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a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应用于公路测量是公路外业勘测的一项重大技术变革,其应用及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本文简述RTK技术原理及其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RTK三维坐标公路测量
  
   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又称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量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具备灵活、快速、省时、省力等优点,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RTK技术能够替代常规控制测量,如一、二级导线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图根水准测量等。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勘界与拨地测量、工程测量等各个领域。
  1、RTK测量原理
   RTK测量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GPS 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由基准站的发射电台与流动站的接收电台组成,它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设备。软件系统具有能够实时解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的功能。
   RTK 测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 在基准站上设置1 台GPS 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 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 接收机在接收GPS 卫星信号的同時,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实时计算的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
  2、RTK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2.1外业准备及踏勘。根据设计方案在1:10000地形图上确定路线基本走向,与铁路、公路、河流交叉位置以及起终点连接方案等,拟定首级控制网图形。在现场踏勘中重点搜集地物、河流、村落等影响线路走向的因素,初步确定首级控制网的布设位置。
   2.2 首级控制测量。公路测量一般是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而RTK采集的是WGS84坐标,这就存在WGS84坐标与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转换问题,由于RTK作业要求实时给出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这使得坐标转换工作非常重要。为了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就需要联测不少于3个高等级的国家控制点,当然能联测更多的国家控制点可以提高坐标转换参数的精度,可以计算坐标转换残差,确定控制点的可靠性。联测好国家控制点后,GPS接收机手薄能自动解算坐标转换参数并进行坐标校正和高程拟合。接下来根据公路线路的长度,每隔3~5公里布设一个首级控制点,控制点的位置要离开公路中心线一定的距离,以免施工遭到破坏。对首级控制网进行静态定位测量,在GPS卫星数≥5颗,观测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上时,可达到1~2cm的平面精度。
   2.3 地形图测绘。公路定线大多是在大比例尺(通常是1:1000或1:500)带状地形图上进行,用传统的方法测图,首先要建立控制网,然后进行碎部测量,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这种方法受到公路交通、行道树等诸多影响,工作量大、速度慢、花费时间长。采用RTK动态测量技术,在控制点上架设基准站,启动流动站后在沿线每个碎部点上只需停留2~5秒,即可获得点位坐标,结合输入的点特征编码及属性信息,构成碎部点的数据,或采用野外绘制草图的方法,室内用绘图软件成图。数据采集速度快,大大降低了测图难度,既省时又省力。
   2.4 道路中线放样。RTK测量技术用于公路中线放样,放样工作一人即可完成。将公路定线参数如逐桩坐标、交点坐标等传输到RTK的外业控制器,即可放样。放样方法灵活,即能按桩号也可按坐标放样,并可以随时互换。放样时屏幕上有箭头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误差小于设定的为止。对15km以内的公路将基准站架设于线路中部,即可满足全线的放样工作,无需搬站。每个点的测量都是独立完成得,不会产生累积误差,各点的放样精度趋于一致。对于公路放样,穿越水面、建筑等障碍物时,还可实现路中线上任意点放样,这是常规测量无法实现的。
   2.5 公路纵、横断面测量。公路中线确定后,利用测区内的高程控制点,进行多点高程拟和,使RTK高程精度达到厘米级,便可用RTK采集断面数据,通过绘图软件即可绘出路线纵断面和各桩点的横断面,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纵横断面数据,对于新建公路可以一边放样一边测断面,实现路中桩放样和断面测量一体化作业。RTK动态测量应用于公路纵、横断面测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精度、经济、实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2.6 施工控制网的测设。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施工控制网采用RTK技术,每隔500米左右测设一个施工控制点,其精度可达到一级导线的精度,在测设过程中用首级控制网进行检验,误差控制住2cm以内即可满足要求。
  3、RTK实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公路交通的特殊环境,存在诸多不利于RTK作业的因素,如交通流、无线电网络等。在大量实践中发现许多测量过程中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实时动态RTK测量与卫星分布以及数据链的性能有关,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在开始观测前先联测其他已知点进行对比,已确定基准站和流动站各参数设置是否正确,以及数据链通讯是否正常。在观测一段时间或仪器失锁以及观测结束前都进行这一检测,这样可以有效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从而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
   2、为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在进行控制测量时流动站宜采用三角架或带支架的对中杆,这样流动站天线稳定性好,对中整平误差小。
   3、RTK作业时,有时出现数据链不稳定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流动站附近存在与电台频率相同的外界无线电,干扰了无线电的传输,这时应通知基准站重新选择电台发射频率,流动站也同时选择接受频率。也可能是电台的电量不足,应及时充电。
   4、在RTK测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在某个区域或某一时段,解算时间较长甚至无法获取固定双差解的情况。这可能是周围存在反射性较强的建筑物、水面、临时停车等引起的多路经效应,可选择复位后重新观测记录;也可能没有足够的卫星可用或卫星分布不利,可选择适当提高卫星高度角。
  4、结束语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继GPS全球定位技术之后,测量领域又一次技术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在不通视的条件下远距离传输三维坐标。在作业中通过良好的质量控制方法和优化作业方法,使RTK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加良好。随着RTK技术的日趋成熟,必将更好的服务于测绘各个领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18 F-FDG PET/CT图像特点。方法选择我院脑转移瘤患者25例进行18 F-FDG PET/CT全身扫描。结果所有患者中,脑内多发转移瘤为15例,10例为脑内单发转移灶。肿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通过休闲体育运动来释放自己的身心,提高生活情趣。而基于这一大环境,大学休闲体育专业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出相
拙政园作为古典江南园林的代表,将江南园林的蜿蜒曲折、深容藏幽发挥到了极致,各处风景各具神韵,在个不大的园中和谐地塑造着丰富的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令人沉醉,回
1、工作流程计划简要说明  ① 由公司和项目各主要管理人员推荐各工种班组资源,汇总后由招标小组组织劳务招标相关人员集中初步会审,初步会审由推荐人对班组相关情况作简单介绍。  ② 根据汇总的班组推荐名单,听取推荐人简单介绍后,由招标小组根据初步掌握的各班组信息,结合本项目情况及要求,进行初步审核和筛选,作为确定该班组是否进入下一步审查的预审步骤。  ③ 在确定各工种初步入围投标资格的班组名单后,组织
本文分析了常见混凝土施工楼面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的混凝土裂缝的措施,可供同行技术人员参考。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呈现出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区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反映特定地区的人文
摘要:最早出現的“人肉搜索”事件发生在 2001年,事件的起因是一个网民在网络论坛上粘贴了一张美女的图片,并且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随后,很快就有网友指出该女子其实是受雇于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与此同时在网络上公布了她的很多私人信息资料。紧接着,从“视频虐猫”到“很黄很暴力”事件,从“赤裸特工”到“死亡博客”事件,成千上万的狂热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出现在了世人眼前,在为期不长的
摘要:施工质量控制是一种过程性、纠正性和把关性的质量控制。只有严格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即包括各项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竣工阶段的控制,才能实现项目质量目标。本文针对建筑施工项目过程中质量控制方案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问题是质量控制,这里所说的“质量”即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又要满足用户期望。为保证和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生产者
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与认知心理学一般原理,探讨了怎样将心理学规律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结合理论,总结了相关教学经验.
摘要:建筑工程建设只有在工程施工监理制度有效的监督之下,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各方面都有不规范的操作,监理单位专业素质不高,都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就将针对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监理的角度包括其职能、管理制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主要探讨了如何加强监理工作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质量    前言:建筑工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