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激情化成的“南绰罗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综合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多学科整合,建构鄂伦春族文化的美学研究,推动少数民族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的构建与发展。作者通过鄂伦春族审美意识、审美传统和审美意蕴的分析,探索鄂伦春族历史审美观与生态美学思想,建构民族审美文化符号与跨文化认同,拓展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范围,奠定中西方美学对话的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南绰罗花” 鄂伦春族 审美文化 跨文化认同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于2018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作者王丙珍博士任教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现为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数十年来,她潜心于东北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是东北地区较为活跃的民间文化研究者之一。《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是第一部以美学为研究视角,涉及历史学、心理学、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开创性成果。此著作始于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民间文学、原始岩画、现代油画、工艺和歌舞研究,梳理鄂伦春人的审美观念、审美传统、审美意识、审美取向和审美表达,分析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族群差异与跨文化认同,证明鄂伦春族审美文化是鄂伦春族精神的载体与象征系统,凸显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生存、生命、生活与生态层面,填补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之空白。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和寒冷的地理环境形成鄂伦春人勤劳、勇敢、团结、豁达和真挚的民族性格。“美学的尺度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它与环境的自然、历史、体验各方面相联系,人类的积极参与是以环境的意义和价值核心为基础的。因而,生活在景观中,我们不仅塑造环境而且创造其价值。”a每当猎人打猎归来或是在喜庆节日里,人们围坐在森林中的篝火旁,倾诉亲情、友情、爱情和族情,传唱家园的美丽、民族的源起和英雄的业绩,叙述狩猎生产经验、神秘的大自然和生命的韵律,“世代居住在生态环境相对边缘与完好的少数民族承担着生态审美的主客体因素,少数民族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要素”b。鄂伦春族拥有富含哲理的创世神话、寻根的人类起源故事、追思的祖先传说以及充满智慧的歌谣、谚语和谜语,正是鄂伦春族口述文学承载其民族文化的生态审美特性。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以狩猎文化、信仰民俗、口述文学、民间工艺为研究对象,“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生成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c。诚然,少数民族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以及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它是以民族自身所处的群落关系以及地理位置为前提而创造的,“中国当代生态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关注日常生活之维,从当代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文化立场做出辩证的批判与建构”d。少数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表现是人类生存的特有心理,是人们理解生活的特殊形式,也是人们与生活环境形成的无功利的、形象的、体验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然而,历代的文化人以及研究者由于种种因素很少关注少数民族文化,20世纪虽有外国学者对鄂伦春民族进行过相关研究,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和研究目标的非学术性,均未能对鄂伦春民族的文化做出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对其审美动机进行探幽。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意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审美文化作为文本与语境的结合体而存在,“鄂伦春人展示了山林狩猎文化的迷人品质以及族人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和谐精神”e。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相对于神话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历史文化和科学文化等而独立存在,集中地表现为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形态。另一方面,艺术活动和手工艺产品遍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作者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图书馆的书山文海——更何况即使遍访国内外的图书馆,记载鄂伦春民族文化的资料终是寥寥无几。由此,文化研究主体必须把田野调查作为首要条件。然而,随着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狩猎民族文化已发生巨变,为了能够全面地收集第一手资料,王丙珍借助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与条件,为此付出非同一般的努力。首先得力于她从小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熟悉那里的山与水、人和物。其次,求真务实的精神激励她深入鄂伦春族地区展开调查与研究。她不仅敢于孤身进山林、走险路;也不在乎居帐篷、住毡房、吃粗粮野菜。再次,她能与所调查的主体真诚而友好地相处。加之,调查区域的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与帮助,这一切使其田野调查工作更为深入、细致与全面。本著作中的各章节引注的访谈资料即是佐证。
  本书做到了美学和日常生活的统一,“一个社会的普遍的价值观和态度往往明显地表现在其民俗中”f。在生存、生态、生活、生命的审美之维中,作者将文艺作品与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关注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的表层与深层,强化了文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感表达,并提升到美学思想的层面。从生活环境之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之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历史与现实的生活之美,从鄂伦春人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幸福、忠诚的伦理观彰显鄂伦春族的生态道德之美。文学艺术作为族人相聚、交流思想情感、传播信息、共享天伦的中介,这种双重的审美维度与当下的日常生活存有巨大的反差,可以引导生活物质化现状向精神层面提升,唤醒人们在大众娱乐和风俗层面沉睡的审美意识。同时,将审美与人性关联起来,鄂伦春族以文艺群体活动的方式关注人性的本质,反思人性的有无、美丑与善恶,这也是人性觉醒和返魅的过程,值得读者解读、回味与思考。审美文化研究者既要擅于运用第一手资料构建审美文化研究体系,又要结合生命体验将美学理论交融为跨文化认同。在文化艺术体系日趋完善的当代文明中,审美文化是贴近生存状态的意识形态方式,亦是继人类工具文化与社会理性文化后出现的第三种文化樣态,体现人类文明积累与量变的过程。《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采用人类学、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方法确认研究范畴,以研究方法本体达成新的研究意义。作者基于对审美文化的本体把握,将之从文化现象提升至民族精神的高度,在全球生态环境现状与跨文化认同中达成多元文化的对话与共存。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以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为框架,包括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原始宗教和森林文化,涉及自然、历史、心理和文化等四个层面。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研究思路充满张力,作者从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史与人和自然关系的演变史入手,侧重研究地域文化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形成起到的关键作用,论证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对话、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受到巨大的冲击,厘清鄂伦春族的三次历史跨越和六重生计方式对其审美文化的影响。值得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学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美学与植物学相似,他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艺源于“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没有那客观形势,就没有那植物”g。本书既有宏观的综述,也有微观的举证,关注文学艺术与生活经验、生存空间、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的因素。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化现象本身就属于审美文化的研究范畴,作者坚持生态语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正是对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合法化运用。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和重构精神家园的手段在于研究和尊重民族文化。鄂伦春民族精神涵盖生态文化的美学内涵,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鄂伦春人在生存的空间和时间里追求真善美的脚步从未停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以达成至高的审美境界,此种境界需要当今社会的发现、赞美和激励。从保护文化遗存的角度来说,研究即为传承,传承本身包含创新和发展;研究主体在参与性的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行动中既坚定了文化自信,又增强了文化自觉。作者对鄂伦春民族文化所进行的实践调查和综合性研究不仅呈现在文本中,而且与生活和生命交织为一体。《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对于抢救和保护鄂伦春族文化功不可没,它让田野的激情化成“南绰罗花”而装扮神圣的学术园地,让美在日常生活中诗意地流淌。
  a 〔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b 王丙珍:《少数民族文学的创新传承与跨文化认同——以鄂伦春族文学为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c 王丙珍:《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d 王丙珍:《当代中国生态审美文化建构的基础与维度》,《前沿》2013年第2期。
  e 王丙珍、关小云、关红英:《鄂伦春族文学研究》,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69页。
  f 〔美〕V·巴尔诺:《人格:文化的积淀》,周晓虹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5页。
  g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3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BZW180)的阶段成果
  作 者: 黄德烈,牡丹江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满族民俗文化。
  编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军事需求催生6.8mm军用枪弹  早在1990年代,美军就对5.56×45mm(0.223英寸雷明顿)枪弹的终点弹道性能不甚满意,即使把弹头的质量从最初的3.55g增加到4.02g,有的甚至增加到4.99g,威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常在海外作战的特种部队,他们需要一种对人体具有更大停止作用的枪弹,如果不对5.56mm枪弹下大力气改造的话,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某些特种分队甚至想重新采用久经考验的0.3
                                
本刊2009年第5(上)期介绍了法国一战时采用的哈其开斯M1914 8mm重机枪,而本文印的哈其开斯M1914重机枪为7.82mm口径。两者的工作原理相同,结构也基本相同。  哈其开斯M1914 7.92mm重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发射7.92×57mm毛瑟步枪弹,采用金属弹瓶从枪身左侧供弹方式,金属弹板从枪身右侧退出,弹壳从机匣下方的抛壳窗抛出。    外部品茗    1 
职责与任务    EKAM的职责与任务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建筑物、机场、火车、轮船、汽车和公交巴士中解救被匪徒劫持的人质,对飞机、汽车、火车和轮船甲板上的目标实施突袭行动,逮捕高危人物:保护本国及外国要人,与其他执法单位在境内外合作打击恐怖活动:为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打击希腊境内外的各种走私活动,从事营救和人道主义活动,例如,发生重大事故及灾害后对消防员和其他救
波兰国防部接收了一批新的“索瑞姆”(Thorium)12.7mm反器材步枪,以进行最后的验收试验。验收试验于2006年2月在波兰某训练场内进行,这次试验将为2006年新步枪的大批量生产奠定基础。该步枪一旦通过验收试验,就可以结束研制阶段工作,准备装备部队。预计到2012年,波兰国防部将采购250~270支反器材步枪,装备10个轻型营和特种部队,包括格鲁姆(Grom)特种部队和卢布林第1特种突击团。
俄罗斯巴扎特公司已开始推销其研制的新型RPG-28反坦克火箭筒。该武器长1.2m,质量约12kg,主要用以攻击各种主战坦克和其他薄装甲车辆,以及人员目标和各种战场工事等。其可发射配装有串联战斗部的高爆反坦克榴弹,有有效射程300m。  据悉,一般的反坦克火箭筒可穿透的装甲厚度约为战斗部口径的7倍,而巴扎特公司的RPG-28反坦克火箭筒可穿透的穿甲厚度达战斗部口径的近10倍,约为900mm左右。俄罗
在美军中服役七十多年的M1911手枪曾被改装为冲锋手枪使用,一些读者对此可能并不了解;那么就随同本文一起解读各种改装型1911式冲锋手枪的传奇经历吧……    不成功的星式仿1911式冲锋手枪    作为随身武器的手枪而言,M1911手枪比毛瑟M1896更好用,因为它的尺寸更紧凑,更便于携行和适合单手射击。在美军正式装备M1911手枪之后,许多西班牙枪械厂商如星(Star)、骆玛(Llama)和阿
QLZ04式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是在QLZ87式自动榴弹发射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现已装备部队。该榴弹发射器在内部结构上做了较大改进:详见本期“国产兵器”及“图解兵器”栏目。
德国泰斯罗公司TSO9大型比赛手枪      泰斯罗(TESRO)公司曾在IWA2007展会上展出过当时正在研发中的大口径比赛手枪的套筒座和套筒等零件。时隔两年,终于展示了该枪的样品,并将其命名为TSO9大型比赛手枪。该枪是以命中精度良好的西格P210为基础、将枪管和套筒加长约25ram的大型化产品。目前,该枪在欧洲主要是以9×19mm口径为主,也可以预定0.45英寸ACP口径的。    德国赫拉
尽管95式5.8mm自动步枪问世已有十载,但它在我国军队装备数量毕竟有限。目前,我国军队仍在大量装备81式7.62mm自动步枪,并且81式步枪仍将继续实践它的使命。本文作者在部队中从事该枪的战术拓展研究,曾在本刊发表了《谈81式自动步枪的改进》、《再谈81式自动步枪的改进》(分别见《轻兵器》1997年第3期、1999年第4期)。近年,作者又参与研究了81式步枪的导轨装置——    导轨装置的结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