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钟毓材的别样流散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香港作家钟毓材有印尼万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泰国等多重流散,这也促成其多元的流散书写格调。他的新作《人间别样的情与爱》是一部散文诗体小说集,从体裁与题材都有别样呈现,是集流散体验与流散书写于一体的华文流散文学佳作。作品透过抒情主人公主要呈现出自我流散、华侨华人流散、跨族群流散的三种形态。
  关键词:香港文学 华文文学 钟毓材 流散 小说
  世界华文文坛,钟毓材是一位有着多重流散经历的儒商文人。他祖籍广东梅县,1936年生于印尼万隆,20世纪50年代归国求学,60年代初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后辗转中国香港、美国、泰国和中国内地经商,现定居香港并担任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会主席。他曾自述:“我这一生过得很不平静,四海漂泊,天涯浪迹;出生印尼,十六岁回故乡,祖国十三年,中国香港八年之后,美国十八年,再回流东方,在泰国、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又是十几年,人生一个大弯,六十年。从商生涯,起落无定,苦乐悲欢尝遍,然而始终从未放弃文学。”a就其创作历程来看,他早在1964年就凭小说《万隆孩子》获得印尼翡翠文艺比赛一等奖,作品收入同名的“翡翠青年文艺专辑”b。此后,他长期坚持业余创作,至今已出版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剧本等。
  由于不断流转的人生体验,钟毓材的创作理路也烙下别样的流散印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多部头的长篇小说。首先,1996年在中国香港出版的《淘金梦土》 三部曲(《阿彩夫人》 《黄红故事》 《大地主人》) 以崇敬之笔告慰一百五十年前的美国流散华工英灵,王蒙在《序》 中称:“它集中表现了华人在美国开发过程中的贡献、艰难和传奇式的遭遇。……从国内的小说创作来说,这也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使我们的文学画廊中又增加了远离家乡,‘淘金’海外,身处异域,魂归中华的命运特殊的一群。”c其次,200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故乡别传》三部曲(《南来庵内外》 《老家鹞婆岌纪事》 《离乡的女儿》) 是献给故乡梅县的赞歌,深情讴歌海内外流散客家人的近代百年血泪奋斗史。此外,还有即将出版的《香港四重唱》 四部曲,这部大长篇洋洋洒洒百万言,撰写耗时近二十二载,恢弘描绘香港的百年历史。d在钟毓材的流散版图上,“南洋、梅县、美国、中国香港”无疑是四大亮点。
  2019年,钟毓材的新作《人间别样的情与爱》在香港出版,这是一部奇特、别样的散文诗体小说集,堪称是兼容漂泊体验与流散理念的集大成之作。正如“献词”中的解说:“因为别样,人生中有着许多巧合与奇遇,因为别样,呈现出各国各地的独特的景致与风情,还渗透着血泪斑斑的历史故事。”e何谓“别样”?一是体裁的别样,他以散文诗体的叙事十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情爱故事,将充沛情感的流露与生动情节的铺陈相互交融;二是题材的别样,他聚焦于流散母题,多维视角展演出从个体自我到多元群体的流散坎途。在两大“别样”之中,“流散的别样”才是作品感人至深的内核驱动。他将人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谱奏出一曲曲漂泊流散之歌。具体而论,他透过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置换主要呈现出如下三种流散形态。
  一、自我体验的流散轨迹
  钟毓材自生活于印尼的少年时代便深受中国新文学的影响,鲁迅、茅盾、巴金等名家名作不仅为他注入文学热血,更激起他对红色中国的赤诚向往。于是,他毅然踏上回国路,成为印尼归侨,从此四处流散成了人生常态。从流散时空来看,首先是“第二故乡”记忆,确切而言土生土长的老家万隆当是他的“第一家乡”。《战墟上的小草小花》在主人公身上,作者融入了对萬隆的深情怀念。故事从万隆的少年时代讲到暮年,在华族子弟“我”与印尼女孩妮卡、印度女孩阿贝儿的邻里情之下,折射了跨族群的淳朴友情,影射了对日本南侵、印尼反共事件等战乱屠杀的控诉。在红色思潮席卷南洋的1953年,“我”怀有海外赤子情结,为了理想回国,后来阿贝儿也回去印度,妮卡则因印尼共产党的身份被迫流亡荷兰。当两位异国女性孤寂早逝,更投射出一众流散者的悲哀心境。
  其次,梅县原籍是钟毓材回国后的首站,因此他的流散书写常伴有对梅县的家乡记忆与客家情结。《遥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遥想十六岁的“番仔”阿材从南洋回岭东家乡读初中,1955年起到广州读高中、大学,而后又离别故国、漂泊天涯。阿材始终难忘家乡的同窗情谊,故事不仅述及自身的海内外流散,也连带勾起国昌、兰芬支援新疆的国内流散与历史洪流中的苦难遭际。后来,作者还有中国香港、美国等地的再流散经历,在一些篇章中屡有穿插述及。在切己的流散体验之外,他对定居已久的中国香港格外垂青。由此,他也关注香港人的流散,《献给香港的情歌》即属此类。南丽儿生于中国香港,与“我”同届考进新中国的音乐学院。后来,“我”被划为右派并遣送青海改造,她也在20世纪60年代初返归香港。虽然二人两地相隔,但爱情的守候却历久弥坚。
  二、华侨华人的流散历史
  钟毓材本身有着多重的华侨身份,由之便对海外华侨华人的苦难常怀感同身受之情。他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大都离不开华侨华人圈。他笔下的华侨华人群体来自世界各地,有南洋的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有美洲的古巴、美国等,甚至远涉非洲。分量最重的仍然首推印尼,故土万隆毕竟是他的流散原点,从作者掺杂自我体验的流散书写中历历可见。如果说万隆是他肉体上的流散原点,那么梅县则是精神上的流散原乡。虽然他是印尼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裔,但是从其“第二故乡”的自称,可以看出他对父辈下南洋流散的华侨身份的承载。
  在印尼之外,他对四海漂泊的华侨华人有着广博的关怀与深沉的敬意。其一,缩影再现南洋华侨华人血泪史,《情归大金塔》重点为缅甸华侨发声。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排华)灾难让华侨踏上仓皇惊恐的逃难流散路,有的家庭破碎、财产尽失,有的被迫再度移民。当“我”从美国重回第二故乡,当年的恋人春娘早已出家多年,情归故地仰光深层隐含对时代悲剧的控诉。其二,书写美国早期华侨的“猪仔”淘金史以及当代华人移民的身份焦虑。《活着的烈士》中的温炎光是一位“活着的烈士”,他原是梅县的熊明辉,参加抗美援朝却被误认为是已经阵亡的烈士;他被美军俘虏后送到台湾,于是无奈地化名为惠州人温炎光,从此背负着“反共义士”的沉重枷锁;移民美国后,成为“佛兰克”的他倍加沉默压抑。名字的更迭是多元流散的符码象征,一再更名后的身份裂变最终让他走上自我弃绝。宽泛而言,他是20世纪中国人因战事而流散中国台湾、美国的典型代表。其三,表现更为少数边缘的非洲华侨华人,《守望的岩石》的故事追溯自郑和七下西洋,在历史想象中描摹非洲东海岸华族的流散扎根与开枝散叶。纵然历经六百年岁月,明朝流散异邦的船员早已同马林迪古城的热情姑娘通婚繁衍,当年的华族也已渐变为混血的华茂族,但是他们身上流淌着的炎黄血脉却将无尽思念的乡愁定格为岩石眺望的永恒。   三、超越族群的流散视域
  在全球化时代,移民与流散日趋频密,钟毓材不仅内观自我的流散心路,而且外观其他族群的流散。他褒有一颗超越族群的关怀之心,对漂泊异乡的异族流散者尤其如是。在《乌克兰姑娘》中,“我”是一位香港商人作家,从前在北京求学时深受苏联文学影响,且与远在基辅的瓦西丽亚结为笔友。在吉隆坡访游时,他邂逅了三位乌克兰妓女,但并不为寻欢猎艳,而是对异族少女同情怜惜并热心帮助。同样,《来自哈瓦那的少女》写到偷渡美国的古巴少女萝莎,“我”与她素不相识却慷慨资助,表现出对(难民)弱势群体的跨族群关怀。萝莎先是流散美国,而后重回古巴家乡。“我”则有着广州、美国、中国香港的多重流散,从父亲的古巴华侨身份还牵出美洲华侨的流散血泪史。此外,《花都之花》中的“密斯特钟”参加过抗美援朝,对朝、韩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到美国经商却意外结缘堕入风月场的韩国姑娘金淑英。在风流韵事之外,更寓含流散者的创业梦途与跨族抚慰。
  在跨族群书写中,作者对故乡印尼的情感最为炽热,尤其关注印尼共产党人的悲惨命运。《呼唤玛斯·苏帝巴曼》便围绕流散在中国的印尼人展开,借巴里舞蹈家莎麗妮与玛斯的革命爱情表现印尼反共屠杀的创伤记忆。20世纪60年代中,莎丽妮作为共产党精英随印尼代表团访学南京军事学院,然而突发的“九·三〇事件”却让她滞留中国。她带着绝密的化名“叶绿意”扎根中国二十五年,而身为印尼归国侨生的黎亮明当年曾担任她的中文老师。在跨族群师生情的烘托下,作者对印尼政治的关注也透着自身的故乡记忆与流散回望。
  印尼归侨作家钟毓材经历多重流散之后,他的流散书写带有同命相怜式的同情与关怀,展现出有离有散、有悲有喜、有情有义的别样格调。
  ae钟毓材:《人间别样的情与爱》,大中华文化出版社2019年版,第195页,第12页。
  b 翡翠青年文艺专辑:《万隆孩子》,翡翠文化基金会1964年版,第3—14页。
  c钟毓材:《阿彩夫人》,日月星制作公司1996年版,序。
  d 钟毓材给笔者来信中谈及《香港四重唱》出版计划,2020年1月13日。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上资助“百年中国新文学对印尼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9M663342)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马峰,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博士后,研究方向: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蒋子龙对当代文坛有着不容忽视的可贵贡献。在蒋子龙的文学生涯中,中篇形式深得作家重视,中篇创作数量颇丰且屡屡获奖。中篇小说作为蒋子龙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凭借独特的时代剖视与深刻的人性言说,获得了巨大而深广的社会反响,彰显了作家广阔的社会视野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 蒋子龙 中篇小说 时代 人性  蒋子龙的文学创作以可贵的现实主义笔触沟通小说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摘 要: 明清两代,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小说,都塑造了大量的狐女形象,且其原型均为烟花女子。然而两类小说对狐女的褒贬却大相径庭,文言小说中的狐女大多聪慧美貌,多情善良,是难得的红粉知音,甚至能脱人于危难;白话小说中的狐女却多数邪淫恶毒,乃至祸国殃民。如此明显的反差,实际上反映出明清时期士大夫阶层与底层民众对烟花女子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关键词:明清小说 狐女 烟花女子  狐女在明清小说中被大量塑造是
摘 要: 唐传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其中的侠女形象也具有独特性。侠女形象成为整个传奇作品中的亮点,在她们身上体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敢于打破封建伦理道德,率性地选择自己的婚姻爱情。同时,在面对大是大非时表现得沉着冷静,胆大心细,有勇有谋,以非凡的本领张扬着她们的女侠精神。她们打破了女性一直以来温顺乖巧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成长蜕变,也是人格的升华。  关键词:唐传奇 侠女形象 女性  唐传奇是中国
摘 要: 宋元时期对陈子昂五古的丰富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揭示。两宋时期,陈子昂五古从初唐一体上升到“唐古诗之祖”。元代中后期的诗论家在“正变观”的指导下对其五古继续推扬,并得到了选家的响应,确立了陈子昂以《感遇诗》为代表的五古作品的诗歌范式意义。在诗论家与选家的合力作用下,陈子昂“五古正宗”的诗史地位最终确立,并对明清时期对陈子昂五古的接受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 五古 宋元时期 接受  学
摘 要:园林中的草树花木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意象,也是园林景观品题集称的重要构成。园林草木品题常与坞、轩、堂、居等建筑结合,或多将植物置于自然流转与日月运行的时空之中,或将四季之美与时景草木相结合,突显草木品题的时空意涵。园林草木的品题集称与园林建筑景观品题浑然天成,丰富了园林的空间与意境,突显了园林的品格与意韵,建构出一个感受山野自然、体验隐逸情怀的理想天地。  关键词:园林景观 品题集称 草木  
摘 要: 鲍里斯 · 列昂尼多维奇 · 帕斯捷尔纳克是俄国著名的作家、诗人,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众所周知,他创作的诗歌也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蜚声诗坛。帕斯捷尔纳克见证了俄罗斯诗歌空前繁荣的白银时代,并深受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在创作中他偏爱使用象征等手法。诗歌《冬夜》这首诗,运用暴风雪、蜡烛、影子等一系列象征意象,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在战争期间悲郁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
摘要:同样是20世纪经历过战火纷飞的作家,日本作家太宰治和法国作家加缪揭露社会荒谬、叩问人性,都塑造了无法真正融入世界的主人公形象。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与加缪《局外人》里的默尔索都遇到过相似的困境。尽管如此,由于作家视角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大庭叶藏与默尔索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抗世界。但即使以不同方式对峙,他们都是在保护内心最纯真的天地。  关键词:大庭叶藏 边缘人 默尔索 局外人  第二次世
摘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集《英格兰流年》之“神”就是对地域与历史苦难的超越,一种诗意的哲理表达,一种“六经注我”的主体性,这就是散文现实主义的崇高性。所谓散文现实主义指的是散文创作的一种手法,以散文的文体精确细腻地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描写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散文現实主义属于记忆,记忆源于作者切身的经历与体验,它的崇高性体现在将个人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和审
摘 要:器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现。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物质性因素,这些物质性因素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或内涵。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它所呈现的器物异彩纷呈。本文以鼎和锦为例,以此来探析器物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意义:一方面器物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器物是小说结构的预设。  关键词:《红楼梦》 器物研究 鼎 锦  器物指的是与人的衣、食、住、行相关的有质、有型、有彩、有特定用途的劳动产
摘 要: 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表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在代表作《海滨故人》一文中,作家表达了对异性婚恋能否真正达成女性解放的怀疑,将目光投向了姐妹情谊的书写。姐妹同盟提供了女性认识自我的平等空间,女性在其中为彼此提供情感慰藉,进行着精神交流,不断思索新式女性如何在社会中求得自己的地位。尽管姐妹情谊因异性婚恋的冲击而烟消云散,但作家对姐妹情谊书写的关注、对女性自我价值追寻做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