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分为四个一级主题分别是: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课标第一条,要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这在形式上更加准确,更加便于评价。要求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因此第一条在这里是一个了解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而后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与机械运动有关的现象。
  课标做了修订过后,在表述上有变化。而这种表述上的变化在操作上更具有操作性,在评价等真正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操作性。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能够举例说明这样一个行为动词,对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表述的非常明确的。
  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学生真正的了解了什么是机械运动呢,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告诉你一个有关什么是机械运动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他是不是理解了,那不一定。是否他真的掌握了这个定义,那还得去了解。生活中常见这样一些运动我们是怎么去描述他的呢?实际上有关机械运动,你要真的用生活中的实例去描述它并不容易,他涉及到一些科学概念的建立,比如说我们要知道,怎么去描述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我们得有参照物。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动和静是不一样的。概念的建立是需要通过一些实践,通过一些讨论,才能够逐步的建立起来的。
  课标第二条改为: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条上,修订前后的课标在表述上还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那么我们怎么样来理解这样一个变化?
  我们从字面上来看,两版课标对比,会发现多了一点要求,是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前是在有关物质那部分已经有的,这次修订我们把和一个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放在一块统一来说,因此就把前面所表述的有关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放在这里了,相应地在前边就把这一条就删去了。
  课标还有一个调整,就是以前课标有关电磁规律、电磁相互作用的问题。在修订课标之前,我们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以前有关电与磁的内容在课标这部分没有明确表述电和磁的相互作用。老师们总觉得差一点东西,但是如果在这里表述了,后面就不好表述了,因此对于课标中有关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我们放到后面了,包括后面的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在后面有。所以说这一条目没有被列入课标这一个主题之下。实际上不是删掉,还在的。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的第三条,是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对比这两段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有关主题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一共三条要求。在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希望学生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第二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热运动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课标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对机械运动这个科学概念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举例来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呢?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应该理解,上面谈到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如果能给学生提醒的话,他们其实都能和平常的一些感官认识联系起来。最难理解是相对性,在学习参照物这个概念之前,平常学生都凭他的经验来判断物体是静还是动,他可能没有真正知道有参照物的存在。老师们教学过程中,怎么样结合学生真实的一些切身感受、一些经验来帮助他建立参照物这个概念,而且用参照物来进行物体动还是静的这种判断,这个就很重要。我觉得我们一般的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其实可能重点都是放在这个地方,即怎么样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实际上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举出许多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比如说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学生出去春游,坐在车上,学生呢,总是好动的,可能会感觉到很激动,会在车里走来走去,这时候老师往往就会说这样一句话,说同学们我们在车开的时候,应该坐在座位上不动,这句话你去体会,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车开的时候,也就是说车在运动的时候,那么第二句说我们要坐着不动,那么为什么车在运动时候,要求我们不动呢。
其他文献
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中渗透和 这些教学思想方法,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启迪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牢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一、数与形是数学  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
我认为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转换: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
一、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在育人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结协作,信任与责任意识等。技术掌握方面,对技术教学因素做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学生乐于主动学,自主学,教师辅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二、设计思路  1、针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的第一需求,本课通过教师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
中国经济网消息,从两江新区管委会获悉,2013年一季度,两江新区工业增长实现良好开局,出口增长强劲,由于开放功能的进一步显现,实现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季度,两江新区出口增势强劲。新区继续深度挖掘保税港、机场、港口等对外开放载体潜力,变口岸优势为外贸优势,较好发挥出聚集辐射功效。一季度,全区进出口总额43.65亿美元,同比增长65.9%,占全市37.9%。其中出口30.68亿美元,增长92.
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如玩钢笔、抓耳挠腮;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常想与同座位说话,不能专心做作业,影响别人。  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课堂气氛,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当中巧用学生名字  在教学中,把授课内容中的名称改成班级学生的名字,尤其是学号靠后,上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对化学教材的特点及教法稍有体会。下面就个人看法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及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便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化学,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对高一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