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自己不被年龄定义和束缚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n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看全球,如果按照字典上的定义,是老人们统治着世界,所以,中年人,和他们相比,多么年轻,怎么会人到中年,就觉得生活已经开始走向终点了呢?
  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年龄概念的人。也就是说,从来没有对自己有一种束缚:怎样的年纪,应该做怎样的事情。因为这样对待自己,所以,也用同样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所以,从来不去思考这些所谓“人到中年”,或者“人到老年”的问题。
  中年到底是如何定义的?查了一下牛津字典,中年是介乎45至65岁之间,早期成人阶段和老年之间。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我算是刚刚告别了青年时代不久,步入了中年时代。心理学家们说,进入中年,开始有了老化的生理迹象,尤其是对于女性。另外,人的认知能力也出现退化,所幸有人生经验,可以帮助弥补这方面的损失。中年会面对家庭婚姻紧张,事业开始出现不稳定,所谓“中年危机”,谁也躲不过去。
  总之,看了一堆关于中年的文献之后,会觉得此刻面对的人生,是如此的艰险,就像一个曲线,走过了顶峰,然后,日复一日,每况愈下。还好,我是一個没有年龄概念的人。倒不是相信人定胜天,靠决心可以克服天然的人体变化,只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人,所做的事情,并没有被年龄的定义所束缚。
  好几个朋友,步入中年,才做了母亲,这在过去,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现在,她们的母亲角色,做得相当从容。至于我自己,重新回到校园,和年纪比自己小差不多一半的年轻人们一起坐在课堂上,做作业,考试,写论文。尽管我自己毫无心理障碍,因为只要记得自己的唯一一个身份——学生——对我来说,就可以应对所有的处境。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让别人感到尴尬的事情:咖啡馆里的店员,熟悉之后闲聊,会问我是不是大学里的教授,于是我向对方解释,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学生,然后,我可以感觉到对方的错愕,然后就转开了话题。我想,这很自然,这是因为,我们脑子里面,对于不同的年龄段,已经有着一个固化的框架,在适当的年龄,需要做恰当的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有着这样的思维框架。去健身房,看到身边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形矫健,比周围好多个年轻人还要有力量和耐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细想一层,这是因为我把老年人固化成一个模式,剥夺了他们过和其他年龄段一样的生活的可能。很多时候,能力和状态,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和年龄不一定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是在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
  设想一下,一个天天保持锻炼习惯的中年人,和一个整天对着电脑打游戏,足不出户的年轻人,谁更加健康,更有力量?一个从来不关心外面世界、思维固化的中年人,和一个走遍世界、开放包容的年轻人,谁更有人生智慧?
  很多人谈论中年,是因为觉得距离死亡更近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因为,人处于不同的处境,那么人生的长短都是不公平的。处于战火纷飞中的人,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人。假定七八十岁才算得上正常死亡的话,那么人生依然还有漫长的道路。毕竟,四十岁之前,有差不多一半的年龄,还没有成年,还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那么步入中年,余下的人生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或者说,是出于深思熟虑之后的自我选择。那么,人生不是刚刚开始,最有意义的时刻吗?
  
  1905年,著名的心理学家William Osler爵士,宣布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退休。在欢送会上他宣称,一个人的一生,只有15年的黄金期,最有效的工作时间是从25岁到40岁,男性过了40岁,那就是无用之人了。Osler就是提出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中年危机”的心理学家。他宣布退休的这一年,正好55岁。而且,当他回到英国,很快接受了牛津大学的邀请,一直工作到70岁,显然并没有成为一个无用的男人。不过,那个时候,全球的人类平均寿命还不到50岁,而现在,已经达到了78岁。按照当时的算法,放到今天,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人的青年期和中年期的年龄定义,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一个人的黄金时代,不再仅仅局限在短短的15年。
  18世纪初,西方的男女地位并不平等,心理学家们还没有去研究中年女性的意识。至于Osler的理念,在当时则非常有市场。进入工业时代,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在当时,中年男性劳动力遭到歧视,很难找到工作,或者是保住现有的饭碗,因为年龄。但是吊诡的是,控制社会的一群人,都是中年或者老年男性,一批在学者眼中“无用的男性”。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每当产业升级换代,最先遭到淘汰的就是中年劳工,这是因为在资方看来,他们已经无法掌握新的技能,因此需要被一批具备新的劳动技能的年轻劳动力所替代。在管理阶层,中年人同样面临挑战,对于需要节省成本的企业来说,用更低成本的新人来替换已经贡献了人生黄金阶段的中年雇员,是再划算不过的策略。在香港有一个词,叫做“双失”,特指那些人到中年、家庭破碎的中年男性。有意思的是,这个词并没有用在同样处境的中年女性身上。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中年女性的同样境遇,并没有进入主流视野,就好像中年危机,总是特指男性一样。
  这些年,科学界对于如何保持大脑健康有很多研究,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颠覆人们刻板印象的个例。比如,往往一个70岁的人,比40岁的人还要精力充沛;一个40岁的人,比20岁的人对于突发状况,要反应灵敏。于是科学家们希望能找出里面的共性,到底是怎样的原因,可以让一些人可以克服年龄自然衰老造成的体力和智力的下降。
  不同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可以让人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年轻。实验显示,虽然年纪越大,对于数字的记忆力比不过年轻人,但是在所有其他的智力测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不是年龄。这是因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自己的身上。   而另外一种让人保持年轻的因素就是工作。研究同时发现,即便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如果能夠保持持续工作的话,这样的中年人能够透过应对社会和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来弥补教育程度的不足。而如果能够掌握新的科技,比如使用电脑等,同样会使得低教育背景的中年人保持活力。其实,所有的这些都在提醒大家,人的衰老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是依然有延缓衰老的方法,那就是学习和工作。也因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为中年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她们有进修或者学习新的技能的机会。
  作为一个步入中年的人,我想,自己处于一个应该觉得满足的状态:读博士,对于年轻的同学们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位,然后一份工作,终于开始真正进入社会的生活。而对于我来说,读博士,更多的是持续进修,集中一段时间,安静下来,读书,积累知识,学习新的技能。学位当然也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可以有另外的职业选择。但是即便这个选择无法实现的话,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还可以有另外的尝试。和我一样状态的人很多,只不过没有选择当学生,而是更换之前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的不同和组合,但是本质都在于,不要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停滞不前。同样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样可以做出变化,而这种对自我的要求,很多时候,只有自己才会意识得到,自己的改变,只有自己才感觉得到。但是,这不是已经足够了吗?人到中年,难道还要更看重别人眼中的自己?因为有所求,才会有所忌,才会患得患失。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理想的中年状态的。也因为这样,我一直觉得,有能力的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那些掌控着社会资源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们。不要只是看到问题,却不去解决问题,甚至把那些缺乏竞争力,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中年人们推到一边,或者视而不见,或者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碍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只是,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养成的价值观,往往会延续到中年和老年,而一个年轻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就是中年和老年中的精英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到中年,是愿意更多地回馈社会,承担起推动社会向前的责任,还是退回到自我的小天地,为了守护自己已有的,或者得到更多的,不惜从下一代身上透支;是选择不断进步,还是固步自封?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但是这些个人的选择,不管如何回避,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未来。
  而作为个体,很多时候,大环境是让人失望的,或者有很多的局限,但是个人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人到中年,依然可以开始培养个人兴趣,不是那种强调集体行动的广场舞,而是学习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依然可以过有质量、不觉得空虚寂寞的生活。年轻的时候,因为忙着工作,成家,带孩子,会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去做,不要留到老年,而是从现在开始,一件件地尝试做起来。也许时过境迁,尝试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当初的激情,但是终归是尝试过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做学生,或许是很好的和孩子增进了解的契机。或许,已经空巢了,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那更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
  
  看看全球,如果按照字典上的定义,是老人们统治着世界,所以,中年人,和他们相比,多么年轻,怎么会人到中年,就觉得生活已经开始走向终点了呢?看看年轻人,他们所经历的,已经是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很显然,这是他们正在积累,无法超越的人生财富。当然,并不是说,因为时间的优势,于是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比年轻人要成熟,要懂得更多,如果不持续学习,不持续地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那么,无可避免地会成为“无用的人”,因为衰老,是必然现象。当然,个人的努力,可以和自然的力量较量一下,而那么多的例子说明,这样的较量是值得的,也是有回报的。不然,为何那么多人会相信,那些统治世界的老人们,不是老糊涂,而是充满了智慧,可以带领大家向前走呢?
  闾丘露薇
  1969年9月19日出生于上海,主持人、媒体人。
其他文献
伴随着资本和媒体的热捧,“二次元”正渐渐成为一个自带光环的热词。“二次元”的重要阵地A站和B站相生相成,以一种近似争夺继承权的兄弟关系,多年来共同维护着中国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如今,它们成为引领新一轮互联网投资的风向标。有人推断,二者之间,会出现下一个估值达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一个类似Google、Uber的现象级公司  “魔卡少女小樱”和“神奇宝贝”的全套手办占领着办公桌的一角,四只不同“战
作品《无声告白》。  这个故事是从早餐桌上开始的,说的是一家人打算像以往的每一天一样度过这个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妈妈玛丽莲在大女儿莉迪娅的碗旁边摆上了削好的铅笔和她的物理作业,上面一些错误之处已经被妈妈勾了出来。爸爸詹姆斯正在开车去上班的路上,莉迪娅的哥哥正打着哈欠从楼上的卧房走下楼来,莉迪娅的妹妹正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把碗里的玉米麦片一片片地嘬进嘴里。但莉迪娅却没有像以往一样按时出现在早餐桌旁。
< “迷信”,是很多人贴在学佛老人身上的标签。他们没有经历“彻底明了后的无疑”,便直接开始了“无条件地接受”。在佛教的大海中,他们是浮在海面上的鱼,不求甚解地随波逐流,任海浪带他们去往彼岸。  除了常住在这里的五十多位老人外,大多数老居士都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寺里和市里。他们平时可能还要接送孙子,甚或照顾重孙。每周四天的讲经说法是让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当有水陆法会活动时,人数更为众多。大多数人在寺里
卡尔·哈恩博士(Dr. Carl H. Hahn),1982年至1993年期间担任大众汽车公司的董事长。他通过在中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设置生产基地,让大众汽车集团实现国际化,跻身世界顶级企业行列。  尽管已是93岁高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Dr. Carl H. Hahn)仍然不习惯出行时带随从。  12月14日,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从德国独自出行的哈恩抵达北京首都机
柑橘红蜘蛛的防治一直是生产上的难题,过去一般都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这不仅影响果实的外观、品质,而且增加劳动强度和费用,同时残留在果实的农药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此我县针对这一现状,积极推广释放巴氏钝缓螨控制柑橘红蜘蛛技术,不仅可节约防治成本,而且降低了果品上的农药残留,使果面光亮,卖相好,现将具体操作技术介绍如下:    1 巴氏钝缓螨的人工释放技术    1.1 释放时间  一般以3-5月
如何纪念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的一子一女为此展开公开论战。  妹妹李玮玲指责哥哥、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大费周章为父亲办纪念活动是“滥权”, 并表示不会允许父亲的名誉因为他儿子不光彩的行为而被玷污。10日,李显龙首度回应妹妹批评,否认“试图建立王朝”。  与此同时,李显龙的妻子何晶在脸书上上传了一张猴子竖中指的照片,外界猜测她在暗批李玮玲甚至影射其长相。何晶虽然辩称自己意外发布照片
随着中东的戏剧性事件不断吸引全球的目光,以色列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事实上,以色列正处于其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期。不仅拥有核武器的伊朗等长期存在的威胁仍未解决,而且以色列的所有邻国眼下要么陷入重重包围,要么正在快速走向动荡。尽管美国牵线的以巴和谈重新启动,但这一进程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给人带来希望的进展:欧盟以非同寻常的决心发布了书面指导原则,禁止与在约旦河西
(资料图片)河北省大名县县委书记边飞受审。图片编辑/陈俊丹  2013年春天,某日,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某乡镇副所长韩涛(化名),向时任该县县委书记边飞“意思了”30万元。不久,韩涛如愿升任所长。  “韩涛能力没问题的,他这样做也是大环境逼的,不送钱就难以晋升,可能还会被打发到更偏僻的乡镇工作。”韩涛的一位朋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河北省纪委对边飞立案调
15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海斯勒来到了中国,从那以后,他不但有了“何伟”这样地道的中国名字,还逐渐成为一名资深的中国二三线城市观察者    3月17日中午,北京蓝色港湾单向街书店。  二楼咖啡馆里人满为患,营业员不得不在一楼楼梯口“设卡”,下来一个,才能上去一个。  何伟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听他的讲座,这位42岁的美国男子是美国《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本名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
朱永新。图/受访者提供  “没有教育的集体共识,教育改革就无法确立前进的方向。没有法制保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将困难重重。”12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了对未来教育改革的担忧。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民主党派。多年以来,朱永新一直关心教育问题,并深耕其中。他曾担任江苏省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