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勒泰的古老记忆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ma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乡的生死考验


  在阿勒泰市的各个乡镇,会滑雪和会制作毛皮雪板的人并不多,许多牧民家里已看不到毛皮雪板的影子。2008年元旦,我有机会深入到喀纳斯的雪乡之中,进一步寻访毛皮雪板的踪迹。
  从阿勒泰市前往喀纳斯的道路并不通畅,整个冬季都是大雪封山,近百公里山路只能依靠马爬犁往返,我们走了两天两夜才进入禾木村,现在回想起来,那真像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出发前被再三叮嘱:山里的温度是-40℃,一定要注意保暖。我是全副武装爬上马爬犁的:两套保暖内衣,两件抓绒上衣,一件专业羽绒服,两件和当地部队借的皮大衣,一条厚厚的滑雪裤,三双超厚的专业徒步袜,一双宽大的毡筒靴,一顶抓绒帽,一顶皮帽子,一副滑雪眼镜,一副抓绒手套,一副棉手套,外加一个羽绒睡袋。
  坐在马爬犁上,那种冷只能用“彻骨”来形容。正午时分,竟然没有太阳,温度仿佛一直在下降,不到一小时,人都彻底冻透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衣物如同无物,风像锥子般直刺肌肤,灌满骨缝,心仿佛只是在惯性跳动。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捂得严实点、再严实点,保证手指与脚趾有知觉,否则极易冻掉。马车夫波拉提汗感觉到我的绝望,不停帮我把皮大衣重新掖好,把皮帽子边上的冰柱擦掉,同时使劲敲打我的毡筒靴,让我的脚跟着敲打的频率晃动。他将马鞭子挥得啪啪作响,大声地告诉我:“我的马棒得很,我们马上就能到了!”这句话就像是冰窖中的救命火花,成为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四个小时后,波拉提汗突然站起来,大声唤着马,经过一个下坡,爬犁转了个弯停住,“到了到了!”波拉提汗把我扶下车,让我向前看,那是一座炊烟袅袅的木屋,这里漫漫雪山路上的一座驿站,我急切地迈开步,却被自己脚上硕大的毡筒靴绊倒,爬起来后,我几乎是奔跑着冲向那小屋,好像是不顾一切地扑向一个等我归来的家。钻进屋子的一刻,那种温暖让我永远无法忘记。脱去毡筒靴,快速脱掉袜子,发现脚趾头已经开始发乌,赶紧用手不停搓揉,将近20多分钟脚趾头才逐渐恢复知觉。   第二天,我们继续向禾木进发。我有了经验,不再傻乎乎地在爬犁上干坐着,不时下去跟着马跑动,身体暖和,心情也舒畅。沿途的风光宛如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长长的卷轴随着我的脚步慢慢打开:一会儿是一片雪蘑菇群,一会儿是一排树挂,一会儿又是玉树临风的雪松,连路边的草都朦朦胧胧地罩上了晶莹剔透的外衣;偶尔路过几户人家,炊烟缭绕的木房子置身于空旷的雪地之中,像是童话小屋。
  就这样在深山里走了整整两天,我们终于到达了禾木村。小村被群山环绕着,山坡上常能看到两道长长的雪板痕迹,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谷,旁边点缀有牛马的蹄印。村里的小坡上,一群孩子正用小型的毛皮雪板滑雪,不少木屋门口靠着刚用过的雪板,我仿佛回到了万年前的阿尔泰山,那时的人们都脚踏着毛皮雪板,滑过七个月的漫长冬季。村里的喇嘛巴依尔说:“禾木冬天雪大得很,我们进山拉烧火的木头,去草场拉草垛子,去邻近的亲戚家串门,都要穿上毛皮雪板,有时侯和几个朋友一起爬上高高的禾木峰,唱起古老的图瓦调,然后跟着风一起‘呼’地滑下来。”

  院中燃起一堆篝火,上面烧着一锅水,水即将沸腾时,巴特道尔吉将雪板胚子的前端浸入锅中,待其变热变潮,取出平放在长凳上,套上“哈其尔”,使其不停弯曲。这个过程一般要重复二十多次,直到雪板前端与板身形成大约150?的钝角。
  接下来,要将毛皮附在做好的雪板胚子上。一支长约180厘米的雪板,毛皮最好覆盖150厘米左右,一般选用成年马前腿外侧的毛皮,这个位置的毛都是顺向生长,覆盖在雪板上,下山时顺毛,可减少摩擦,加快速度;上山时逆毛,可增加摩擦力,更好地抓地、防滑。
  巴特道尔吉将选好的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干毛皮放在地上,用热水浇湿浇透,让干瘪紧缩的毛皮膨胀起来。过了20分钟,他在“发”好的毛皮上端用小刀开了一个小孔,再在两侧每隔5厘米开一个小眼,将上端的小孔套在雪板胚子前端预留好的一个小凸起上,用力向下拽,使毛皮充分舒展,然后用一根长约两米的皮绳在毛皮一侧的小眼中系上死扣,再像系鞋带一样,将皮绳从两侧的小眼中依次穿过,最后再系上一个死扣,这样一支毛皮雪板就基本成形了。
  尼卡曼告诉我,做好一副雪板大约需要15天,从打制松木胚料到覆盖好毛皮一般要两天,其余的时间是要将雪板彻底晒干。成形的雪板两边薄,中间厚,刨面呈菱形,厚度为1.5厘米,重约3公斤。

木匠玛力琴和美国人尼尔森


  玛力琴和尼尔森,是我遇到过的最执着的滑雪者,他们都当过世界冠军,也都深深爱着古老的滑雪方式。
  我是2009年在首届“禾木杯”古老滑雪板狩猎比赛上第一次见到玛力琴的,当时他31岁,黑黝黝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1米78的身高,在图瓦人中算是数一数二的大高个了。玛力琴原是禾木村有名的木匠,从木头房子到毛皮雪板、弓箭,以及木碗、木头玩具,只要是用木头能做的他都会做。过去,禾木的图瓦男子都是出色的猎人,玛力琴的家族更是图瓦部落中滑雪、狩猎最为出色的。因为多次在滑雪赛事中夺冠,“玛力琴”这个名字几乎成为图瓦英雄的代名词,玛力琴说:“这是我们部落的传统,最好的猎人都在我们部落,滑雪冠军也应该在我们部落。”
  图瓦人与雪有着不解之缘。村里的老人常常回忆20年前的情景:当地木屋的门清一色是朝里开的,早上拉开门,迎面就是一堵雪墙,男主人会铲出一条通向马厩的路,然后与马一起为孩子踏出一条上学的路。村里每家都有这样一条踏出来的雪道,错综的小雪道汇聚到主路上的大雪道,最后通向学校。我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二十多匹马在厚达一两米的雪地上奋起扬蹄,远远望去,唯见马头高高扬起,鬃毛飞扬;跑出近百米后,领头的马一声长嘶,往一侧的雪墙上靠,让出位置,后面的马立刻顶了上来,紧跟其后的是几辆马爬犁,几十公里路就这样踩出了一条雪道。   如果你问一个图瓦男人几岁开始滑雪,他会用手比划到一米高的位置:“这么高的时候就开始了。”你再问他到现在一共用了多少副毛雪板,他会很认真地扳着指头计算,最少也有四五副。玛力琴告诉我,他从四岁开始滑雪,如今已经用了八副雪板,算是相当多的。我故意问他:为什么你比别人用得费啊?他憨厚地回答:因为我是滑雪冠军啊。玛力琴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就像刚从山里出来的马,没有训练过,胖胖的,跑不动。”后来他开始加强训练,平时干活的时候也穿上雪板,没事就上山滑几次。从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玛力琴一共夺得了11个滑雪冠军,其中包括由亚洲滑雪登山联盟和中国登山协会共同主办的2011年亚洲滑雪登山比赛极限组冠军。
  再说美国人尼尔森。他是美国的职业滑雪教练,一直从事滑雪历史的研究,因为从12岁开始滑雪,虽然早已年过50,但是看上去只有40多岁。
  十几年前,尼尔森开始看19世纪加拿大历史专家戴维森关于雪踏的著作,戴维森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肯定了“雪踏是雪板的前身”,他曾经在阿勒泰附近发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雪踏。戴维森认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北欧人都是从阿勒泰山脉迁出的。后来新疆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中亚人类向北迁徙到西伯利亚后,一支向东迁徙到美洲,另一支迁徙到欧洲。”
  2005年,尼尔森第一次进入喀纳斯,当时他已经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滑雪的资料,古时的阿尔泰山系,到处奔跑着鹿、野马、贝加尔牦牛、条纹羚羊,冬天正是狩猎、滑雪的好时机,古代生活在阿尔泰山系的丁令人,把滑雪板叫做“马蹄”或“山羊脚”,这些都引发了尼尔森的向往。七年多以来,尼尔森不断到访阿勒泰,经过无数次考察,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大约两万年前,阿勒泰山系雪踏盛行,印第安人从阿勒泰山系迁出,抵达较为平坦的美洲,完整保留了雪踏,而阿勒泰山系的原住民则在穿越山林狩猎的过程中,将雪踏升级为雪板。
  一系列关于阿勒泰古老滑雪的研究成果令尼尔森无比兴奋,他像候鸟一样,一到冬天便进入阿勒泰,和翻译阿尔肯一起,背上行囊,踏上越野滑雪板,在山林中穿行。有时,他会特意沿着毛皮雪板滑过的痕迹,追随当地牧民的脚步。有人曾经告诉尼尔森,阿勒泰的原住民滑雪时可以从数米高的岩石上跃过去,尼尔森将信将疑,直到在禾木村附近与几个年轻人一起滑雪时,才见识到他们类似的高超技巧。
  2013年春节前,尼尔森早早来到喀纳斯的阿夏布拉克村,住在图瓦猎人巴彦家里。几年前,尼尔森曾与巴彦的两个儿子把提和巴特一起踩着毛皮雪板上山。对于居住在喀纳斯湖畔高地上的少年来说,滑雪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尼尔森还记得,当年17岁的把提第一次穿上现代雪板,就朝山下飞速滑了下去,毫无生疏之感;15岁的巴特起初略显羞涩,稍稍学习过后,也穿着滑雪板猛冲下山。这就是阿勒泰人的天性。

阿勒泰,人类滑雪起源地


  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寒冷,雪量大,山峰与丘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同时,当地林草茂盛,方便获得制造滑雪板的木材(特别是白松),为远古人类滑雪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阿勒泰的图瓦人流传下来的古老雪板,最大限度地重现了人类早期的滑雪场景,而断定阿勒泰为世界滑雪起源地,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莫过于敦德布拉克的岩画——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敦德布拉克岩棚顶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1万至3万年前古人所绘的许多动物形象,还有几个脚踏雪板、手持木杖滑雪的人的图像。如今阿勒泰地区蒙古族的图瓦人和哈萨克族农牧民的滑雪姿态,与这些岩画惊人地相似。

古老滑雪比赛


  毛皮雪板适合在厚厚的“野雪”中使用,如今人们不再需要踩着雪板进山狩猎,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传承古老的滑雪文化,阿勒泰市每年1月16日举办“古老滑雪大赛”,2013年已是第8届,每到这一天,当地的蒙古族、哈萨克族农牧民会踩着毛皮雪板、撑着一支木杖滑雪,在茫茫雪地上一争高下。

毛皮雪板 VS 现代雪板


  毛皮雪板的固定器不像现代雪板那样复杂,只是在雪板中部穿通四个直径约1cm的孔,供捆绑滑雪鞋的皮条穿过,皮条从木板底部纵向深入两侧的凹槽内,不会给雪板前行带来阻力。
  毛皮雪板的底面没有弧度,整个板体质地坚硬,不如现代雪板有弹性。
  现代雪板的长度与身高及脚的大小成正比,选择时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毛皮雪板的长度通常在120-180cm之间,甚至更长。
  现代雪板普遍前宽后窄,前后的宽度差距不是太大;毛皮雪板则是前窄后宽,前部宽8-12cm,后部宽10-14cm。
  夏日亲近喀纳斯的N种方式
  喀纳斯一年到头都很迷人,5月,冰雪一点点消融,这里的冬季才开始慢慢褪去银装;春季虽然短暂,可是6月花开漫山的美景和敖包节绝对不可错过;夏天整个喀纳斯被染成绿色,是最佳的户外运动场所;9月的喀纳斯,短暂的秋天只能维持半个月,便匆匆开始下雪,喀纳斯也由此进入漫长的冬季。
  夏季亲近喀纳斯的方式很多,推荐以下三种;
  1.骑马。从阿勒泰下飞机后先至布尔津,包车到达贾登峪,骑马进入禾木村。在禾木村休息整顿后,翌日一早骑马去黑湖,或直接骑至喀纳斯湖。晚上的篝火晚会能够消除“马背上的疼痛”。
  2.漂流。喀纳斯湖的漂流不像在峡谷中漂流那么险象环生,但是也足够刺激。由于落差不大,在喀纳斯漂流更重要的是眼中的景色。每年6—8月是最适宜漂流的时间,从喀纳斯湖南端开始,到卧龙湾结束,全程9公里。
  3.森林徒步。乘坐区间车去喀纳斯十分方便,可是徒步进入喀纳斯却别有一番滋味。从贾登峪出发,途经禾木、黑湖,徒步约4日可抵达喀纳斯,期间翻雪山、过草地,能够欣赏到壮美的景色。
其他文献
摘要:以“三色杯”探秘實验的绚丽之美,沿着食醋、食用碱、食用盐在生活中的妙用之美,依次复习感受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关联之美。通过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揭示了酸、碱、盐所具有通性的规律之美,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世界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之美,达到提升学生学科宏微辨析和变化观等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美育;核心素养;教学设计;酸碱盐;化学性质;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文章以“金属的性质及开发利用”的三次展示课为例,提出在学习进阶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会质疑——从教师设疑走向学生质疑;重实证——从实验探究走向理论论证;讲逻辑——从一般建模走向整体建构;求实效——从应用掌握走向问题解决。  关键词:学习进阶;批判性思维;金属的性质;开发利用;新课程标准  文章编号:100
巴德岗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以东约14公里,是加德满都谷地的第三大城市。表面看来,巴德岗与中国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小镇差不多。在这个现在贵为世界文化遗产、过去曾经做过尼泊尔国都的古城里,见不到代表生活富足的光鲜时装和浮华的时尚符号,更别提标志着经济腾飞、城市化发展成绩的高大建筑与立交桥了。城内的建筑老旧,甚至有些破败;街道整洁,但是狭窄,路边时常见到成堆的稻谷和样式陈旧的木制农具;人们仍然穿着具有
在东南亚国家中,文莱很有点特立独行的气质。文莱皇宫也和多数转型为博物馆的皇宫不同,它是一座仍旧被苏丹使用着的、现代化的宫殿,其规模比英国白金汉宫与梵蒂冈教廷加起来还要大。  想进皇宫?没那么容易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认为,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伊斯兰教摧枯拉朽、战胜黑暗、光明世界。文莱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国家,我此行幸运地赶上了开斋节——开斋节过后,新月升起,文莱王室将在3天内敞
小说《敦煌》中,作家借主人公赵行德之口说:“现在,西夏只是一个北方之谜的民族,它隐藏有自己不认识的文字,隐藏着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一个女人的血液……他想到那里去,要亲手触摸它。”  同样地,我们也带着对西夏王朝的一腔浪漫情怀,想去亲手触摸李元昊的王陵。  宁夏的朋友听后劝了一句:西夏王陵,没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土包。  我说,在我的家乡内蒙古,我们也觉得,昭君墓,没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土包。  但是,
“银川有天下人,但天下难见银川人。”银川人的性格中融合着很多地方的文化基因。很难将先进或落后、温顺或彪悍、灵秀或粗粝这样的典型化词语冠在银川人头上。  银川在哪儿?  在宁夏。  宁夏在哪儿?  ……  银川人的优越感就这样被消解着。但他们总是对来访者讲述他们的羊肉天下第一,讲述这里出过一个叫西夏的王朝且将宋朝折磨得如何精疲力尽,仿佛他们个个都是那个消失得不见踪影的王朝的重臣或后妃;要么就指着大街
我们沿着柔美的汉江一路向北,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南怡岛共和国”码头,再乘坐插满各国国旗、外形酷似鲸鱼的摆渡船,不一会儿就到了面积只有0.46平方公里的南怡岛。摆渡船能喷水,外形颇具童话色彩。就这样,我还没踏上小岛,就对这个“共和国”的风采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南怡岛一开始并没有“共和国”的名头。它位于韩国春川市,全岛植被茂密,一直是当地人踏青的好去处;岛上的水杉路还是有名的电视剧《冬日恋歌》的取景
新西兰是这样一个存在:澄净、空灵,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天永远都是蓝色,树永远都高大苍翠。新西兰又是这样一个存在:丰富、粗砺,带着粗犷的野性,以龙卷风般的神力,把人卷入缤纷缭乱中……    第一个新西兰人  只要提起新西兰,一定要提到毛利人。1000年前,正是这样一群大无畏的人,在巨浪中乘着独木舟穿越汪洋,发现了这块土地,带给了它最与众不同的风格。  我对于英式橄榄球赛毫无兴趣,但每次有赛事我总要守在
皮影自汉代起流传两干余年,经历过无数次风雨劫难、兴衰起落,如今虽然日渐式微,却仍然有一批人执着于此,尝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只因为那鼓声灯影里,有太多诉不尽的动人之美。  一张皮影,五根竹棍,唱、念、做、打无所不能;透过一块1米见方的白纱布,演不完历史风云、传奇故事。曾经,一出皮影戏往往连唱几个月,就像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时时揪着观众的心,演皮影、观皮影的盛况,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如
摘要: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由于化学实验危险、腐蚀和污染的特性与多媒体网络环境需要的洁净安全的标准产生冲突,让化学实验改进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以“硝酸的性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一伽毛未来教室中的改进来探讨如何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来优化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为化学教学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环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