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核心理念。读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回首自身三十余年思想品德课教学、教研的经历,这一“理念”再次清晰地浮现于眼帘。是的,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和颁布,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也应该“从这里开始”,追求与往昔“不一样的精彩”吗?!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实践者,怎样做才能追寻到“不一样的精彩”呢?
1.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学目标上就不能“短斤缺两”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校是传播科学理论、传播真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和能力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教学以帮助学生价值定向和人生奠基,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精神和理论的底子。必须强调的是,“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的每一要素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各自特有的功能,因此在落实“课程目标”时,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挂一漏万”,而是要依据实际、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否则,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会像庄稼缺少“氮磷钾”中的某一养分一样,要么“疯长”,要么“不长”,最终导致“歉收”的结局。
在思想品德课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上的“短斤缺两”现象并不少见。例如,课堂教学上,将“知育”等同于“智育”,将“育分”等同于“育人”,用“复制”的教学替代“创造”型教学,课堂上习惯于“面向过去,面向书本,面向考试”,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启;注重对已有知识和最终结果的“告知”,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重心上,总是限于“是什么”一类知识性的问题上,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一类能够激活智能的问题,以及塑造“美好心灵”和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德育目标则常常被搁于一旁,教学的指向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记住、背熟、考对。教学评价上,习惯于把“标准答案”直接“摊牌”,不善于引领学生进行思索和探究;习惯于接受答案的“唯一”,却难以接受选择的“多元”,不善于发现学生“错误外壳”所包裹着的“合理内核”。于是,学生摇曳多姿的思维、智能、精神的花朵在不经意中被掐掉了,造成了教学目标事实上的“短斤缺两”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学职责、教学“真谛”的缺失。
2.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学过程上就不能“认真过场”
思想品德课传授的虽是“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基础理论知识的ABC,但要达到“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目的”,任重道远,实属不易,需要教师掌握思品课特有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注重教学的真实、扎实和朴实,注重教学的实在、实用和实效。此外,更需要教师“全身心”地“在场”,“百分百”地“投入和付出”,任何“离场”和“缺场”都会影响“根本目的”的达成。很多教师自身条件不可谓不“优越”,工作态度不可谓不“勤奋”,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认真走过场”的现象。
表现一,把“备课过程”变成了备课“过场”,借资源共享的机会,“认真”照抄照搬着“名师”的教案,缺少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程个性化的处理。表现二,把“上课过程”变成了“上课过场”,不是“深入学生,发现问题”,不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不是“立足课堂,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机械操作”,要么一讲到底,缺少了拥有自己理解特质的“思想品德”;要么一练到底,练的也不是教师自己在头脑中流淌出的“活生生的试题”,讲练应有什么目标,什么效果,心中无数。在作业布置环节,更是“心不在场”,下课铃响后,说一声“作业本××页的那几道题目,到课后去完成”,或道一句“把今天上过的内容复习一遍”便了事。诸如此类教学上的“认真过场”和“心不在场”,怎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
3.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学效果上就不能“竹篮打水”
思想品德课生命活力的强弱,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能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能否使学生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的课堂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统一”的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导为主、以引为要、以动为上”的课堂,是摒弃 “满堂灌、独角戏”“讲条条、记条条、考条条”“用分数简单地评价衡量学生”的课堂,是“不虚、不花也不累”“学生进步、同行赞许、人民群众满意”的课堂,还会有人发出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贝多芬”(靠背多得分)、“竹篮打水”的质疑吗?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始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始终坚持“优化”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华而不实的导课、事倍功半的举例、劳而无功的提问、马拉松式的讲解、名实不符的活动、画蛇添足的小结、为练而练的作业逐一予以改进。在日常教学中,始终重视课堂各个环节作用的发挥,从“局部”入手,用“局部”的发展推动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用“部分”的优化促成思想品德课质量的整体提升。
4.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师专业发展上就不能“腹中无物”
思想品德课课程性质的把握,基本理念的坚守,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落实,都在声声“呼唤”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高度应与思想品德课教学高度比肩,教师专业水准的边界应向教学边界并齐。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说到底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低。如果说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权威性,说到底还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缺少专业性,无法体现“不可替代性”。
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准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坚持鲜明正确的目标,掌握科学艺术的方法,推行扎实有效的实践,获取明显较好的效果,是检验的主要标准。具体说,“思想教育有活力,教材处理有能力,课堂教学有定力,引导学生有功力,目标达成有效力,教学效果有说服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的专业水准。前不久,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思想政治课特级教师说,在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自己朝“会教政治”的方向摸索行走;第二个10年,朝“善教政治”的目标探索前进;第三个10年,才朝“妙教政治”的理想追求。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三大步”呢?原因之一在于该教师年年坚持做好自身发展的“老三篇”:一是书读“半吨”,每年至少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上“千斤”,掩卷自问:我能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吗?二是课备三次(每节课备三次),第一次,备一堂没有教参的课,凭自己的理解写出教案,搁笔自问:我能独立处理教材吗?第二次,理性利用教学资源,充实教案之不足,再问自己: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智能结构吗?第三次,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再次调适备课内容,又问自己:我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吗?三是反思不断,每周至少看一堂自己的录像课,扪心自问:我的教学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呢?正是不懈努力,促成了该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步”,教学质量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这里开始”,思想品德课将开始新的征途,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把握“课程性质”,一以贯之地落实“课程目标”,一往情深地坚持“课程理念”,一心一意地活化“课程内容”,一定会迎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一样的精彩”!
1.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学目标上就不能“短斤缺两”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校是传播科学理论、传播真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和能力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教学以帮助学生价值定向和人生奠基,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精神和理论的底子。必须强调的是,“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的每一要素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各自特有的功能,因此在落实“课程目标”时,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挂一漏万”,而是要依据实际、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否则,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会像庄稼缺少“氮磷钾”中的某一养分一样,要么“疯长”,要么“不长”,最终导致“歉收”的结局。
在思想品德课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上的“短斤缺两”现象并不少见。例如,课堂教学上,将“知育”等同于“智育”,将“育分”等同于“育人”,用“复制”的教学替代“创造”型教学,课堂上习惯于“面向过去,面向书本,面向考试”,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启;注重对已有知识和最终结果的“告知”,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重心上,总是限于“是什么”一类知识性的问题上,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一类能够激活智能的问题,以及塑造“美好心灵”和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德育目标则常常被搁于一旁,教学的指向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记住、背熟、考对。教学评价上,习惯于把“标准答案”直接“摊牌”,不善于引领学生进行思索和探究;习惯于接受答案的“唯一”,却难以接受选择的“多元”,不善于发现学生“错误外壳”所包裹着的“合理内核”。于是,学生摇曳多姿的思维、智能、精神的花朵在不经意中被掐掉了,造成了教学目标事实上的“短斤缺两”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学职责、教学“真谛”的缺失。
2.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学过程上就不能“认真过场”
思想品德课传授的虽是“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基础理论知识的ABC,但要达到“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目的”,任重道远,实属不易,需要教师掌握思品课特有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注重教学的真实、扎实和朴实,注重教学的实在、实用和实效。此外,更需要教师“全身心”地“在场”,“百分百”地“投入和付出”,任何“离场”和“缺场”都会影响“根本目的”的达成。很多教师自身条件不可谓不“优越”,工作态度不可谓不“勤奋”,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认真走过场”的现象。
表现一,把“备课过程”变成了备课“过场”,借资源共享的机会,“认真”照抄照搬着“名师”的教案,缺少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程个性化的处理。表现二,把“上课过程”变成了“上课过场”,不是“深入学生,发现问题”,不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不是“立足课堂,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机械操作”,要么一讲到底,缺少了拥有自己理解特质的“思想品德”;要么一练到底,练的也不是教师自己在头脑中流淌出的“活生生的试题”,讲练应有什么目标,什么效果,心中无数。在作业布置环节,更是“心不在场”,下课铃响后,说一声“作业本××页的那几道题目,到课后去完成”,或道一句“把今天上过的内容复习一遍”便了事。诸如此类教学上的“认真过场”和“心不在场”,怎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
3.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学效果上就不能“竹篮打水”
思想品德课生命活力的强弱,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能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能否使学生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的课堂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统一”的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导为主、以引为要、以动为上”的课堂,是摒弃 “满堂灌、独角戏”“讲条条、记条条、考条条”“用分数简单地评价衡量学生”的课堂,是“不虚、不花也不累”“学生进步、同行赞许、人民群众满意”的课堂,还会有人发出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贝多芬”(靠背多得分)、“竹篮打水”的质疑吗?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始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始终坚持“优化”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华而不实的导课、事倍功半的举例、劳而无功的提问、马拉松式的讲解、名实不符的活动、画蛇添足的小结、为练而练的作业逐一予以改进。在日常教学中,始终重视课堂各个环节作用的发挥,从“局部”入手,用“局部”的发展推动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用“部分”的优化促成思想品德课质量的整体提升。
4. 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教师专业发展上就不能“腹中无物”
思想品德课课程性质的把握,基本理念的坚守,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落实,都在声声“呼唤”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高度应与思想品德课教学高度比肩,教师专业水准的边界应向教学边界并齐。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说到底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低。如果说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权威性,说到底还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缺少专业性,无法体现“不可替代性”。
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准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坚持鲜明正确的目标,掌握科学艺术的方法,推行扎实有效的实践,获取明显较好的效果,是检验的主要标准。具体说,“思想教育有活力,教材处理有能力,课堂教学有定力,引导学生有功力,目标达成有效力,教学效果有说服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的专业水准。前不久,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思想政治课特级教师说,在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自己朝“会教政治”的方向摸索行走;第二个10年,朝“善教政治”的目标探索前进;第三个10年,才朝“妙教政治”的理想追求。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三大步”呢?原因之一在于该教师年年坚持做好自身发展的“老三篇”:一是书读“半吨”,每年至少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上“千斤”,掩卷自问:我能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吗?二是课备三次(每节课备三次),第一次,备一堂没有教参的课,凭自己的理解写出教案,搁笔自问:我能独立处理教材吗?第二次,理性利用教学资源,充实教案之不足,再问自己: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智能结构吗?第三次,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再次调适备课内容,又问自己:我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吗?三是反思不断,每周至少看一堂自己的录像课,扪心自问:我的教学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呢?正是不懈努力,促成了该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步”,教学质量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这里开始”,思想品德课将开始新的征途,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把握“课程性质”,一以贯之地落实“课程目标”,一往情深地坚持“课程理念”,一心一意地活化“课程内容”,一定会迎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