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事关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如东县的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数的62.8%,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打造以民为本的农村勤廉工程作为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让农民群众共享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果。
关注民生,把营造创业环境贯穿到勤廉工程中
一是锻造既干事又干净的创业带头人。我们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葆先进本色,当创业表率,做建设先锋”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人、引领农民致富的带路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目前,全县278名村(居)党组织书记中,有224名参与了创业,占村党支部书记人数的80%。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能干事”的同时,我们着力在确保他们“不出事”上下功夫。县纪委会同宣传部、司法局等部门组建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普法宣讲报告团,深入农村街、村、田间一线,宣传反腐倡廉、党纪法规和村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要求,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勤俭廉洁、遵纪守法的意识;制定《村干部十项规定》,明确农村党员干部行为规范;推进余荡村等16个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建设,以典型引路;建立健全村干部勤廉档案,强化基层干部动态监督。
二是打造既高效又优质的创业软环境。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围绕打造一流的创业环境,引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县级行政许可事项由2002年的855项削减到177项,精简率达79.3%,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时限为南通市最短。今年再次提速,规定审批事项当场办结率、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分别达到60%、85%、100%,工商登记注册不超过7个工作日,缩短了办证时间,降低了创业成本。在服务创业过程中,我们还引进ISO9000质量控制体系,按照新版服务标准,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公正、透明、高效的服务促进了群众的创业,受到群众的好评。
三是提供既坚强又长效的创业“保护伞”。为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制定了机关部门“十不准”规定,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重点建立了企业检查登记许可、检查预告等制度,做到“重在规范、少查多帮、查而少处、多补少罚”。同时,强化行政监察,通过明查暗访、创业者座谈等形式,对各地、各部门落实全民创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能等情况进行了解,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强有力的监察监督,有效防止和克服“权力寻租”、“与民争利”。此外,还坚持定期开展民主公开评议机关活动,把评判的权力交给服务对象,交给基层群众。
重视民本,把维护群众利益体现到勤廉工程中
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方面,我们着力实施四项工程:一是“阳光工程”。积极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与此同时,定期对农民负担方案制订及归户计算、农民负担监督卡填制与发放、涉农收费公示、征收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阳光政策阳光操作。二是“减负工程”。全面取消村级行政招待费,严肃查处农村教育乱收费行为,深入治理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对报刊征订实行集中征订和限额征订,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为全县农民每年减轻负担逾千万元。三是“防控工程”。我们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村改水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等涉及农民利益的专项资金展开延伸审计。将各专项资金是否实行专款专用,是否按项目计划使用,有无截留、挪用的现象,作为审计重点。同时,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畜禽医疗服务等事关农民负担的收费有无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农民负担等行为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四是“连心工程”。为了使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到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心贴得更近,我县专门开办了“896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先后播出节目98期,7名正、副县长和63名(次)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室,接受群众咨询投诉。近3年来,通过“896政风行风热线”,共办结各类投诉1027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346件,先后有13人因违规违纪受到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扩大民主,把强化制度保障落实到勤廉工程中
首先,实现了村务公开正常化。目前我县村务公开栏平均面积达10.12平方米,村务公开率100%,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监督政务、村务和党务的积极性,群众满意率大幅提高。其次,实现了财务管理正规化。在规范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推进长效管理。一是改革村级资金管理体制。在各镇建立了会计中心,设立村级资金专户,实行村财镇管、村账镇记的管理模式。二是创新一事一议财务审批模式。对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村民委员会对所筹集的资金使用实行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乡镇农经管理部门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立项管理要求,严格核拨资金,严控超支垫支和增加新债。三是完善村干部报酬制度。实行集中发放管理,严禁违规发放补助、福利和奖金,同时加强退职村干部集体补助和村干部合作养老统筹金管理,严禁利用集体资金为村干部购买商业保险。四是健全村干部审计制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村集体资产、财务状况、债权债务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事项进行定期审计。在村干部离任和任期届满时,进行专门审计,审计结果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第三,实现了政务述评正式化。全面推行村干部勤廉双述双评制度,要求村干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在村干部进行述职述廉的基础上,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评议,对于基本称职票数超过1/3的,镇党委进行诫勉谈话,对于不称职票数超过1/3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
(作者系中共如东县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
关注民生,把营造创业环境贯穿到勤廉工程中
一是锻造既干事又干净的创业带头人。我们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葆先进本色,当创业表率,做建设先锋”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人、引领农民致富的带路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目前,全县278名村(居)党组织书记中,有224名参与了创业,占村党支部书记人数的80%。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能干事”的同时,我们着力在确保他们“不出事”上下功夫。县纪委会同宣传部、司法局等部门组建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普法宣讲报告团,深入农村街、村、田间一线,宣传反腐倡廉、党纪法规和村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要求,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勤俭廉洁、遵纪守法的意识;制定《村干部十项规定》,明确农村党员干部行为规范;推进余荡村等16个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建设,以典型引路;建立健全村干部勤廉档案,强化基层干部动态监督。
二是打造既高效又优质的创业软环境。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围绕打造一流的创业环境,引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县级行政许可事项由2002年的855项削减到177项,精简率达79.3%,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时限为南通市最短。今年再次提速,规定审批事项当场办结率、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分别达到60%、85%、100%,工商登记注册不超过7个工作日,缩短了办证时间,降低了创业成本。在服务创业过程中,我们还引进ISO9000质量控制体系,按照新版服务标准,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公正、透明、高效的服务促进了群众的创业,受到群众的好评。
三是提供既坚强又长效的创业“保护伞”。为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制定了机关部门“十不准”规定,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重点建立了企业检查登记许可、检查预告等制度,做到“重在规范、少查多帮、查而少处、多补少罚”。同时,强化行政监察,通过明查暗访、创业者座谈等形式,对各地、各部门落实全民创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能等情况进行了解,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强有力的监察监督,有效防止和克服“权力寻租”、“与民争利”。此外,还坚持定期开展民主公开评议机关活动,把评判的权力交给服务对象,交给基层群众。
重视民本,把维护群众利益体现到勤廉工程中
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方面,我们着力实施四项工程:一是“阳光工程”。积极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与此同时,定期对农民负担方案制订及归户计算、农民负担监督卡填制与发放、涉农收费公示、征收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阳光政策阳光操作。二是“减负工程”。全面取消村级行政招待费,严肃查处农村教育乱收费行为,深入治理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对报刊征订实行集中征订和限额征订,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为全县农民每年减轻负担逾千万元。三是“防控工程”。我们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村改水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等涉及农民利益的专项资金展开延伸审计。将各专项资金是否实行专款专用,是否按项目计划使用,有无截留、挪用的现象,作为审计重点。同时,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畜禽医疗服务等事关农民负担的收费有无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农民负担等行为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四是“连心工程”。为了使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到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心贴得更近,我县专门开办了“896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先后播出节目98期,7名正、副县长和63名(次)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室,接受群众咨询投诉。近3年来,通过“896政风行风热线”,共办结各类投诉1027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346件,先后有13人因违规违纪受到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扩大民主,把强化制度保障落实到勤廉工程中
首先,实现了村务公开正常化。目前我县村务公开栏平均面积达10.12平方米,村务公开率100%,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监督政务、村务和党务的积极性,群众满意率大幅提高。其次,实现了财务管理正规化。在规范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推进长效管理。一是改革村级资金管理体制。在各镇建立了会计中心,设立村级资金专户,实行村财镇管、村账镇记的管理模式。二是创新一事一议财务审批模式。对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村民委员会对所筹集的资金使用实行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乡镇农经管理部门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立项管理要求,严格核拨资金,严控超支垫支和增加新债。三是完善村干部报酬制度。实行集中发放管理,严禁违规发放补助、福利和奖金,同时加强退职村干部集体补助和村干部合作养老统筹金管理,严禁利用集体资金为村干部购买商业保险。四是健全村干部审计制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村集体资产、财务状况、债权债务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事项进行定期审计。在村干部离任和任期届满时,进行专门审计,审计结果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第三,实现了政务述评正式化。全面推行村干部勤廉双述双评制度,要求村干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在村干部进行述职述廉的基础上,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评议,对于基本称职票数超过1/3的,镇党委进行诫勉谈话,对于不称职票数超过1/3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
(作者系中共如东县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