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对高中生知识素养、学习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对高中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培养正确、积极、高尚、科学的德育情感和素养。为此笔者现简要论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1.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触发高中生团结向上的学习情态
学习情感和思想情感的培养和树立,需要良好学习氛围、适宜教学情境的熏染。高中生经过阶段性的实践和锻炼,学习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得到了培养。学习活动作为一项集体性、互助性的整体过程,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出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设置生动、真实、趣味的教学氛围,将学生个体引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集体学习活动,保持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情态。如在“三角函数”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教材内容的生活应用特性,设置“货轮进入港口”的教学氛围,抓住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使高中生保持学习主动性,深入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中,进而构建团结合作的学习情感。
2.强化实践过程指导,奠定高中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求知情感
实践探究是高中生学习新知、掌握策略、有效解题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实践探究活动的有效、深入开展,能够对高中生勇于实践的探索求知情感培养起到促进和提升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学科,学生在探知解答过程中,需要通过思考、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手段,这有助于培养高中生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的求知情感。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指导,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动手探究解决疑难问题,树立知难而进、克难求进的进取精神和能动探索的求知情感。
问题:设对于任意实数x,不等式|x 7| |x-1|≥m恒成立。(1)求m的取值范围;(2)当m取最大值时,解关于x的不等式:|x-3|-2x≤2m-12。
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内容后认为:“解题时需要运用到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条件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小组合作探析认为“第一小题要使不等式|x 7| |x-1|≥m恒成立,需f(x)=|x 7| |x-1|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m,问题转化为求f(x)的最小值;第二小题当m取最大值8时,原不等式等价于:|x-3|-2x≤4,去掉绝对值符号,解此不等式”。此时,教师对学生所探求的解题思路进行补充指导,学生开始解题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解题策略的总结归纳活动,得出:解题时要渗透等价转化的解题思想,将解不等式问题转化为解函数的问题案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解题活动过程进行评析,对学生实践探究中战胜困难、找寻出路的活动进行表扬,并提出进一步的希望和期待,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和奠定勇于克难的求知情感。
3.肯定思维辨析成果,培养高中生乐于思考的积极心态
思维辨析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能和素养。而数学学科抽象性较强、逻辑性较强,学生在思考分析过程中,面对较为复杂的疑难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不想思考、不愿思维的消极情感。在教学活动中,部分高中生在遇到具有一定解答难度、思考难度的数学问题案例时,内心产生“畏惧”“消极”情绪,不愿参与思考分析活动,产生“不劳而获”“吃现成饭”的心理,思考分析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制。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主动思维情感培养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提供学生思考分析时机,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活动,肯定学生思考分析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主动积极思考分析的学习情感。
如在“已知△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2,且asinA-csinC=(a-b)sinB。求∠C的度数以及△ABC的面积S的最大值”问题的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问题条件的整体感知,认为该问题解题时:“已知等式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得到关系式,再利用余弦定理表示出cosC,将得出的关系式代入求出cosC的值,即可确定出C的度数;由C的度数求出sinC的值,利用正弦定理表示出a与b,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表示出S,将a、b、sinC代入,用A表示出B,整理后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公式化为一个角的正弦函数,根据正弦函数的值域即可确定出S的最大值”,并得出该问题解答的策略方法。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分析活动进行肯定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反思,进一步找出解题分析活动的不足,改进思考分析过程,树立正确高效的思辨活动,逐步形成主动探析、高效思维的积极情感。
总之,德育是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和树立高中生团结向上、勇于实践、乐于思考的情感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1.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触发高中生团结向上的学习情态
学习情感和思想情感的培养和树立,需要良好学习氛围、适宜教学情境的熏染。高中生经过阶段性的实践和锻炼,学习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得到了培养。学习活动作为一项集体性、互助性的整体过程,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出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设置生动、真实、趣味的教学氛围,将学生个体引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集体学习活动,保持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情态。如在“三角函数”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教材内容的生活应用特性,设置“货轮进入港口”的教学氛围,抓住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使高中生保持学习主动性,深入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中,进而构建团结合作的学习情感。
2.强化实践过程指导,奠定高中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求知情感
实践探究是高中生学习新知、掌握策略、有效解题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实践探究活动的有效、深入开展,能够对高中生勇于实践的探索求知情感培养起到促进和提升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学科,学生在探知解答过程中,需要通过思考、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手段,这有助于培养高中生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的求知情感。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指导,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动手探究解决疑难问题,树立知难而进、克难求进的进取精神和能动探索的求知情感。
问题:设对于任意实数x,不等式|x 7| |x-1|≥m恒成立。(1)求m的取值范围;(2)当m取最大值时,解关于x的不等式:|x-3|-2x≤2m-12。
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内容后认为:“解题时需要运用到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条件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小组合作探析认为“第一小题要使不等式|x 7| |x-1|≥m恒成立,需f(x)=|x 7| |x-1|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m,问题转化为求f(x)的最小值;第二小题当m取最大值8时,原不等式等价于:|x-3|-2x≤4,去掉绝对值符号,解此不等式”。此时,教师对学生所探求的解题思路进行补充指导,学生开始解题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解题策略的总结归纳活动,得出:解题时要渗透等价转化的解题思想,将解不等式问题转化为解函数的问题案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解题活动过程进行评析,对学生实践探究中战胜困难、找寻出路的活动进行表扬,并提出进一步的希望和期待,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和奠定勇于克难的求知情感。
3.肯定思维辨析成果,培养高中生乐于思考的积极心态
思维辨析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能和素养。而数学学科抽象性较强、逻辑性较强,学生在思考分析过程中,面对较为复杂的疑难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不想思考、不愿思维的消极情感。在教学活动中,部分高中生在遇到具有一定解答难度、思考难度的数学问题案例时,内心产生“畏惧”“消极”情绪,不愿参与思考分析活动,产生“不劳而获”“吃现成饭”的心理,思考分析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制。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主动思维情感培养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提供学生思考分析时机,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活动,肯定学生思考分析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主动积极思考分析的学习情感。
如在“已知△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2,且asinA-csinC=(a-b)sinB。求∠C的度数以及△ABC的面积S的最大值”问题的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问题条件的整体感知,认为该问题解题时:“已知等式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得到关系式,再利用余弦定理表示出cosC,将得出的关系式代入求出cosC的值,即可确定出C的度数;由C的度数求出sinC的值,利用正弦定理表示出a与b,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表示出S,将a、b、sinC代入,用A表示出B,整理后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公式化为一个角的正弦函数,根据正弦函数的值域即可确定出S的最大值”,并得出该问题解答的策略方法。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分析活动进行肯定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反思,进一步找出解题分析活动的不足,改进思考分析过程,树立正确高效的思辨活动,逐步形成主动探析、高效思维的积极情感。
总之,德育是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和树立高中生团结向上、勇于实践、乐于思考的情感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