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上上下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个人体会和实践经验上来看:现在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是新课标下追求的课堂。
  很显然,教师、学生和课堂舞台这三者,在迎接这一轮课改挑战,追求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读书充电,使教师自身活起来。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特别强调教师要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而,语文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积极转换角色,角色的转换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读书“充电”。
  
  (一)、多读有字之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语文教师认真“下水”,多读一些有字之书。精读教材,用心领悟课文,力求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改变依“教参”画瓢的做法;泛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杂志报刊,浏览相应的教育网站,学习借鉴现代教育传媒及相关信息;最后还要读一些有关语文教育改革动态方面的书,了解教改前沿的信息,不落伍于时代。此外还有意识的翻阅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书籍,增强大语文观。这样,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丰富的积累、新颖的见解、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精湛的导学技艺,叩响学生的心弦,不仅教活了语文课,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素养。
  
  (二)、能读无字之书。“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时时有新知”,社会生活便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我们教师要读这本书,只有走进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感受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才能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被时代淘汰。如果我们开放自己的视野,开放到社会,开放到大千世界,自觉接受学生对自己知识的质疑和挑战,就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改变观念,让学生主体活起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际实践中,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打破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当主体,改“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在教讲读课文时,往往会给学生一、二课时,自读课文则给学生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预习,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偶尔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往往能提出数十个问题,问题涉及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字、词、句、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多方面。有些问题,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出来,我便请学生书写到黑板上,适当的指点后,全班集体探讨,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推想或理解。有些问题,师生一时难以当堂解决,留作课后各自搜集资料,作进一步的探讨。下次课师生见面再交流。这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及大胆设问、勇敢质疑的精神。教学中,我们把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学生便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积累素材,在精读中体验品味,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他们的个性得以尊重,独特感受和体验得以交流。一堂语文课,学生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就一定会激起学语文的乐趣,也就活起来了。
  在作文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分小组讨论,确定中心和材料,发表各自的见解,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自己熟悉的内容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最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送给同桌或老师批阅,并交流批阅感受。师生共同学习,这样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述自己的真善美。写作成为精神交流的一种方式,学生怎能不爱作文课,课堂也就自然充满活力。
  
  三、注入活水,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1、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其目的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的活水。据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是在与众人聊天中积累素材而写成的,这启示我们只有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活的课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是抒发父子之情的名篇佳作。教师讲起来泪流满面,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满脸漠然,这是为什么?学生缺乏这种生活体验。我执教该课文时,提前一周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外貌、动作和神态等,并要求动笔行文,等到上课时,让学生们把自己观察的和当时的感受带进课堂交流,学生们相当踊跃:有的描写父母的手,有的描写父母的背,有的描写父母的脸……虽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整个课堂充满了亲情氛围,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背影》,便水到渠成了。这样,把教材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既便利理解课文,又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把语文活动纳入语文课堂。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脱颖而出的机会。活动同样对学生充满诱惑与刺激。我们教师适当的开展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多种潜能,更何况语文课本本身便具有活动的特质。在实践中,针对一些形象比较鲜明的文学作品,如《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采用表演来学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议论文,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理想的阶梯》采用辩论进行学习;诗歌单元采用朗诵比赛;消息单元则用当小记者、小主持人、小播音员进行;作者介绍则采用“我为名人伟人作小传”活动,此外还有口述今日要闻,口语交际课上的演讲比赛,口语实际运用比赛;作文课上的寻找佳句活动,诊病活动等等,形式多样,紧扣语文课堂,非常受学生欢迎。实践表明,活了有动力,动了有活力,活动挖潜力,活力出能力,师生互动频繁,搞活了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3、把民主和谐的氛围营造给学生。反思过去的语文课堂,之所以令人压抑沉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封闭,封闭的知识体系、教学时空、教育观念,再加上教师的专制思想和话语霸权,课堂像一块封建领地,剥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追问、质疑和批判的权利,把学生宝贵的求知火花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一一扼杀掉了,以至错过了课堂增色的良机。时至今日,我们教师得改善课堂氛围,让民主自由和谐充满课堂。首先,师生关系要和谐,我上课时,总把满脸微笑带给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多肯定学生的长处,把学生当亲密的同伴,他们思路开阔,发言积极,想象奇特。课堂的精彩瞬间,语文的长久魅力来自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造。其次,生生关系要和谐,学生们相互间应是朋友,学习上应是良友,课堂上应是平等的谈友。在课堂上我尽力给每位学生均等的对话机会,均等的表现机会,尤其关注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每个学生找到受尊重的感觉,从而也尊重他人,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交流探讨,解答问题,课堂也随着学生的活跃而精彩起来。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反思,让我们的课堂更富活力与生命。
  
  胡红清,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武汉新洲。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性的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小学教育必须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单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发展
语文新课程明确指出:我们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虽不是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但第三学段已出现少量浅显的文言文。篇目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让孩子积累些古诗文和文言文也很有必要。而时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各种文体的教学观摩和教学设计林林总总,文言文的教学似乎成了遗忘的角落。如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善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杨朔是代表着一种创作方向的,被誉为当时散文创作三大家之一。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显现着人们所期待的狭义散文创作的实绩,在那个时代被传颂一时,一些篇章被视为经典。记得我上初中和高中的90年代中后期,语文课本选有杨朔散文作为单元重点课文,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很好。但时隔十年,再去翻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发现这位曾经煊赫的散文作家竟悄悄地撤离了我们的语文课本,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
李培明,现任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数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十堰市优秀教师,2002年当选为十堰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现代教育报》推荐为“湖北省百名优秀校长”,2006被评为十堰市明星校长,200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型校长。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云:李校长,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深入“十一五”课题研究
“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这句颇具闽南风味的俗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传统的作文教学三部曲让教师费时费力,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干脆应付。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主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的状况呢,我在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董超纲,男。生于1971年。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中国社会科学管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黄冈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穴市作家协会理事。历任武穴市大金高中副校长,武穴市教研室高中化学教研员,武穴市教研室副主任。2003年开始担任湖北武穴市实验中学校长。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8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陈:董校长您好!学科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近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善于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会撬起自己心目中的“地球”。这个“支点”是什么呢? 就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它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合作探究的课堂让给了学生,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自己做主”。  用赏识点亮每颗星  赏识是学生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尽管“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几乎都参
回顾几年来的语文课改,在历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分追求形式的课改阶段,终于“浮华洗尽见清醇”,凸显本色语文,着眼于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感认同和思维创新。  千年的积淀,百年的探索,世纪末的全国语文大讨论,跨世纪的教育大改革,给新的语文开辟了新的天地。新课标旗帜鲜明的构建全新立体化目标体系,重视语文课改的人文性、实践性与生活化,真正让语文走进心灵,提升诗意人生。    一、在口
在晓苏新作《给李风叔叔帮忙》(原载《小说界》2010年第5期,《小说月报》2010年第12期转载)里,有一个触人心弦的“实在”,随着时代变迁,其含意日渐丰富,褒贬不一,也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逐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实在”,可以指为人诚实,不虚假;可以指依从原则,不徇私情;也常指人现实、唯利是图;还可以指人愚钝、不开窍,甚至落后、冥顽。小说紧扣“实在”,以几组人物的对比层层展开情节,阐释了引人深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