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中的“斜”字读读“xi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
  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该诗属于格律诗。格律诗是唐代产生的诗体,讲究字数、韵脚、平仄和对仗。这首诗中,“斜”、“家”和“花”必须押韵。查看《辞源》、《辞海》,“斜”字在古代读“xiá”,在现代读“xié”。《山行》是属于今体诗平仄格式中的“仄起入韵”格式,首句必须入韵。试看《山行》的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平,  远上寒山石径斜,
  平平(平)仄仄平平。  白云深处有人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停车坐爱枫林晚,
  (平)仄平平仄仄平。  霜叶红于二月花。
  括号中的“平”字,根据“1、3、5不论”,可平声也可仄声。这首是唐诗,“斜”字理所当然地读“xiá”音了。又如杜牧的《赤壁》也是“仄起入韵”格式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折戟沉沙铁未销,
  平平仄仄仄平平。  自将磨洗认前朝。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东风不与周郎便,
  仄仄平平仄仄平。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带点的字必须押韵。虽然“斜”字在现代汉语中只读“xié”,即使说现代格的律诗也已冲破了古典格律诗的界限,不再有“平仄”的要求与限制,只是隔行押韵而已。可这首诗,“斜”字应该按古代读“xiá”,才能保持唐代今体诗的风格,“韵脚”才能合乎唐代的“仄起入韵”格式的“格律诗”的“逻辑”。因为《山行》是古典诗歌中的绝句,这种格律诗具有严密组织形式,它的句数、字数、平仄、音调、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他文献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挖掘多种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予他们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一、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同时又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
教材精析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通过诺曼底号轮船遇险过程中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表现了他临危不惧、沉着果敢、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设计理念  本设计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理论上说,每个学生都有积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自由奔放地思考、想象、表达、写作,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其中对于修改作文的要求是:“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习作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教学目标  
文本解读  《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在作者丰子恺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所以文本的字里行间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文本结构非常清晰,从鹅的叫声、鹅的步态、鹅的吃相三方面,非常细腻而传神地描摹了这位动物朋友。然而,因作者是20世纪初的一位奇人,所以文字表达很明显地带有当时的语言特点,有一些很书面化的词汇和句子,给学生读通文本加大了难度。于是,不让“读通”成为“读透”
情感需求与生俱来,人际隔膜永恒存在,所以人生而寂寞,慰藉常因距离存在,刻意消除距离以获取更多,往往连当初所有都会失去。这便是我阅读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的整体感受。  小说情节很简单,说的是火车司机几十年驾驶列车,每天经过一个小镇,小镇郊外朝他挥手的母女给他的单调工作带来莫大慰藉;当他退休后想找那对母女畅谈生平,却发现当初的所有质朴热情理想都化为庸俗冷硬现实。故事明暗两线并行,明里是火车司机对宁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他的作文教学精彩纷呈,出神入化,显示了高超的技巧、精湛的教学艺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原本不愿写作文的学生喜爱上了作文,他的教学令师生们赞叹不已。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多年以来,于老师在“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引导学生写通知、留言条、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新闻报道、推荐信等等。为创设情境,他
《灯笼》是吴伯箫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抒隋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灯笼》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4课,是“民俗”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除“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书名:隋唐文学批评史  作者:罗根泽  出版单位: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96年  ISBN:9789570512601  定价:104元  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及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至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起、南北文化的融合、中外交流的频繁,也迎来了文学和学术的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饱受相思之痛、怀乡之限和颠沛流离之苦,在凄凉的晚年写下了著名词作《声声慢》。该词通过描写寒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词人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朗诵该词的音频很多,但要么情感不足、矫揉造作,要么过分悲戚、几不能言。笔者以为,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极端,都是由于朗诵者对词作体会不深、不细,没有全面了解李清照这一奇女子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传达词人漫天
【关键词】事物说明文,思维能力,写作教学,活动设计  说明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中易被忽视的角落,不少师生尚未清楚认识到说明文写作的真正价值,没有抓住通过说明文写作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语文思维能力的契机。  说明文的本质即“告诉读者某种事物的道理、形状、性质、成因、功用及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事物说明文主要介绍具体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特点等,是学生更易模仿和写作的说明文类型。事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