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启动与实施,木材生产将主要依靠人工林主伐。本文对人工林生态采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对策。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采运;问题;对策
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速推进以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转变,是林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既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需要,对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人工林生态采运存在问题
1.1 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
在山地人工林区采用不恰当的采伐方式和工艺设备已造成严重土壤侵蚀和水患。人工林多代连栽,引起杉木、桉树、杨树及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尤以杉木林为最。地力衰退还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由于针叶树种的固有特性,在营养元素循环上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二是与栽培措施有关,采取皆伐作业、炼山、全垦整地和不合理的林地管理等引起有机质大量消耗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的营养元素从生态系统中输出;三是与栽培周期有关,短轮伐期人工林,林下植被未能充分发育,林地积累的养分少,参与生态系统循环养分数量有限,营养元素归还与吸收比值低,随着林地栽杉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亏缺日益严重。
1.2 经营方式不当,结构不合理
森林采伐更新导致的生态系统简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大面积森林皆伐后,更新起人工用材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粗放或措施不当,造成物质输入输出失衡,用地与养地失调,这在南方林区尤为明显,群落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缺乏自肥能力,维护地力能力差。由于强调密植,中幼林郁闭度过大又不能及时间伐,影响林木生长和林地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1.3 采伐制度片面,政策不合理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着眼于木材生产,没有充分考虑到森林效益的多元化,在选择伐区作业方式时,大多只强调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忽视了采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盲目采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往把采、集、运三者作为一个系统,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技术很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两林三划分”中,将一些可直接利用的人工用材林划分为重点公益林,停止了经营管理、采伐利用。该林分如不及时进行定量间伐和主伐利用,将因自然稀疏、病虫害等因素,使其产量下降。同时,因没有进行及时抚育而死亡的树木,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人工林生态采运研究对策
2.1 改革传统经营措施,降低对林地干扰强度
对传统的人工林采伐和营林措施进行相应改革,以降低对林地干扰强度。首先,合理确定采伐方式。对陡坡和江河两岸一重山(特别是江河上游的)常绿阔叶林应尽量予以保护,并采用择伐作业进行更新;皆伐作业应严格控制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若条件许可,应采用全悬索道原木集材,以减少集材过程对林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提倡稀植(初植密度应低)制度。特别是当前小径材销路有限,间伐材生产成本较高时更应提倡稀植。这样,可避免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间伐,避免杉木人工林幼林因密度过大导致其对地上和地下营养空间争夺,从而缩短杉木的速生期持续时间及降低其生长量;可降低因间伐而增加养分净输出;对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作用明显,有益于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形成。第三,幼林抚育保证及时郁闭。尽量采用不全面除草松土或扩穴连带,而只在杉木种植穴周围除去对杉木生长有负面影响的杂草和灌木,对杉木生长无不利影响的杂灌应尽量予以保留;若幼林地杂草过于繁茂,则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及时抑制杂灌草对杉木幼树生长的不利影响。第四,实施环境可行的低干扰采运技术和设备。在林区道路、采运作业、采运机械和工艺等方面采用先进和适用的技术。
2.2 采用合理更新措施,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程度直接影响该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发挥。要加大间伐强度,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促进形成乔灌草结合的人工群落;造林中保留一些空旷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且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在立地条件中等的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林时,可套种绿肥,以增加地表盖度;针对不同树种与不同林龄阶段的林分,确定抚育间伐种类、方法、选木原则及间伐强度,有部分人工纯林划分在公益林内,急需国家政策调整,方可实施改造;在适地适树前提下,应用各种生物技术及良种选育和推广,开展联合攻关。这些措施不但能增加群落结构复杂性与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同时亦能改善土壤肥力 促进杉木生长。
2.3 施行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人工林采伐制度
采取森林采伐规范和激励措施,施行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意识,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适时地调整人工林采伐的政策规定。如:对现有人工林进行统一规划,分别不同地域、立地等级、栽杉代数和林分生育阶段,从长远的林地利用出发,造林更新时要考虑到下一茬(轮)的林地利用方式和应采取的栽培模式和营林措施;速生丰产林的发展条件(包括造林面积、造林地的地位指数、树种搭配、培育年限、营林措施及造林密度等)要有适当控制,以免造成新的地力衰退;对私有人工林的采伐管理上,在从严核定采伐限额的前提下,在限额指标内对采伐许可证的发放应适当放宽,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持续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
3.人工林生态采运研究前景
3.1 人工生态林择伐与更新技术的系列研究
按照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后考虑生态的人工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系列研究,应改变“以空间代时间”的传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固定样地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尤其是考虑生态的人工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的研究。应以原生针阔混交林为模式,将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其进行结构特征比较,按自然干扰原理与经营目标,确定择伐木、择伐周期及伐后空间格局。
3.2 人工商品林生态采运理论及其作业技术
人工商品林生态采运作业技术系列研究,应把采、集、运三者作为一个系统,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森林生态采伐学为指导,开展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立地、不同集運材方式的皆伐和择伐作业实验,观察林地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研究其对人工商品林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
3.3 基于工业生态学的人工林采运模式研究
将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人工林生态采运系统中,分析工业生态学方法(包括工业代谢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非物质化服务、环境材料和环境友好产品等)在人工林采伐系统研究中的适用性,建立较新型的人工林生态采伐原则和研究方法体系;研究人工林生态采伐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模式,基于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4个基本要求的人工林采伐周期中,各阶段的清洁化生产工艺系统的设计指南;建立人一机一环境协调,保证生态和环境效益的人工林采伐作业系统。■
【参考文献】
[1]周新年,张正雄,巫志龙,等.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2):180-185.
[2]马祥庆,叶世坚,陈绍栓.短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0,36(6):47-52.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采运;问题;对策
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速推进以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转变,是林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既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需要,对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人工林生态采运存在问题
1.1 林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
在山地人工林区采用不恰当的采伐方式和工艺设备已造成严重土壤侵蚀和水患。人工林多代连栽,引起杉木、桉树、杨树及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尤以杉木林为最。地力衰退还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由于针叶树种的固有特性,在营养元素循环上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二是与栽培措施有关,采取皆伐作业、炼山、全垦整地和不合理的林地管理等引起有机质大量消耗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的营养元素从生态系统中输出;三是与栽培周期有关,短轮伐期人工林,林下植被未能充分发育,林地积累的养分少,参与生态系统循环养分数量有限,营养元素归还与吸收比值低,随着林地栽杉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亏缺日益严重。
1.2 经营方式不当,结构不合理
森林采伐更新导致的生态系统简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大面积森林皆伐后,更新起人工用材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粗放或措施不当,造成物质输入输出失衡,用地与养地失调,这在南方林区尤为明显,群落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缺乏自肥能力,维护地力能力差。由于强调密植,中幼林郁闭度过大又不能及时间伐,影响林木生长和林地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1.3 采伐制度片面,政策不合理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着眼于木材生产,没有充分考虑到森林效益的多元化,在选择伐区作业方式时,大多只强调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忽视了采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盲目采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往把采、集、运三者作为一个系统,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技术很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两林三划分”中,将一些可直接利用的人工用材林划分为重点公益林,停止了经营管理、采伐利用。该林分如不及时进行定量间伐和主伐利用,将因自然稀疏、病虫害等因素,使其产量下降。同时,因没有进行及时抚育而死亡的树木,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人工林生态采运研究对策
2.1 改革传统经营措施,降低对林地干扰强度
对传统的人工林采伐和营林措施进行相应改革,以降低对林地干扰强度。首先,合理确定采伐方式。对陡坡和江河两岸一重山(特别是江河上游的)常绿阔叶林应尽量予以保护,并采用择伐作业进行更新;皆伐作业应严格控制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若条件许可,应采用全悬索道原木集材,以减少集材过程对林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提倡稀植(初植密度应低)制度。特别是当前小径材销路有限,间伐材生产成本较高时更应提倡稀植。这样,可避免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间伐,避免杉木人工林幼林因密度过大导致其对地上和地下营养空间争夺,从而缩短杉木的速生期持续时间及降低其生长量;可降低因间伐而增加养分净输出;对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作用明显,有益于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形成。第三,幼林抚育保证及时郁闭。尽量采用不全面除草松土或扩穴连带,而只在杉木种植穴周围除去对杉木生长有负面影响的杂草和灌木,对杉木生长无不利影响的杂灌应尽量予以保留;若幼林地杂草过于繁茂,则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及时抑制杂灌草对杉木幼树生长的不利影响。第四,实施环境可行的低干扰采运技术和设备。在林区道路、采运作业、采运机械和工艺等方面采用先进和适用的技术。
2.2 采用合理更新措施,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程度直接影响该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发挥。要加大间伐强度,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促进形成乔灌草结合的人工群落;造林中保留一些空旷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且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在立地条件中等的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林时,可套种绿肥,以增加地表盖度;针对不同树种与不同林龄阶段的林分,确定抚育间伐种类、方法、选木原则及间伐强度,有部分人工纯林划分在公益林内,急需国家政策调整,方可实施改造;在适地适树前提下,应用各种生物技术及良种选育和推广,开展联合攻关。这些措施不但能增加群落结构复杂性与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同时亦能改善土壤肥力 促进杉木生长。
2.3 施行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人工林采伐制度
采取森林采伐规范和激励措施,施行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意识,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适时地调整人工林采伐的政策规定。如:对现有人工林进行统一规划,分别不同地域、立地等级、栽杉代数和林分生育阶段,从长远的林地利用出发,造林更新时要考虑到下一茬(轮)的林地利用方式和应采取的栽培模式和营林措施;速生丰产林的发展条件(包括造林面积、造林地的地位指数、树种搭配、培育年限、营林措施及造林密度等)要有适当控制,以免造成新的地力衰退;对私有人工林的采伐管理上,在从严核定采伐限额的前提下,在限额指标内对采伐许可证的发放应适当放宽,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持续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
3.人工林生态采运研究前景
3.1 人工生态林择伐与更新技术的系列研究
按照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后考虑生态的人工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系列研究,应改变“以空间代时间”的传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固定样地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尤其是考虑生态的人工林择伐及更新作业技术的研究。应以原生针阔混交林为模式,将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其进行结构特征比较,按自然干扰原理与经营目标,确定择伐木、择伐周期及伐后空间格局。
3.2 人工商品林生态采运理论及其作业技术
人工商品林生态采运作业技术系列研究,应把采、集、运三者作为一个系统,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森林生态采伐学为指导,开展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立地、不同集運材方式的皆伐和择伐作业实验,观察林地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研究其对人工商品林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
3.3 基于工业生态学的人工林采运模式研究
将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人工林生态采运系统中,分析工业生态学方法(包括工业代谢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非物质化服务、环境材料和环境友好产品等)在人工林采伐系统研究中的适用性,建立较新型的人工林生态采伐原则和研究方法体系;研究人工林生态采伐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模式,基于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4个基本要求的人工林采伐周期中,各阶段的清洁化生产工艺系统的设计指南;建立人一机一环境协调,保证生态和环境效益的人工林采伐作业系统。■
【参考文献】
[1]周新年,张正雄,巫志龙,等.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2):180-185.
[2]马祥庆,叶世坚,陈绍栓.短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0,36(6):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