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疏淡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i_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见到明人董其昌的书法作品,都如同行在深秋空山,生出闲旷清明的舒适感。除了和他下笔轻灵有关,究其原因,就是留白多。董书和其他书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章法上的疏宕,字距宽,行距更宽——同样一张纸,字数要比其他书家少了许多,甚至留白部分超过了墨迹。不知留白妙处的人说:“太浪费纸张了。”
  一张洁白的宣纸在未落墨之前,称得上是一个物理空间,是一种物质材料。书法家落墨于纸上,开始了精神的旅程,枯润疾涩的点线出现了。我们称着墨处和未着墨处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虚实、黑白、盈亏、隐露。
  纸张成了书法家抒情写意的载体。第一个字在纸面上的右上方落下之后,一个又一个、一行又一行的字鱼贯而出。渐渐地,黑色的字迹不断填充着白色的纸面,形成黑白比例的增减、争让,白色不断减少,而黑色逼近。我们看到了实的方面——每一个实在的字的出现;我们也看到了虚的方面,即空白之处。此时的空白已经成为一种氛围,构成了很有意味的语言环境。有人把一张纸当作一个筐,不加取舍地往里边装,以为装得越多越好,字迹密密麻麻,印章四处钤盖,以为有分量,却未曾思忖其中的堵塞、拥挤和沉闷挤走了多少美感。可以打个比方,一个鱼缸放入五七尾金鱼,一缕绿色的水草,令人赏心悦目;如果放满一缸金鱼,密不容身,便只能从实用处来评说了。
  古代的画家如马远、夏圭,都是深知留白妙用的,在纸之一边、一角落笔,余下的看似无物,轻轻一抹,便是长天浮云、长河水气,意趣幽远。书法不是绘画,它的留白让人感受到空灵、玄澹。譬如晋人王珣书的《伯远帖》,用笔洁净利落,清清爽爽,不使气任性,虽是小作品,观罢有天朗气清的开阔。再如明人陈老莲的行草书,人如在秋夜月色下行,有些寥寂、萧疏。他也在行与行之间留出很大的空白,字形清瘦,蜿蜒而下,有一缕缕逸趣渗出,优雅超脱。欣赏者的神思从容地穿行在字里行间,这些留白给了欣赏有优游自在的可能。常人向书法家索字时,总是希望尺幅之内字数繁多,倘寥寥数字便以为书法家敷衍应付,相互的审美距离已经遥远。
  墨迹充塞天地,这类作品也着实不少,原因何在?对于创作者而言,多年来刻苦研习技巧,就是用来表现的,在创作中充满了强烈的表现欲,势必使出浑身解数尽全力为之,结果表现得缺乏节制,长枪大戟,剑拔弩张,黑气沉沉,霸气汹汹,观毕颇觉沉闷、紧张。这很像初写文章者,撷浮华,采膏泽,刻辞镂意,没有使人联想回味的余地。
  不禁让人想到乾隆,他喜爱欣赏前人名画的趣味非同一般,欣赏毕,必定将感受成于诗,题于画面空白处。而空白处正是画家有意空下的,虚灵缥缈,却让乾隆的墨迹填塞了,大格局遂成小家子气,欣赏不到辽远的气息了。
  宗白华曾经谈到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的重要。因为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书法创作也是如此——不妨打开一扇“窗子”。
  [感悟]作者以鲜活的例证与生动的笔调,为我们释解着一种审美,传递着一种思想:书法需要留白。在作者的笔下,一个非常高深的命题显得那样从容与明晰。缘由何在?首先,作者适时引述实例,从开篇董其昌的书法,到古代画家马远、夏圭的笔墨,再到《伯远帖》……实例的存在,让虚幻的理论存具了一种具象传递的可能;其次,作者正反言说,增强对比度,进而稳固自身观点,如第三段中“我们也看到了虚的方面,即空白之处……却未曾思忖其中的堵塞、拥挤和沉闷挤走了多少美感”,疏稀与繁密,两相对照,美丑自明。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表述,如以鱼缸中鱼数量的多少带来的美感来比喻书法的疏密带来的美感,充满生活气息,不仅消融着作者与读者的感知差距,更拉近了书法与生活的距离。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生命是美好的,只有生命,才能享受美好,创造美好。生命没有了,一切也没有了,如同一棵树,当它的生命停止的时候,它的包括绿在内的美丽也就销声匿迹了;如同一座城池,当它成为废墟的时候,它的繁华和灿烂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对废墟多有感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有精彩描绘:“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
期刊
【出新策略】  高考议论文怎样走出“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立论老套,人云亦云”等误区,写出新意?有效的对策是:  一、关注当代热点,论证给力到位。下面的范文《肉体慢点走,等等灵魂》之所以引人一读,就在于立论触摸当代热点,击中世人生活理念、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三个“误区”,振聋发聩,新意迭出。文章在向现代人推出“慢生活”,引导人们走出上述三个误区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和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以论述的纵横开阖
期刊
如果把蜜蜂放大100倍,人所看到的蜜蜂根本不是蜜蜂,而是一辆卡车。卡车也不对,是金绒毛坦克。但坦克没有装翅膀,它应该是一架武装直升机,或会飞的卡车,装备六只钳子的坦克。蜜蜂被放大之后,人们看到的是科技产品。它的复眼如LED屏幕,明晃晃的又像100×100只灯。它的嘴——姑且叫嘴,实际是采集器。人嘴如果换成这样一个采集器,道德将明显提升。人的道德下降(或道德有可能下降)与口部采集器的结构有关,其舌的
期刊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将一事无成,永远被别人踩在脚下,正如哲学家托富所说:“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物。”但是,不论多大的梦想,还是多大的抱负,首先都要立足自身,从实际出发;否则,它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有人问及微软公司的发展时,比尔·盖茨说:“做生意要量力而行,我们不能做公司能力范围以外的生意。”翻开比尔·盖茨的履历很容易发现,他一直在低调地做
期刊
【话题阐释】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茫茫尘世,只有人的生命值得我们去敬畏。其实不然,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呵护,去敬畏。即使是一株小草,一只蚂蚁,它们的生命也是至高无上的。而生命,有时如磐石一般坚毅,有时又如小草一样脆弱。努力进取,奋勇拼搏,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关爱生命,呵护弱小,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认真思索,深入体察,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所以,用自己的一颗
期刊
【真题回放】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  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今年,
期刊
【主题导语】  陈忠实, 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虽功成名就,却一直没有离开乡土,在精神上一直保持着中国农民最为可贵和可敬的一面。其散文语言凝练质朴,境界高远淡然,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让人回味不绝。  【选文一】  难忘一种鸟叫声  陈忠实  在乡村生活和工作的几十年里,每到公历5月中下旬的初夏时节,无论是行走在乡间土路上,抑或是坐在月光朦胧的自家小院里,
期刊
苏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在香椿树街上游荡嬉戏的凶悍少年,业已成为了苏童身上一个极具个性魅力的文化符号。  V·S·奈保尔,英国印度裔作家,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毛姆文学奖的《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早期的代表作,他以不长的篇幅塑造了数十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全书分为十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主要人物,他们——自我孤立于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在这条破败的长街上肆意地挥霍着自己麻木不仁的生命。  一、
期刊
清名(节选)  梁晓声  倘非子诚的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很小。他已于去年本科毕业,当了京郊一名“村官”。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儿。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的个子,腰板挺直,
期刊
人一定要有梦想,即使它很遥远。  ——题记  梦想是港湾中蓄势待发的航船,等待着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梦想是心底散发的光线,等待着刺破黑暗迎向光明;梦想是休憩在巨树枝头的雄鹰,等待着展翅翱翔与风搏击。  拥有梦想的人生是绚烂的。花苞有了梦想,得以含苞怒放摇曳风中;小溪有了梦想,得以奔流不息汇集大海;种子有了梦想,得以破土萌芽拥抱春光。  梦,一定要敢想,不然怎么叫梦想呢?温家宝总理曾写过一首名为《仰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