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对汉语外来语素的解释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sds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对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其主张的“模仿和复制”为汉语外来语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模因论的相关理论,对外来语素的产生过程和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希望以此来补充外来语素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模因论 外来词 语素
  
  “外来词”是指一种语言通过借音、借意或借形,从另一种语言中借入的词汇。(周红红,2009)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文化、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被借入汉语,在其汉化的过程中,通过缩略或者提取元素的方式被语素化,提取出的语素会以类词缀的形式与其他汉语语素组合成词。对汉语外来词语素的研究,一般集中在语音语素化上,也很少有理论支撑,本文将对语音、语义、字形三方面的语素化进行讨论,并用模因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的产生过程和产生机制。
  
  一、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新理论,其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模因(meme),“它是与生物进化的基因相对应的文化信息遗传或复制的基本单位”。(Dawkins,1976)
  Heylighen(1998)认为,模因的复制要经历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指所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是指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会下意识地积累与传统文化一致的模因。
  2.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
  3.表达(expression),为了广泛传播,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由记忆模因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话语是最突出的表达手段。
  4.传输(transmission),借助于有形载体或媒体,模因从一个宿主传输到另一个或更多个潜在的宿主,这一过程也叫复制。
  
   二、模因论与语言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从整体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何自然,2005)
  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何自然,2005)模因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何自然,2007:175)汉语外来词,作为一种语言模因,通过复制、传播,被汉语使用者广泛接受。在使用外来词的过程中,人们在旧模因的基础上提取、类推出新的模因——汉语外来语素,这些模因一般作为类词缀与汉语中的语素相结合产生新词群。模因论的“模仿复制”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的产生过程和产生机制。
  
  三、从模因论看汉语外来语素的产生过程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其主要作用和职能就是构词。“语素的基本特征:一是非独立性,即一般不单独使用,不具备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二是结合能力,合成词中语素的价值只有在与其他成分结合时才能体现出来”(杨晓黎,2008)。
  “在模因的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成功存活下来的为数不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够被成功的复制传播”(Blackmore,1999:38),外来语素则是“强势模因”的一种。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外来语素的产生就是在外来词被借入汉语之后,以一种语言模因的形式不断被复制传播,有些模因进入汉语使用者的认知体系后,生命力较强,广为流传,人们便会在这些旧模因的基础上,通过提取类推出新的模因——最能代表其意思的某个语素。
  外来词构词元素语素化主要表现在语音语素化、语义语素化及字形语素化方面。从模因论角度来看,这三个过程分别对应着模因复制的三种形式:语音复制、语义复制及字形复制。
  (一)语音复制
  语音复制,即外来词构词元素的语音语素化,是指从外来词的语音中分化出的某个音节(模因),作为语素,代表整个词的意义参与构词的过程,这个语素被单音节语音复制。
  Bar(酒吧)→吧:“酒吧”一词被借入汉语之后,被汉语使用者纳入与“喝酒的场所”有关的词汇系统,并被广泛地复制传播。之后,在这一旧模因的基础上,“吧”被单独提取出来,表示场所,这一新模因被继续复制传播,产生了新的词汇系统。它以模因的形式先后被复制为“水吧”“咖啡吧”“茶吧”等与“喝”有关的地方;“网吧”“书吧”“画吧”等休闲场所;以及现在网络流行的“贴吧”“Q吧”“小说吧”“笑话吧”等供人们分享各类信息的网络资源。
  模因“吧”是复制了“bar”的语音后产生的外来语素,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该外来语素简洁、时髦,被汉语使用者广泛地复制传播。
  (二)语义复制
  语义复制,即外来词构词元素的语义语素化,是指从外来词的意思中提取出的某个词(模因),作为类词缀,参与构词,并保留其原来意思的过程。
  Watergate affair(水门事件)→门:这个词源自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affair)。后来出现了轰动世界的“伊朗门(Irangate)”“情报门(CIAgate)”等重大政治丑闻,之后“gate”的语义“门”被借入汉语,其内涵(不光彩的事情)也被纳入汉语使用者的认知系统,这一模因被汉语使用者大量复制,并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地传输,产生了大量新的词汇。例如:原香港广播处处长的“艳女门”,陈冠希、阿朵等人的“艳照门”,章子怡、希尔顿等人的“沙滩门”,亚姐罗曼绮的“洗澡门”,央视主持人马斌的“裸照门”,中国男篮在亚锦赛颁奖礼上的“偷笑门”,以及前不久丰田汽车的“召回门”,车模翟凌的“兽兽门”等。除了这些名人“门”事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也出现了许多“门”事件,曝光了一些普通人的丑闻。
  模因“门”是通过复制“gate”的语义产生的外来语素,在描述“丑闻”的时候既简洁又含蓄,得以通过网络媒体广泛传输,从一个宿体到多个宿体,增加了汉语的表现力,是至今广为流传的强势模因的典型代表。
  (三)字形复制
  字形复制,即外来词构词元素的字形语素化,是指外语词在被借入以后,能代表其意思的某一构词元素被直接提取出来,以模因的形式被直接复制传播,其字形语义被同时保留。
  E-mail→e:随着网络的普及,“e-mail”被借入汉语中,被宿主同化、记忆,之后“e”被单独提取出来,以模因的形式被大量复制,通过网络等媒体在宿主之间广泛传输,于是出现了“e时代”“e部落”“e化管理”“快e客”“e客之家”“生活无限e线通”等。在这些词语里,“e”保留了原来的字形,表示与电子网络有关的事物。
  模因“e”是通过复制其字形产生的外来语素,这一模因也因其简洁、时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汉语语素组合成新词群,增加了汉语的活力,也充分显示了汉语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四、从模因论看汉语外来语素的产生机制
  
  布莱克莫尔(Blackmore)认为,导致模因分化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类自身的特点和由此决定的模仿能力的限度,如感知系统的特性、注意和记忆的机制等。(Blackmore,1999)汉语外来语素很好地适应了人类认知系统的某些特点,从而得以存活下来,成为了强势语言模因。汉语外来语素所具备的特点有:
  (一)内在机制:外来语素本身具有“简洁”的特点,在语言使用中,存在一个“经济原则”,即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一个词够用的话,就不用多个。外来语素模因的广泛复制传播,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用“吧”来指代“……的场所”,用“门”来含蓄地表达“……的丑闻”,用“e”来表示“与电子有关的事物”,外来词素只用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其相应的含义,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二)外在机制:外来语素得以以模因的形式被广泛地复制传播,与汉语使用者的语言心理有关。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西方文化对汉语使用者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城市人群,尤其是青年人对西方文化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在使用语言时,他们喜欢用标新立异的语言来张扬个性,有些中老年人不甘示弱,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再加上中国人有从众的心理,当这些外来语素在宿体之间传播的时候,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宿体,在这样的语言心理下,外来语素普遍被人们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结语
  模因论的实质是对文化传播方式和机制的有效解读,模因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在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系统中,外来词语素的复制正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深层次的表现。汉语是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语言,外来词被借入汉语之后,会以模因的形式被不断地复制传播,其中有些外来词的构词元素被语素化,产生新的模因,这是不同语言相互接触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模因论主张的“模仿和复制”恰当地解释了外来语素的产生过程和产生机制,为我们研究外来语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杨晓黎.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J].汉语学习,2008,(1).
  [4]周红红.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9.
  [5]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6]Dar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UP,1976.
  [7]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e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OL].http://pespmc1.vub.ac.be/papers/memeticsnamur.html,1998.
  
  (范学敏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100044)
其他文献
摘 要:使用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测试项“命题说话”仍由人工判分,测试员通过网络测听录音,评定成绩。在计算机辅助测试模式中,“命题说话”测试出现重复无效话语、故意离题或偷换命题、缺时、延时开口、背诵文稿、内容雷同等现象。诸类现象对应试人的测前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优化测前培训模式,是促进PSC智能化测试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所论具有完善PSJC的实际意义
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已将桑蚕业列为“十一五”重点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而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拥有明显的种桑养蚕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当地农民有多年的养蚕经验,应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