担着解构功能同时又肩负着建构的责任,它努力去拆解着旧有的结构秩序,不断地吸纳新生的力量去架构一个全新的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当代社会图景。在文本阅读经验的累积中,不断追寻自己的道路,于我们教师而言,这种追寻,既是帮学生寻找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成个性化教学的过程。
其他文献
走在春的深处,当温软的春风拂过我的脸庞,校园里醉人的花香沁人心脾,又一份思考在心中诞生。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了语文教学的迷惘与困惑,开始了教与学的探究。也许无聊,也许无益,但它却真真实实撞入我的脑中,驻进我心里。于是在这如水的月色中,用一支素笔,书写着收获的明媚与欢喜,也书写着一丝忧虑与憧憬。  莎士比亚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摘 要:课程的不断改革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由于农村教学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缺乏,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合作能力的培养,没有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在农村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  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教师要勇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在这个注重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更应努力做一个有个性的好老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个性的好老师呢?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塑
杜甫的“新题乐府”诗,是对传统乐府的体式开拓和艺术创新,集中代表了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鲜明体现了杜诗作为“诗史”的思想高度与时代特征,在杜甫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汉武帝正式创立乐府官署,乐府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也开始了它的发展(虽然当时“乐府”只是朝廷主管音乐的机构名称而非诗体名称,但这种诗歌样式是伴随乐府机构而出现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当时所采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曾云:“不学诗,无以言。”当下还有极为流行这句话:“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确实,美好的现代诗歌能产生极为深刻的社会效应,它能给一个民族带来永不枯竭的活力、青春、梦想、理解与同情,甚至还能建立一整套培养和塑造一个民族乐观、健康、诗意和具有创造性的性格机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的诗歌历史,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诗人犹如天上的璀璨繁星,耀眼闪光。新文化运动以后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虽经千年而历久弥新。部编教材八年级下的《桃花源记》显然就是这样的经典。自东晋以来,“世外桃源”已成为独特理想境界的代名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富饶宁静、和平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以其丰富的思想性,影响着后世文人。它充满着哲理之光,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对《桃花源记》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自主阅读转变为有策略地指导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阅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教师要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兴趣 阅读 语文教学
在历年教学中,总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散文的兴趣不高。课前不会主动预习,上课似懂非懂,不会深入思考,看着试卷上满满的红色的叉,没有成就感。感觉散文阅读学习难,慢慢地对散文学习缺乏了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散文阅读太难,读不懂,所以不愿在散文阅读上多花功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作业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偷工减料,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学习上不主动,不自觉。这些都是散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
摘 要:当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样才能为其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其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实现综合和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相关方法,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做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也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重点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的趋势;高考作文评卷也转而注重理性思辨,对议论文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却大多不尽如人意,议论层次平面化、单一化,说理绝对化、片面化,论证缺乏辩证分析,缺少深度和说服力。因此,本文着重探索一种以退为进的让步论证方法,来建构议论文的逻辑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