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艺术家,他们那敏感的心灵,细微的感觉,思想的火花都是最真实、最有价值、最富创新的。一张张儿童画的产生,是儿童真实思想的写照,是儿童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也是儿童情绪气质的外在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善于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善待每个幼儿的想象,并给予最真诚热情的评价。
【关键词】创造力 想象力 色彩
现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一些美术兴趣班普遍以“范画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偏重教师施教而限制儿童活动。在孩子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画逐个雷同,风格一致,大同小异。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自由和创作自由,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范画中。那如何充分挖掘幼儿的绘画潜能,拓展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呢?
一、兴趣是创造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如何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方面,教师的选材显得尤为重要。
1.选材的生活化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同样,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的绘画活动也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选择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其绘画对象,如小班幼儿一般对自己很好奇,并对家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如果教师选择“我”“妈妈的头发”等主题,一定会引起小班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而对中班幼儿,“马路上的车”“鸟”等则可能是他们深感兴趣的绘画对象;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广泛与深刻一些,因此,大班幼儿对“可爱的家乡”“我要上学了”等有一定抽象与概括程度的绘画主题更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绘画材料的多样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不同的绘画材料也能激发幼儿发现、探索与创造的兴趣。厚薄不一、软硬不同、颜色多样的纸张(如卡纸、砂纸、素描纸、水粉纸、纸板等),干性工具(油画棒)、半干性工具(水彩笔)和湿性工具(毛笔),以及不同的创作技法的运用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绘画创造体验,从而激发其浓厚的绘画兴趣。如让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或工具创作同一绘画主题,由此产生的水粉画、线描画、版印画、吹画、水墨画等可以充分展现不同绘画材料对作品的奇妙影响,从而能够强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想像与创造的冲动和热情。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同样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源泉,如在废弃的干净瓶子、纸杯、帽子、扇子、竹片等材料上作画,不仅可以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萌发创作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创造环境美的意识。反之,枯燥单一的绘画材料与形式只会使幼儿日益丧失对绘画的新鲜感,甚至最后磨灭对美术活动的热爱。可见,提供多样化的创作环境是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二、绚丽的色彩是创造的源泉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玩,从玩耍中学。美丽的色彩刺激孩子的视觉器官,能够引起孩子感知事物的兴趣,从而产生探究事物的欲望。而色彩正是孩子感受事物最先能够看到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正因为世界上有了色彩,才使各种物体光彩夺目。儿童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是大胆而毫无顾忌的,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随意涂抹,有很多违背自然的色彩,如太阳可以画成绿色、小羊画成红色。色彩鲜艳的暖色如红色、黄色、橙色和大紫、大绿、鲜蓝是儿童画中常见的色彩,这是因为鲜艳的色彩在视觉感官上要比黯淡色彩强烈得多。
三、童趣的形象是创造的天性
常见到儿童画中有的物体夸张变形而使之妙趣横生,这些儿童的天性、天真、天趣是自然年龄所特有的,在画中显示的独具的稚拙也是自然的,并非是刻意追求。在儿童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独具的想象力。他们喜欢幻想,喜欢把不可知的东西变成现实。想象力是儿童画创作的一大特点,作为指导者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地拓展想象的空间,应该让孩子走出课堂,获得多一些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不要坐在教室苦思冥想。要积极培养他们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使其从中获得感性知识,这样,儿童创作时才会得心应手,画面内容也才能丰富。
儿童画创作的指导是一门学问,一味地灌输各种技法不一定是好的途径。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指导者应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特点加以恰当的启发而少定框框。儿童画不能速成,不能拔苗助长,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应该保护无定性,注意对儿童画创作的自由发挥,这样将会使孩子们的兴趣与热情大大提高。解放孩子,让孩子想象飞起来,身体动起来,大胆说出来,在充足的空间时间里驰骋,让孩子们任意涂鸦,说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精彩理解,创造出五彩斑斓、个性十足、名副其实的儿童画。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安平.把握幼儿绘画心理.开展有效教学[J].学前课程研究.2009(09).
[2]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杨舍中心幼儿园)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创造力 想象力 色彩
现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一些美术兴趣班普遍以“范画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偏重教师施教而限制儿童活动。在孩子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画逐个雷同,风格一致,大同小异。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自由和创作自由,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范画中。那如何充分挖掘幼儿的绘画潜能,拓展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呢?
一、兴趣是创造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如何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方面,教师的选材显得尤为重要。
1.选材的生活化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同样,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的绘画活动也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选择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其绘画对象,如小班幼儿一般对自己很好奇,并对家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如果教师选择“我”“妈妈的头发”等主题,一定会引起小班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而对中班幼儿,“马路上的车”“鸟”等则可能是他们深感兴趣的绘画对象;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广泛与深刻一些,因此,大班幼儿对“可爱的家乡”“我要上学了”等有一定抽象与概括程度的绘画主题更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绘画材料的多样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不同的绘画材料也能激发幼儿发现、探索与创造的兴趣。厚薄不一、软硬不同、颜色多样的纸张(如卡纸、砂纸、素描纸、水粉纸、纸板等),干性工具(油画棒)、半干性工具(水彩笔)和湿性工具(毛笔),以及不同的创作技法的运用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绘画创造体验,从而激发其浓厚的绘画兴趣。如让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或工具创作同一绘画主题,由此产生的水粉画、线描画、版印画、吹画、水墨画等可以充分展现不同绘画材料对作品的奇妙影响,从而能够强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想像与创造的冲动和热情。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同样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源泉,如在废弃的干净瓶子、纸杯、帽子、扇子、竹片等材料上作画,不仅可以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萌发创作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创造环境美的意识。反之,枯燥单一的绘画材料与形式只会使幼儿日益丧失对绘画的新鲜感,甚至最后磨灭对美术活动的热爱。可见,提供多样化的创作环境是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二、绚丽的色彩是创造的源泉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玩,从玩耍中学。美丽的色彩刺激孩子的视觉器官,能够引起孩子感知事物的兴趣,从而产生探究事物的欲望。而色彩正是孩子感受事物最先能够看到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正因为世界上有了色彩,才使各种物体光彩夺目。儿童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是大胆而毫无顾忌的,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随意涂抹,有很多违背自然的色彩,如太阳可以画成绿色、小羊画成红色。色彩鲜艳的暖色如红色、黄色、橙色和大紫、大绿、鲜蓝是儿童画中常见的色彩,这是因为鲜艳的色彩在视觉感官上要比黯淡色彩强烈得多。
三、童趣的形象是创造的天性
常见到儿童画中有的物体夸张变形而使之妙趣横生,这些儿童的天性、天真、天趣是自然年龄所特有的,在画中显示的独具的稚拙也是自然的,并非是刻意追求。在儿童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独具的想象力。他们喜欢幻想,喜欢把不可知的东西变成现实。想象力是儿童画创作的一大特点,作为指导者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地拓展想象的空间,应该让孩子走出课堂,获得多一些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不要坐在教室苦思冥想。要积极培养他们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使其从中获得感性知识,这样,儿童创作时才会得心应手,画面内容也才能丰富。
儿童画创作的指导是一门学问,一味地灌输各种技法不一定是好的途径。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指导者应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特点加以恰当的启发而少定框框。儿童画不能速成,不能拔苗助长,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应该保护无定性,注意对儿童画创作的自由发挥,这样将会使孩子们的兴趣与热情大大提高。解放孩子,让孩子想象飞起来,身体动起来,大胆说出来,在充足的空间时间里驰骋,让孩子们任意涂鸦,说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精彩理解,创造出五彩斑斓、个性十足、名副其实的儿童画。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安平.把握幼儿绘画心理.开展有效教学[J].学前课程研究.2009(09).
[2]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杨舍中心幼儿园)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