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绘画,是中国文化理想集中的体现。在所有的文化想中,留给绘画的余地最大。而且最能看出档次。中国的绘画,不仅仅是现在概念的中国画。也就是说,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仅仅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就可考的资料,最早的绘画是在史前时代的陶器上,那是一些几何纹饰。这种纹饰由制陶工艺决定的,手制陶器需要拍打陶胎,使其细,这样陶胎上捆扎的绳索,会在陶胎上留下印记。如江南地出土的方格纹、网络纹、席纹等,与该地区盛产的竹、苇、席之类有关。说艺术源于生活,这是活的证据。到了人们有意识地刻画,就标志着生活已经开启了绘画的审美之门。到了马家窑化时代,人像进入了装饰,则表明中国的原始绘画成熟了。仔细欣赏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人形纹彩陶盆,你会看出原始生活中十分丰富的东西。美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流、碰撞、接纳美术文化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中,要像国画大师一样,大处着眼,小处收拾。在这个阵地中埋着宝藏,需要你细心挖掘,有时那些嵌在浮沙中并不起眼的贝壳,需要你慧眼识珠,去拾起一个个美丽的意外。
一、在欣赏名作中拓宽视野
中外美术名作都传承着浓郁的特色文化,是学生学习美术文化最好的载体。如果不加取舍地一股脑儿地端给学生品尝,学生会虚不受补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采撷一个最佳欣赏点,来引起师生的共鸣。
撇开史籍记载不说,真正与彩陶纹饰接得上的,是原始岩画,从唐朝开始,岩画陆续被发现,但并未受到重视,很少有人当做艺术来看。现在已发现的岩画,大都分布在内蒙、新疆、云南和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岩画的历史比较悠久,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渗透有关的知识。如学习《在石头上画画》的课堂导人时,笔者选取了中外两幅岩画,提出来一个贴近中年级学生实际的问题:“猜一猜远古的人们在岩石上画了些什么?”由于是第一次看到岩画,学生一开始看不懂,渐渐地学生举起了手。
生:“有点像老虎。”
生:“那是趴着休息的马。”
生:“那低着的是野牛的牛角。”
生:“那拱起来的是牛背。”
师:“那再猜一猜,远古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呢?”
教师顺势问下去。一个别致的课堂导人,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一起探讨了四年级学生能理解的岩画。进而可以结合所学的课文《石头书》进行理解,这样语文和美术学科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比如学习《花的世界》的时候,我紧密联系一年级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围绕“花”的主题,以丰富开放的文字内容、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生活动场面及作业要求,揭示了美术学科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要求和线索,为师生综合学习提供了宽泛的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在与“花的世界”亲密接触中,让学生去体验“花”浓浓的文化内涵。笔者把探究“花”的文化内涵分解成感知“花”的自然美、体验“花”的内在美、表现“花”的艺术美、共享“花”的装饰美,其中体验“花”的内在美是这样展开的。
师:“刚才,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再给大家看两副大家很少看到的花的图片,一幅是700多年前中国宋朝李嵩爷爷的《花篮图》,一幅是116年前荷兰凡·高爷爷的《向日葵》,说说这两幅作品与大家带来的和在课件中看到的图片有什么不同?”
生:“我带来的是用照相机拍的,这两幅作品是画的,真漂亮。”
师:“其实表现花的画还有很多,花卉一直是中外艺术家喜欢表现的内容,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表现花呢?”
生:“因为这些花美。”
师:“因为某些花象征着人们高贵的品质。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的“秋菊能傲霜”,梅花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牡丹花国色天香,是我国的国花,她象征着我国富强繁荣。谁知道南通市的市花是什么?”
生:“菊花。”
师:“那我们学校的校花呢?”
生:“广玉兰”
在课堂上用极宝贵的时间来简要介绍国花、市花、校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明白了花不光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丽的内涵。
二、在师生交流中渗透交际知识
美术课堂教学中,一旦把师生探讨的教学问题投到生活文化的湖面上,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储存,涟漪荡漾。因为这个生活文化的湖面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在苏教版《自画漫画像》教学中,学生画好漫画像后,时间还有余,一个学生自言自语:“我要给爸爸名片的背面画上他的漫画像。”
这句不经意的话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吗?我就鼓励学生试着制作自己的名片,正面写上姓名、学校、班级、年龄、属相、家庭住址、家用电话、邮编等,背面画上自己的漫画像。在学生互赠名片时,我与这个不经意提出倡议的学生示范赠名片时的礼仪:赠名片时双手拿名片,把名字正面对着对方;受赠名片时,双手接,并轻声念对方的名字,说“谢谢”,接过名片后,把名片放在比较重要的地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样,学生在课堂接受的文化信息就是双倍的了,这样的美术课,才显得厚重,学生才会更喜欢。
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真正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这一界定结束了长期以来对美术课程念糊不清的理解,为美术教学的改革开启了新的思路。把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那撒落在神州大地上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必将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有效地传承。
一、在欣赏名作中拓宽视野
中外美术名作都传承着浓郁的特色文化,是学生学习美术文化最好的载体。如果不加取舍地一股脑儿地端给学生品尝,学生会虚不受补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采撷一个最佳欣赏点,来引起师生的共鸣。
撇开史籍记载不说,真正与彩陶纹饰接得上的,是原始岩画,从唐朝开始,岩画陆续被发现,但并未受到重视,很少有人当做艺术来看。现在已发现的岩画,大都分布在内蒙、新疆、云南和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岩画的历史比较悠久,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渗透有关的知识。如学习《在石头上画画》的课堂导人时,笔者选取了中外两幅岩画,提出来一个贴近中年级学生实际的问题:“猜一猜远古的人们在岩石上画了些什么?”由于是第一次看到岩画,学生一开始看不懂,渐渐地学生举起了手。
生:“有点像老虎。”
生:“那是趴着休息的马。”
生:“那低着的是野牛的牛角。”
生:“那拱起来的是牛背。”
师:“那再猜一猜,远古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呢?”
教师顺势问下去。一个别致的课堂导人,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一起探讨了四年级学生能理解的岩画。进而可以结合所学的课文《石头书》进行理解,这样语文和美术学科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比如学习《花的世界》的时候,我紧密联系一年级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围绕“花”的主题,以丰富开放的文字内容、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生活动场面及作业要求,揭示了美术学科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要求和线索,为师生综合学习提供了宽泛的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在与“花的世界”亲密接触中,让学生去体验“花”浓浓的文化内涵。笔者把探究“花”的文化内涵分解成感知“花”的自然美、体验“花”的内在美、表现“花”的艺术美、共享“花”的装饰美,其中体验“花”的内在美是这样展开的。
师:“刚才,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再给大家看两副大家很少看到的花的图片,一幅是700多年前中国宋朝李嵩爷爷的《花篮图》,一幅是116年前荷兰凡·高爷爷的《向日葵》,说说这两幅作品与大家带来的和在课件中看到的图片有什么不同?”
生:“我带来的是用照相机拍的,这两幅作品是画的,真漂亮。”
师:“其实表现花的画还有很多,花卉一直是中外艺术家喜欢表现的内容,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表现花呢?”
生:“因为这些花美。”
师:“因为某些花象征着人们高贵的品质。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的“秋菊能傲霜”,梅花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牡丹花国色天香,是我国的国花,她象征着我国富强繁荣。谁知道南通市的市花是什么?”
生:“菊花。”
师:“那我们学校的校花呢?”
生:“广玉兰”
在课堂上用极宝贵的时间来简要介绍国花、市花、校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明白了花不光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丽的内涵。
二、在师生交流中渗透交际知识
美术课堂教学中,一旦把师生探讨的教学问题投到生活文化的湖面上,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储存,涟漪荡漾。因为这个生活文化的湖面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在苏教版《自画漫画像》教学中,学生画好漫画像后,时间还有余,一个学生自言自语:“我要给爸爸名片的背面画上他的漫画像。”
这句不经意的话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吗?我就鼓励学生试着制作自己的名片,正面写上姓名、学校、班级、年龄、属相、家庭住址、家用电话、邮编等,背面画上自己的漫画像。在学生互赠名片时,我与这个不经意提出倡议的学生示范赠名片时的礼仪:赠名片时双手拿名片,把名字正面对着对方;受赠名片时,双手接,并轻声念对方的名字,说“谢谢”,接过名片后,把名片放在比较重要的地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样,学生在课堂接受的文化信息就是双倍的了,这样的美术课,才显得厚重,学生才会更喜欢。
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真正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这一界定结束了长期以来对美术课程念糊不清的理解,为美术教学的改革开启了新的思路。把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那撒落在神州大地上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必将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有效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