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新课程把识字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调动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其他文献
无论是“史学化趋势”还是“史料学转向”,当代文学的这一发展动态都已经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重视.甚或是投身其中。它是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吗?它对于当代文学研究到底带来怎样的冲击?如何评价其影响力?本组笔谈正是针对这一系列疑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之历史过程、现状描述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既富有历史意识、现实关怀和学科意识,更有理论探索和文学研究的勃勃生气。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笔者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面对当代文学研究日益“史学化”的趋势,部分学界人士存有这样一种认识: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是一门坐冷板凳的“死学问”,需要的是从业者的耐心、细致与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而与他们的理论储备与知识涵养等无甚关系;史料研究虽然对于学科发展有着基础性的贡献,但因其理论缺席所导致的“革命性力量”的匮乏,使它始终不能成为当代文学界的学术主流。这一认识在富有“理论武器”的批评型学者那里,通常表现为对文学史料研究的鄙夷,认为史料与理论、观念相比,终究是要“次一等”的;而在一些已经开始从事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年轻学者那里,则主要体现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任老师,您好,谢谢接受访谈。请先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学术道路的? 说起来我做专业研究已经超过30年时间。1978年上大学,由于年龄小,对未来缺少职业规划,处于好学而不知前景的状态,根本不打算以学术为职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所中学任教,当时仅仅因为对工作分配地区的不满,考到中山大学攻读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因为偶然的机缘,得以留校任教。最初也很难说因为在大学教书,就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我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既属偶然,又属被动。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龙华民在继承了利玛窦传教事业之后,对前任的宗教和文化策略有重大异议,并为此写作了《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成为中国教会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该文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学、儒家和儒教思想、比较经学领域中的最重要文献之一。该文在17、18、19世纪的欧洲有各种版本流行,通过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著述,其结论渗透到关于中国文化、儒家学说和中国宗教的各种判断之中,并在19、20世纪影响中国本土学者。翻译这本要著为中文,理清中西方经学和神学之间的互动与诠释,对理解中国宗教的本质具有重
现代分配理论与实际是完全脱节的。由于资本与价值的性质都是生产关系,因此决定了各要素间的宏观分配比例以及各种宏观比例关系在长期一定是相对稳定的,短期产品分配的比例会随着经济波动而改变并决定周期运行方向。无论技术进步速度快慢,各行业在长期得到的利润率都是相等的,短期则围绕平均利润率做周期性振荡,彼此间的利润率会因结构变动而出现非均衡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使经济系统获得了动力又保证了系统的相对稳定。不同的技术进步速度与相同的利润率,说明市场经济在宏观领域和行业间的分配是与贡献成反比的。只有在行业内部,产品分配才与贡
脆弱性理论为女权主义学者玛萨·芬曼所提出。脆弱性理论认为人类和机构具有共同且持续的脆弱性,主张国家在国家治理中所承担的责任不应止于确保社会个体获得形式平等的机会,还应担负确保社会结构和机制能够为民众克服脆弱性提供公平和有效保障的责任,特别是为克服社会机构的脆弱性而对机构进行规范监管的义务。同时,脆弱性理论还主张人类共同的脆弱性是社区、社会乃至国家创建的法理基础。与美国主流政治理论即平等自治理论不同,该理论力主政府应当致力于提高社会福利和维护社会实质公平。
请看一个课例: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一课中,该课题涉及到含有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是将涉及到每个国家有关方面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的同学。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看书,并整理出来,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