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菱鲆养殖20年成就和展望——庆祝大菱鲆引进中国20周年

来源 :渔业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具有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力强等特点,是世界上养成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鲆鲽类养殖良种。自1992年引进至今,大菱鲆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6万t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作者综述过去20年里,我国大菱鲆在产业发展、苗种生产、良种选育、养殖模式、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加工与质量控制、养殖经济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并就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大菱鲆和鲆鲽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将体重为(65.26±4.37)g的刺参分成3组(A组为室内低温养殖,B组为夏眠30d后室内低温养殖,C组为夏眠60d后室内低温养殖),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养殖120d,期间多次取样分析和比较刺参生长状
2010年5~7月在烟台开发区近海针对5种材料(环氧板、高密度聚乙烯管、玻璃钢管、碳钢管、水泥砖)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鉴定出污损生物16种,其中优势种为海筒螅、阔口隐槽苔
开展了条斑星鲽染色体C-带、Ag-NORs带及G-带的研究。结果发现,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C-带,有4对染色体整体呈阳性深染,分别为3、13、20、22号染色体;3对具居间C-带,
溯源编码与标识技术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的关键,参照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通过研究EAN/UCC-13码和EAN/UCC-128码,建立了基于EAN/UCC-128编码方式的鲆鲽类产地溯源的编码方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褐菖鲉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通过分析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肌肉成分的变化情况,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肌肉成分的影响。褐菖鲉在饥饿胁迫
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卤虫无节幼体中精胺含量的方法。样品经5%三氯乙酸溶液提取,提取液采用丹璜酰氯柱前衍生,以甲醇一水为流动相,经C18反相色谱柱分离后用紫外检测器
采用组织学方法、形态测量法、放射免疫法(RIA)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条斑星鲽雌性亲鱼卵巢发育成熟和性类固醇激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属于非同步
依据2009年2、4、6、8、10、12月水体生源要素调查资料,对胶州湾湿地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胶州湾湿地——大沽河感潮河段沿河道自上而
利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水流作用下筏式养殖设施动力响应的数学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求解对浮标和吊笼结构的最大位移以及锚绳受力进行分析。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筏绳在水流作用下产