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通过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探究氛围,精细设“疑”,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养成“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探究习惯,让学生在求知中学会交流和合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活动;实践思考
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探究学习氛围
(1)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激烈的争论,允许学生“插话”,与老师“辩解”。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感到学习是种乐趣、享受,对于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多赞美,即使回答有偏差,教师也应不吝赞誉之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
(2)科学、民主的确定探究学习小组。在探究活动中,讨论是课堂生活的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小组的编排要力求科学、民主。其次,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每个成员都应是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解决,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学困生”负责基础性问题的展示,而程度较好的同学负责分析性问题的展示。第三,小组间可采用教师奖分的形式让小组间也形成竞争态势。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协调能力。
二、精细设“疑”,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实践证明学生探究的根本动力源于对问题的好奇。教师以问题为契机,精细备课,设计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这样学生注意力全部指向并集中于所提出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注意力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1)选好质疑点。探究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发问。例如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时,对“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可让学生这样质疑: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途中没有遇雨,而是如期到达,那么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能避免吗?通过反向思考、讨论可使学生明确问题的真谛:陈胜、吴广在戍边途中遇雨,无法如期到达只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而秦的暴政才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若没有这场大雨,只会延缓起义爆发的时间,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秦朝的覆灭。
(2)欲深先浅、层层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适当难度、跨度和坡度的知识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按欲深先浅、层层设疑原则,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
三、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求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分析,探新求异,增强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如讲解“辛亥革命的结果”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假设出以下三个可能点:①辛亥革命失败了;②辛亥革命胜利了;③辛亥革命既有胜利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这就需要学生以变通性为原则,进行发散思维。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让学生养成用“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方法来探究历史
教师在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尤其在学生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环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科学探究历史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丰富历史现象,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探究方法。
五、积累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究
(1)对学生的期望值与要求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
(2)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并以书面形式进行交流。
(3)建立历史资料库。探究活动后可组织小组长和历史科代表对探究活动的文字、图片、影音等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和归类,以历史朝代为序建立班级历史资料库,在服务日后探究活动的同时也解决了历史资料有限的问题。
(4)历史活动探究不能仅局限于历史课堂。可利用五一、十一长假或寒暑假等组织学生进行如:《中国考试制度的发展》、《听长辈讲文革的故事》、《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等调研活动,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走访及社会调查,同时也能丰富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探究活动旨在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建飞、金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 刘海燕.《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活动;实践思考
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探究学习氛围
(1)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激烈的争论,允许学生“插话”,与老师“辩解”。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感到学习是种乐趣、享受,对于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多赞美,即使回答有偏差,教师也应不吝赞誉之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
(2)科学、民主的确定探究学习小组。在探究活动中,讨论是课堂生活的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小组的编排要力求科学、民主。其次,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每个成员都应是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解决,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学困生”负责基础性问题的展示,而程度较好的同学负责分析性问题的展示。第三,小组间可采用教师奖分的形式让小组间也形成竞争态势。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协调能力。
二、精细设“疑”,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实践证明学生探究的根本动力源于对问题的好奇。教师以问题为契机,精细备课,设计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这样学生注意力全部指向并集中于所提出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注意力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1)选好质疑点。探究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发问。例如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时,对“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可让学生这样质疑: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途中没有遇雨,而是如期到达,那么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能避免吗?通过反向思考、讨论可使学生明确问题的真谛:陈胜、吴广在戍边途中遇雨,无法如期到达只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而秦的暴政才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若没有这场大雨,只会延缓起义爆发的时间,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秦朝的覆灭。
(2)欲深先浅、层层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适当难度、跨度和坡度的知识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按欲深先浅、层层设疑原则,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
三、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求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分析,探新求异,增强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如讲解“辛亥革命的结果”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假设出以下三个可能点:①辛亥革命失败了;②辛亥革命胜利了;③辛亥革命既有胜利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这就需要学生以变通性为原则,进行发散思维。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让学生养成用“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方法来探究历史
教师在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尤其在学生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环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科学探究历史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丰富历史现象,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探究方法。
五、积累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究
(1)对学生的期望值与要求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
(2)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并以书面形式进行交流。
(3)建立历史资料库。探究活动后可组织小组长和历史科代表对探究活动的文字、图片、影音等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和归类,以历史朝代为序建立班级历史资料库,在服务日后探究活动的同时也解决了历史资料有限的问题。
(4)历史活动探究不能仅局限于历史课堂。可利用五一、十一长假或寒暑假等组织学生进行如:《中国考试制度的发展》、《听长辈讲文革的故事》、《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等调研活动,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走访及社会调查,同时也能丰富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探究活动旨在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建飞、金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 刘海燕.《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