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土扬沙北领地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terw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澳大利亚的北领地、开着英国牌照的车、和一群德国人在野外风餐露宿了近一周,没电没水没信号,每天顶着40℃高温,说着英语、听着德语,在野爆了的各种小道上越着野、吃着灰、穿越一场场暴土扬尘。我还活着,就是五天没洗澡味道有点不太好……

北领地的飞沙走石与咸水鳄


  澳大利亚北领地,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只有区区20万人口;相形之下,北京仅有0.00085万平方公里的回龙观地区常住人口却有30万。南半球的那一边地广人稀的程度真是让人咋舌。
  早在出发前,我就曾尝试把此次行程说明中的几处露营点输入Google地图查找路线,却被Google决绝地告知:“找不到任何线路。”当时便窃喜:看来这真是一场“野”味十足的旅程。而从双脚踏上这片半年不下雨,下雨下半年的“红土领地”起,领队便一直不忘强调:小心鳄鱼,小心鳄鱼!澳大利亚越野体验之行,就这样以一种我设想之外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每晚我们都需要自己挑选地方安营扎寨。而为了避免潜在的鳄鱼袭击风险,第一夜大家纷纷将扎营位置选在了相对远离海边的地方无奈舍弃了大好的沙滩

  北领地这片总面积约占澳大利亚六分之一的神奇土地一共只有三条公路,其中仅有一条名为Stuart的高速是铺装道路,可从首府达尔文一路行至南澳。与此同时,此地的绝大多数人口也都沿着这几条公路聚居,而更广阔的大平原上则是一片荒无人烟。难怪北领地会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BBC评为地球上51个一生中必须去一次的旅行地,成为爱探险、爱自驾以及摄影爱好者们的心头好。
  由于我们到访的时间正值这里半年不见雨的旱季,当行程首日一行人从达尔文国际机场乘坐的小飞机落地名为Gove的小镇子,扑面而来40℃的干燥空气和满眼的红土景观让人感觉一切都很新鲜。
  五十多人组成的团队中以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为主,连出发前的活动介绍都是德语,好在体贴的工作人员把我们几个只讲英语的“异类”聚到一起简单翻译了一下,异类包括:两个西班牙帅哥、三个意大利人和包括我在内的两个中国人。
对于来自另一半星球的我来说,夜幕下铺展开来的南半球的星空宛如一片全新的世界,似乎从视觉到呼吸都有着不同与北半球的精彩

  一场发车仪式后,出发在即。我们的座驾是路虎发现神行,顶着顶框、天线,车身满是各种Logo拉花,外加一副副英国牌照。拉开后备箱便见满满堆放着两顶帐篷、两个睡袋、两把沙滩椅、两桶饮用水;后座冰箱里则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凉气的冰镇可乐和矿泉水。我们一股脑把行李箱、摄影包、三脚架、无人机塞到后座上。我check了车台,握着右舵的方向盘,准备出发。
  澳大利亚沿用英联邦的惯例,左行右舵。握着右舵的方向盘,在经过短暂适应之后就觉得一切良好了—也是,在一整天都难见几辆对向来车的狭窄越野小道上并不太需要谨遵左行规则,但清楚自己车左侧边界和左轮具体位置仍是必要,以便不时之需,毕竟远离自己一侧的距离总是更难判定。
  一驶出Gove镇,就不再有铺装路面,车队在北领地的红土地上飞奔。此刻我们身处的北领地东北位置是标准的热带气候,恰逢旱季使得这里的空气炎热干燥,随便走路都能带起尘土,更别说是车队一行滚滚向前的车轮了。
  
  于是从第一天起,开车吃灰便成了家常便饭,跟前车跟得紧了更是什么都看不见了。“We are just in the dust of Car 2 (我就在第二辆车的灰尘里)。”—也成了这五天里我在车台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几成常态的暴土扬尘相伴让我们生出每天都在穿越火线的错觉,而能留下照片的时候就已算是视线超清晰的时候了,否则根本对不上焦。一只手扶着方向盘,一只手举起相机盲拍这个混沌的世界。
  纵然整个行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在驾车顶着灰尘穿越树林,但其实亲身经历后便感觉过程还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德国人确实会玩且玩得疯。
  首先,整条路线设计得很有意思。虽然表面上都是在树林间穿梭,但复杂的路况使得循着前车窄窄的车辙时,常常是待车轮拨开杂草、轮子真正压上去后我们才能感知路面的变化:比如沙,往往感觉轮子上吃动力了,就知道进了沙地。一会儿便出来了,继而便是碎石、硬土,忽而又尘土飞扬的像硝烟战场,相当好玩。
  我们驾驶的这台发现神行采用横置发动机布局,拥有更偏向前驱的四驱系统。而并未配备4L低速四驱模式的这套中规中矩的四驱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却有着让人惊喜的表现,配合2.2T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的低速高扭特性,通过性和脱困能力都很让人放心。
  当然,要想稳健地体验“飞沙走石”的快感还是颇有一些技巧要学习的。“快过沙子、慢过水”是越野驾驶的真谛。比如驾车进沙地就一定保持速度别松油,不然一旦失去速度,在北领地这些细软的沙地里,陷车便稀松平常。此外别较劲也同样重要,一旦陷车了一定第一时间停下来,用倒挡试试,别执着地原地加油门挠地,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话虽如此,当陷车真的发生,包括当事人在内,大家对此的兴奋感似乎远大于烦躁。当我费力地走在细软的沙子里去看陷车前车的状况时,身边同行的手持救援沙板的领队便笑着问我说:“旅途上大家都喜欢多些故事,这样的救援算不算故事?”当然,救援伙伴本就是玩儿越野的乐趣之一,没有故事起伏的平淡旅程怎么继续?   车行继续,不知不觉已是夕阳时分,透过飘散的烟尘只见温暖的光柱如刀戟般透过道旁的树缝斜射下来,一派唯美意境,这就是传说中的丁达尔现象吧?几个转弯后,眼前豁然开朗,碧海蓝天的美景毫无预兆地在眼前铺展开来,被干粉般的沙尘笼罩了一路的旅者们都不淡定了,车台中一阵儿骚动。领队想必早已了然了大家的心事,于是在车台里贴心地提醒大家通过车内中控面板下方触键将“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切换到沙地模式,顺理成章的,我们就差驾车直奔沙滩去撒野了。这时车台里领队严肃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他在反复强调大家不要靠近海边,因为此地可能真会有鳄鱼袭击人。据说,北领地盛产澳洲咸水鳄,这种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爬行动物相比淡水鳄更为凶猛且富有攻击性。食性很广的它们除了会捕食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乃至大型哺乳动物,有时也会主动攻击并捕食人类。这一状况直接导致大家纷纷将扎营位置选在了相对远离海边的地点,无奈舍弃了大好的沙滩。
  伴着安营扎寨的完成天就黑了下来,天边的晚霞泛着魔幻的光。在传统乐器的节奏中,伴着篝火起舞的原住民的舞蹈原始而热情,同时每个人口中都吟唱着外人难解的歌谣。据说,他们相信手中挥舞的植物枝叶能趋吉避凶。晚霞里、篝火边,渐入佳境的人们邀请来自远方的我们也加入他们的舞蹈。
  说起来澳大利亚现有原住民大概45万,北领地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为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200年前英国殖民者入侵,澳大利亚原住民也经历了与北美大陆印第安人相似的命运,人口骤减。当然如今双方已相安无事、相处和睦,原住民也得到了很多教育、医疗方面的援助。

白蚁国度里豁沙玩水拍星空


  当异域的阳光再次打上脸庞,我们沿着澳大利亚国道继续一路向前,今日继续探索的国道是条完全未铺装、保留着土路灰尘满天原貌的线路。相比一上午略显平淡的行程,午后开始的钻树林下小道的玩儿法让人有了几分新鲜感,就这样循着时软时硬的车辙,一路来到了我们当天的宿营地:Koolatong河。
  见河水清澈,我又动了玩儿心,而恪尽职守的领队仍在不断叮嘱水边有鳄鱼出没,不要靠近。据说这里去年被鳄鱼攻击致死的有四个人,对于这个数字来自人口大国的我们似乎可以相当不以为意,但如果结合北领地本就稀少的人口状况,确实值得引以为戒。
  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安营扎寨妥当后的我们有了充足的时间端着相机出来溜达。一片柔和光线中,我们见到了守护这片林区、在此安居的当地原住民。在这成人们在家生火做饭的时间,孩子们正在河边浅滩嬉戏玩耍。树林里小河旁的夜景美丽深邃,只是我还是没能撑到月亮落下就沉入了梦乡—开一天车绝对是个体力活,需要一个美美的长梦。
  相比昨日的一路平淡,第三天的路况变得相当丰富,而早餐完毕拔营出发后的第一步就相当有趣:穿越宿营地边的这条小河。
  说起来,其实过水不算是个多难的技术活。基本上只要你稳住油门,把稳方向,慢慢通过就好了。具体来说,首先由于水下的情况并不明朗,河底经常有淤泥或青苔导致的石头湿滑,因此要小心观察前车动向,注意感受自身车辆并把稳方向。其次,注意别为了贪水花好看而拼命加速冲水,以免发动机进水。我们干脆地将全地形模式切换至车辙/泥地模式,便可以相对放心地去玩水,看着水花飞溅,吃水线甚至一度推到了机器盖上。而这一天之中,我们横穿了多条溪流,均如履平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路与我们相伴的除了水还有火。据说,森林里可以控制的火势是当地原住民放的,用来烧掉灌木杂草,也算是给土地施肥,等着来年继续滋养树木。
  除了完全没落差的一片片小树林,整个北领地绝对还是白蚁的天下,那些长得像石柱一样的奇特东西正是白蚁的蚁巢。因为种类不同,其外形也不尽相同。有的蚁巢可能会是墓碑一样一排排的向上堆积,也可能是细长圆锥,还可能直接长成蒙古包状。出于好奇下车观察时,同行的队友不小心一推就弄折了一只,略呈蜂窝状的松散构造里面肉眼可见大肚子的白蚁正在忙碌。
  领队告诉我们,蚁巢一直在建设,长起来也快。比如一个雨季中四五个月时间下来,道路中间便经常能堆起半米多高的蚁巢。这些随地、随意生长起来的蚁巢,在汽车经过时常常会遭受推倒再重来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永无止境地重复推着力所不及的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怎么都觉得是个悲伤的故事。
  回到穿越驾驶本身,拿我们大部分时间穿行于树林间的每日重复来说,除了偶尔能感觉到道路两旁的树种有些变化外,更多的时间里景致是平淡无奇的。好在轮下的地形还有几分复杂,加上德国人驾驶风格相当疯狂,于是我便能超畅快地随着车队的节奏一路飞土扬沙地飞奔,恍惚间总有种正在南半球参加WRC拉力赛某场分站赛的错觉。
  而常常,穿越的小道也相当狭窄,从第一天起,我就开始听着道路两边的灌木呲呲划过车身的声音,底盘护板在被卷到两轮间的树枝的侵袭下也遭受着同样的待遇。在路最窄的地方,不但完全没法把手伸到窗外去拍摄,甚至需要头车有人拿着电锯开路,我们的后勤卡车才得以勉强通过继续行进。而在同行的德国伙伴们完全不减速的情况下,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随时确认车身两侧位置,以及分辨哪些灌木可以随便蹭,另外一些树干则不能碰。
  我的车虽然在最先几天完好无损,后面却把原装的漂洋过海来自英国的后牌照颠丢了。而这完全是因为前段旅程节奏太过松散、时间拖得太久,后期德国人便开启了赶路模式。在非铺装路面上我们以80公里/时的速度一路前冲,伴随着一种分外舒爽豪迈的感觉,体会着轮胎带来的细微反馈,一行人就这样在前车扬起的漫天沙尘里一路狂飙,以确保在天黑时赶到当日的露营点。
  当行程进入后期,让我连续怨念了几个晚上错过的星空拍摄计划也终于得以完成。在后半夜,我强忍着哈欠爬起来,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跑来跑去找位置、架机器,只为获得一张星空和车的完美合影。对于来自另一半球的我来说,夜幕下铺展开来的南半球的星空宛如一片全新的世界,似乎从视觉到呼吸都有着不同于北半球的精彩。
  在行程进入第五天,接近凯萨琳市的时候,我们终于从红土路一路开上了北领地唯一一条正式的铺装道路:Stuart高速。于是,整个车队得以放开油门以130公里/时的速度奔驰,这种平稳舒畅的感觉真是久违了。而一路都没能见到一只活袋鼠(被撞死的袋鼠倒是沿着高速随处可见)的我们在去往凯萨琳峡谷的路上算是交到了好运,这一路我们遇到了很多短尾袋鼠,领队带着一脸骄傲不失风趣地说这些生灵都是他写了一通邀请函、打了一晚上电话邀请来的,我们看到的正是这一场短尾袋鼠Party,看着他认真逗趣的表情,我情愿不假思索地信了。
  回想整个五天行程,如此烂的路况条件走下来,整个车队中只出现过一次电瓶没电和撞坏后视镜的情况,还都是人为操作不当所致,除此之外一切堪称顺利完美。最后允许我把旅程结束在凯萨琳峡谷的夕阳里,在美醉了的夕阳颜色中,船上的我们享受着最后的告别晚宴,此刻凝视着眼前宁静开阔的水面,多日来与干燥沙尘做伴的我反倒开始怀念起刚刚过去的那些伴随着路虎发现神行一路疯一路野的时光,想来,那些干燥的日子终将成为生命旅程中最鲜活的记忆,这份激情也将伴我前行,继续穿林翻沙路不停!
其他文献
巴基斯坦时间 2017 年 10 月 2 日中午 12 时 40 分,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员工张梁成功登顶海拔 8125 米的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代表着他成为国内首位完成14座8000米民间登山者。    从2000年第一座雪山玉珠峰开始,17年26座雪山33次攀登,其中包括登顶14座8000米和七大洲最高峰中的6座。在这期间,他也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抵达过南北两极。2005 年经过 7
又一个。  这是一个月内第二个在可可西里遇难的年轻人了。  如果算上之前在他念他翁遇难的飞鱼,在贵州滴水滩瀑布遇难的两名瀑降者,一个月之内频繁多起的户外遇难事故,说是多事之秋一点都不为过。  “这就是你们说的诗与远方。” 在一条热门微博下,一名网友不无嘲讽地说道。  我能说什么好呢? 百年前的探险家穿越可可西里, 是真正为了探索地图上的位置。而后杨柳松打开了一道大门, 让无数渴望探险的青年奉可可西
我们,是一群年纪在30~50岁之间的大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因为热爱户外越野车穿越,慢慢走到了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大家庭。  我们,也是一个姿态丰富的团队,有专业摄影师、环塔车手、藏线老驴、徒步爱好者等等。我们热爱穿越沙漠、挑战藏北无人区,一大把年纪仍然像孩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有了团队精神,彼此依赖,不离不弃。  我们,不仅只有硬派越野车和铁骨铮铮的汉子还有敢于挑战无人区的铿锵玫瑰
江河自古以来就是巴蜀之地连通外界的重要航道。如今,交通已经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问题,江河之上,不见了纤夫和川江号子,多了一群划着皮划艇、踩着桨板的江河探险者。  江河脉动 洋非云  重庆与溪流  漂流提供了一种感受江河脉动的最棒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游泳、皮划艇、桨板等等类型丰富,可难可易,最关键的,是我们始终拥有对江河的向往与崇敬之心。漂流运动特别是在重庆这样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发展与
Male-female conversation i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s simply a network of habits and patterns gleaned from past experience, and women and men have different past experiences. From the t
2012年3月13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教育电视台承办,亚马逊中国独家冠名的第十六届“外研社·亚马逊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启动仪式在我社九层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全国学联副秘书长杜汇良,全国学联办公室主任王良,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曹文泽,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
2008年入手第一台佳能相机前,叨林就喜欢拿着手机和卡片机到处走走拍拍,入手单反后,更是爱不释手,带着它踏遍了大美河山。户外摄影,已然如毒药般渗进了叨林的生活,解不了,戒不掉……  医院手术总是一台接着一台,叨林还是利用休息间隙,用镜头定格手术室里的各种场景,在不打扰手术的情况下,抓拍护士医生手术时的细节。2013年,叨林接诊了一位爱摄影的病人,在以精湛的医术治愈了病人之后,他自己也因为为人称道的
阅读:一生的事业  你可曾观察过,中国人在乘坐地铁、公交、火车时习惯做什么来打发时间吗?大部分人都在低头拨弄手机、玩掌上游戏,或者跟周围的人高谈阔论。但是在英国,地铁里阅读是其一大特色,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神情专注,手不释卷。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既然这样,我们就不应该丧失阅读能力。
触动与启发  2021年,户外行业将会显现一系列大的变化。从内容、产业、品牌、社交、商业模式,直至我们的户外生活,都将发生改变。  这种变化其实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产生,行业中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但大多仍习惯性地沿袭着原来的方式。  2019年开始,兴起了一种精致露营的玩儿法,这种类似“搬家式”的露营大多以“展示”和“炫”为主旨。有的玩家,搬家露营一次,动辄二三十万装备起步。起初这种露营方式并没有引起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s.    相信上面这段对话大家再熟悉不过,几乎所有初级英语教材的头几课里都会教到。但是,如果把B说的fine换成hunky-dory,估计就有很多人找不着北了。其实,hunky-dory就是fine、great的意思,只不过更活泼、更美式化一些,美国人经常使用。  为什么hunky-dory这个看起来和听起来都有几分怪的单词会表示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