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主的科学。在其传授的过程中,切忌把政治课讲成纯政治理论,而应自觉、有序、有意、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观点联系融会,使之渗透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既通过各学科知识理解政治教材的知识点,又以政治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在传授概念观点时与历史联系激起学生兴趣。
自古“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政治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回到“昨天”的政治,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认识触发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从而融会贯通。
如在讲初一年级《意志》一节时,列举历史上具有坚强意志历史人物的事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苏武被扣边塞二十年不降仍牧羊;屈原被逐忧愤著《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李时珍三十年如一日著《本草纲目》;文天祥被俘写出感人肺腑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失聪写出《交响乐》等。这些人面对困难、打击和挫折,迎难而上,最终成为后世敬仰的历史名人。如此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而且会自觉地在困难挫折中磨炼意志,成为意志坚强的成功者。
又如初中政治第一册第二单元内容《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教学中,渗透岳飞和《三国演义》等历史知识内容。一个讲的是牛皋,几次和金兀术交战都战败,最后一次战胜了金兀术,并把金兀术打死,而自己因高兴过度而笑死;另一个是周瑜,被诸葛亮三次巧妙设计而激怒,最后怒不可遏,吐血身亡。两个大英雄,一个“乐极生悲”,一个“气绝而终”,都是因为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而发生的的悲剧。
再如在教学初一《诚实守信,勇于改过》时,教师可以运用历史小故事,设计如下情境: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误砍了爸爸心爱的小樱桃树。爸爸回来发现此事后,声称一定要追查砍树的人。小华盛顿得知此事,心想,如果我不承认是我砍的,错怪了别人,那多不好。终于,他大胆地走到爸爸面前,惭愧地说:“树是我砍的,您就处罚我吧!”爸爸听后转怒为喜,并意味深长地说:“爸爸为你高兴,你这样做比爸爸的一百棵樱桃树都珍贵得多。诚实比什么都重要!”这种感性材料,印证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又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感到政治课能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无形之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二、在解决一些重点难点时运用数学公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公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对于初二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用教学公式来解决。如对于两者关系的第一点: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用数学公式中的相互于公式AB来表示,即权利和义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既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又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这里权利和义务既是A又是B,非常好理解,对于第三点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用递推公式A→B,B→C,C→A来表示。具体就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且得到保证,就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国家的建设事业发展了,公民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权利。在这里,A指权利,B至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C指义务。
三、在理解政治观点时迁移语文知识易理解。
在政治教学中,经常迁移语文课本中学生熟悉的知识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语文。
如在讲“热爱祖国”内容时,老师可以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语文学过的古代名言辅助教学。当教师起个头,让同学接上来,活跃课堂气氛,无不令同学们为我们中华民族倍感自豪,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又如讲《培养坚强意志》,让学生联系语文知识列举事例。除了课本中荀子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外,学生还列举出很多有价值的名言,如爱默生:“你要出类拔萃,谁也阻挡不了你!如果你光对自己怀疑,而又相信命运,那又有什么作用呢?”海伦·凯勒:“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方志敏:“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才能智慧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等表现名家对意志坚强的理解的句子。
利用文学知识所提供的情境材料,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追求的需要,自觉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迸发出智慧火花,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进而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特别是对学科间综合内容的要求,中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的科技信息,特别是知识交叉点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钻研新教材,探讨教法,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交流,使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准向广博和精深发展,从而适应当前的形势,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一、在传授概念观点时与历史联系激起学生兴趣。
自古“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政治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回到“昨天”的政治,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认识触发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从而融会贯通。
如在讲初一年级《意志》一节时,列举历史上具有坚强意志历史人物的事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苏武被扣边塞二十年不降仍牧羊;屈原被逐忧愤著《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李时珍三十年如一日著《本草纲目》;文天祥被俘写出感人肺腑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失聪写出《交响乐》等。这些人面对困难、打击和挫折,迎难而上,最终成为后世敬仰的历史名人。如此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而且会自觉地在困难挫折中磨炼意志,成为意志坚强的成功者。
又如初中政治第一册第二单元内容《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教学中,渗透岳飞和《三国演义》等历史知识内容。一个讲的是牛皋,几次和金兀术交战都战败,最后一次战胜了金兀术,并把金兀术打死,而自己因高兴过度而笑死;另一个是周瑜,被诸葛亮三次巧妙设计而激怒,最后怒不可遏,吐血身亡。两个大英雄,一个“乐极生悲”,一个“气绝而终”,都是因为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而发生的的悲剧。
再如在教学初一《诚实守信,勇于改过》时,教师可以运用历史小故事,设计如下情境: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误砍了爸爸心爱的小樱桃树。爸爸回来发现此事后,声称一定要追查砍树的人。小华盛顿得知此事,心想,如果我不承认是我砍的,错怪了别人,那多不好。终于,他大胆地走到爸爸面前,惭愧地说:“树是我砍的,您就处罚我吧!”爸爸听后转怒为喜,并意味深长地说:“爸爸为你高兴,你这样做比爸爸的一百棵樱桃树都珍贵得多。诚实比什么都重要!”这种感性材料,印证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又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感到政治课能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无形之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二、在解决一些重点难点时运用数学公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公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对于初二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用教学公式来解决。如对于两者关系的第一点: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用数学公式中的相互于公式AB来表示,即权利和义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既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又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这里权利和义务既是A又是B,非常好理解,对于第三点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用递推公式A→B,B→C,C→A来表示。具体就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且得到保证,就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国家的建设事业发展了,公民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权利。在这里,A指权利,B至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C指义务。
三、在理解政治观点时迁移语文知识易理解。
在政治教学中,经常迁移语文课本中学生熟悉的知识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语文。
如在讲“热爱祖国”内容时,老师可以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语文学过的古代名言辅助教学。当教师起个头,让同学接上来,活跃课堂气氛,无不令同学们为我们中华民族倍感自豪,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又如讲《培养坚强意志》,让学生联系语文知识列举事例。除了课本中荀子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外,学生还列举出很多有价值的名言,如爱默生:“你要出类拔萃,谁也阻挡不了你!如果你光对自己怀疑,而又相信命运,那又有什么作用呢?”海伦·凯勒:“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方志敏:“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才能智慧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等表现名家对意志坚强的理解的句子。
利用文学知识所提供的情境材料,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追求的需要,自觉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迸发出智慧火花,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进而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特别是对学科间综合内容的要求,中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的科技信息,特别是知识交叉点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钻研新教材,探讨教法,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交流,使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准向广博和精深发展,从而适应当前的形势,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